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四十年再回首 > 4 代课老师

4 代课老师

    “40年之前,我们共同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也共同体验考试的紧张。我们班一直是年级中的优秀班,我们为此感到自豪,感到骄傲!

    那时的我们风华正茂,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同窗齐集,是最有缘分的相遇;同窗身影,是最靓丽的倩影;同窗时光,是最美丽的风景;同窗岁月,是最美好的回忆。

    我们互相尊重、团结友爱,没有恭维和吹捧,没有冷漠和炎凉,没有谎言和欺骗,只有最难忘的师生情,最坚定的同学情。”“不管岁月多么沧桑和艰辛,但我们的师生之情都难以磨灭,难以忘怀,回首望,人间冷暖,世风炎凉,让人难舍的还是师生情、同学情。”听完王云同学讲的故事,孙建安同学接着说道:

    长江东西走向,龙游河南连长江,北接大海。河面弯曲狭小,因为与长江相通,就算是盛夏,河里的水也是清凉透骨。到了冬天,因为江水川流不息,气温又不太低,河水也冻不起来。

    江河如此多娇,除了运输方便之外,更为主要的是水产丰富。每逢雨季,大水由农田流入河中,又从龙游河南流入江。任你暴雨倾盆,太阳一出来,立即恢复如初;又或者数月不下雨,因为临近江河,土地也不可能干涸。因此不管天气如何变化,如皋始终旱涝保收!

    在龙游河与长江交接处有个杨家庄,因为紧靠长江,这里有广阔的芦苇滩。那望不到尽头的齐刷刷的一片翠绿,翻卷出一浪又一浪绿波,层层推向水天相接的白云深处。这里水草从生,天上白鹭、天鹅飞来飞去;地上野鸡、野兔繁衍生息;更有那鱼虾蟹鳖,在水边游来爬去。这里空气清新,环境优雅,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鱼、蟹有个特性,喜欢逆流而上,不喜欢随波逐流!做人这是好品质,做鱼那就是犯傻!每逢下雨,水往低处流,鱼往高处游!等到雨停水止,路边上,农田里,到处都是鱼虾蟹鳖,不须任何工具,赤手便可以捡上几斤,加点油盐,足够一家人吃上几天。如果将河段任何地方筑上两个土坝,将坝中水抽干,每次都能捕上几十斤鱼虾。捕完将坝挖掉,过几天再筑再抽,又能捕上几十斤!鱼虾从长江游来,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我的父亲当了一辈子农民,种了一辈子田,履历简单得像一张白纸,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他的人生,那就是“毫不起眼”。但是从小到大,父亲用他的勤劳善良养育我们长大,父亲是天,父爱无边。

    在那些难以果腹的拮据日子里,早饭一般是用少许米和菜、土豆搅合在一起熬成的杂拌粥,给我另开小灶用小米做粥,相比之下我的饭非常金贵。逢年过节偶尔吃一顿肉能让我兴奋好几天,父亲总是抢着啃用刀子也刮不下多少肉的骨头,他老说骨头好吃,我当时真的以为骨头好吃,其实父亲是想让我们吃肉时能够心安理得。

    那年头地里的收成看老天爷的脸色,家里的收入得勒紧裤带省着。为了补贴家用,父亲养了一只小羊羔,出工时带着镰刀和绳子,回家路上再捎带着打草,日复一日硬是把羊儿喂大了。腊月来了,年关也近了,逢年过节正是农家最需要钱的时候,父亲就卖了老羊过年用,再接着养老羊生下的三只小羊。

    这个世界上勤劳可以创造财富,而且勤劳本身就是一笔财富。父亲这一辈子别无长技,勤劳却是有目共睹。他的汗水和勤劳,也是我们一家能够熬过那段艰难岁月的法宝。

    父亲虽然身体瘦弱,却是家里的顶梁柱,几乎所有的重体力活都留给了他。推磨、喂猪、掏猪圈这些活儿他责无旁贷。特别是农忙时碾场,都要自己推巨大的石碾。父亲在前面拉,我在后面推,一圈又一圈,一会就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父亲脸上的皱纹成了汗水流淌的通道,横七竖八地淌满了脸庞。但他从没说过一个“累”字。

    父亲也是田里的一把好手,除了队里分的自留地,还见缝插针地把坟边荒地开垦出来精耕细作,和他稳妥的性子一样,父亲侍弄庄稼仔细认真,锄草、浇地一丝不苟,一样不漏。

    父亲沉默寡言,很少打我骂我,可我就是怕他。只要他一看我,我就觉得他的眼神跟刀子一样,浑身发寒。

    我不知道别的父子如何相处,我只知道我跟父亲之间好像隔着一道看不见的薄膜,想亲近却又有些畏惧。

    我们如皋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过了清明、谷雨,气温渐渐回升,降雨明显增加,万物就进入旺盛的生长季节。尤其过了五一节,早上四点出头天就亮了,白天更像是完全换了季,房屋、树叶在阳光照耀下亮得刺眼,柏油马路泛起粼粼白光,而空气中明显弥漫起阵阵热浪,一切都是夏天的模样。

    不久窗外就传来布谷鸟的啼鸣,人们说它叫的是“麦收割割”,听起来也象。布谷鸟一来,也就意味着农忙季节来了。

    在如皋,油菜是家家户户必种的作物,一年到头吃油都靠它。油菜籽不能等熟透后割,否则干脆的菜籽会掉到地里。八成熟的时候割最好。割油菜得靠手工,根根枝丫割下来,先聚拢在一块旧被单或花油布上,再盖上油布闷几天才打。油菜割完,还得拔油菜杆。遇到下雨天泥土松软还好,要是连续几天干旱,泥土干涸板结,油菜杆就像树根一样长在地里。这时候只能够用铁锹挖。

    打油菜必须选择天气晴好的时候,而且太阳越暴烈效果越好。掀开油布,把油菜枝丫在上面铺好,晒上两个小时,就可以用连杆拍了。一遍拍完,把枝丫翻过来再晒个把小时,然后再拍一遍。拣掉拍碎的枝丫籽壳,再把菜籽和碎屑的“混合物”一簸箕一簸箕地端到屋山头的风口扬尘,直到把碎屑尘土扬尽,剩下清一色的油菜籽,打油菜的工序才算结束。

    收完油菜之后便是收小麦、大麦、玉米,然后栽秧苗、插秧。栽完秧苗后要天天起早放水、关水、施肥、打药水、拔水草。有些水草看起来象水稻,拔掉后又生,前后得拔好几茬才行。接着还要种黄豆、芋头、花生、棉花......一晃夏天过去了,秋收秋播又到了眼前,也就是收稻子、种麦子、种油菜,一年长两熟或三熟。

    种地辛苦,可是年底算算账,种子买了多少钱、化肥买了多少钱、农药买了多少钱、请收割机花了多少钱?最后粮食卖了多少钱,最后发现本钱都没收回来,更不要说人工钱了。可是亏本也得种啊,总不能让它荒着呀。

    1986年9月,杨校长介绍我去大明中学代课。

    那时候桃园乡和大明乡之间不通汽车,要去大明的话,要么骑自行车,要么先坐公交到磨头镇,再从磨头镇坐到大明,很不方便。

    可是我家里只有一辆自行车,父亲叫我坐公交去,我只好向公路边走去。

    到了路边,正好遇到高中时的同学朱新民。他问我到哪里去,我说去大明中学代课。朱新民高中毕业后贩羊为生,他买了一辆摩托,这几天正好没生意,便说送我去学校。我一听求之不得。

    9月的天空一片湛蓝,阳光温暖但不刺眼。朱新民骑着摩托车疾驰在柏油路上,呼啸而过的秋风将我前额的长发吹起,我忽然感到一丝凉意——秋天终究还是来了。和我不同的是,朱新民一直都是短发,他说这样看起来精神,也容易打理。

    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骑了一个多小时才到了学校。学校的老师都下班回家了,只有钱校长还在加班,钱校长热情地给我安排了宿舍,朱新民当天就和我住在一起。由于身处新环境,我们两都没有睡意,几乎聊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正式上课,上课前钱校长向其他老师介绍了我。这时我发现学校只有十几名老师,其中有一位年轻女老师,听说也是代课的。女老师名叫王琴,长得很漂亮,也很有气质,今年21岁。

    老师们对我很热情,说我有什么困难可以找他们帮忙,不要客气。我心里感到暖洋洋的。

    下课后回到宿舍,我告诉朱新民同事们对我都很热心,其中一位代课老师还是个美女、很有气质。朱新民一听立马两眼放光:“真的吗?那你把美女老师介绍给我”。我想我刚来学校,和王琴还不熟悉,怎么能冒昧地帮她介绍呢。这时正好王琴从我宿舍门前经过,我便指给朱新民看。朱新民一见两眼都直了,以后就呆在我宿舍不走了……

    整整一周,朱新民一直在校里陪我,他到外面吃,我也不好叫他走。好不容易挨到星期六放学(那时单休),我收拾东西准备和他回家。这时候王琴到宿舍找我:“孙老师,你们回家时能不能载我一段?”她住磨头,和我们顺路,因为不是我的车,我有点犹豫,没想到朱新民立马就答应了:“好的好的,咱们三个人一起回家,路上还可以说说话呢。”见朱新民已经答应了,我也笑了笑说:“好吧,咱们一起回家。”

    我让王琴坐到我前面,三个人一路上有说有笑,朱新民将摩托车开得飞快,一会儿便到了王琴的家门口。王琴邀请我们到她家里坐坐,朱新民求之不得,立即就去了她家,我也跟着进去了。

    王琴向妈妈介绍了我和朱新民,她妈妈很感谢我们带她回家。我说:“阿姨别客气,只是载了一段路而已。”王琴妈妈说:“我女儿文化不高,工作上还望你多多指导。”我说:“阿姨,我也是代课的,不过我们以后会互相帮助,您放心。”就这样,我们又聊了好一阵,这时我想起离家还有一段路程,就赶紧和王琴母女告别,然后和朱新民向回家的方向出发。

    我们到家后,天也快黑了,妈妈为我们做了晚饭,朱新民边吃边说“孙老师,今天到王琴家里,她妈妈对你挺热情,对我好像有些冷淡,你发现了吗”?我说:“她妈妈可能觉得我和王琴是同事,所以就和我多聊了一会儿,你不要多想。” 朱新民没有说话,低着头默默地吃饭。

    开学第二周,朱新民又说要送我去学校,我说:“不必了,你要贩羊子,总不能为了我耽误生意。”。朱新民说:“那好吧,你自己坐车去,等星期六我去接你”。“还是不麻烦你了,星期六我坐公交到磨头,再坐公交到桃园。”说实话,朱新民已经在学校陪了我一周,而且自己买饭吃,我实在不好意思麻烦他了。

    等我到了学校,王琴也来了,她很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感谢我和朱新民星期六送她回家。我说:“都是同事,互相照顾是应该的。”  这时我发现王琴比上周更漂亮了,她明显精心打扮了一番,头发顺直地披在肩上,眼睛大大的,灵动又多情,脸上白白静静,穿得很时尚,整个人既靓丽又充满朝气。王琴看我有点发呆,立即娇羞地低下了头。我也不好意思再看她,独自回到自己的宿舍。

    一周很快就过去了,又到了星期六的放学时间,我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坐车,忽然听见学校院子里有摩托车鸣号,跑出去一看——我的天!朱新民真的来校里接我了。

    “东西收拾好了吗,孙老师,我来接你回家了!” 朱新民边停车边问我。

    “你还真的来了,精神可嘉啊!”我调侃道。

    “你的美女同事呢?叫她和我们一起走吧。”朱新民在我耳边悄悄问道。

    “哦,我明白了,你是特意来接她的吧!?居然还打着接我的名义,真的是重色轻友啊。”

    “没有没有,我是个重色轻友的人吗?真的是来接你回家的,顺便带上你的美女同事”。

    “好吧,我去叫一下王老师,咱们一起回家! ”

    我到王琴的宿舍叫她,她正准备坐公交呢。听说朱新民又来接我们,她很高兴地同意了,我们三个人又一路说说笑笑地回家了。

    从此朱新民每周星期六都来接我回家,王琴也都跟着坐顺风车。我们三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放寒假后,朱新民开启了疯狂的“恋爱”模式:他每天都给王琴打电话,而且一打就是几十分钟。要知道那时候还没有手机,电话费又很贵,但对于朱新民来说,没有什么比追求一个心爱的人更重要了,即使电话费再贵,朱新民也在所不惜!

    所有的事情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就在正月初五那天,朱新民去吴窑卖羊子时,半路上出了车祸,朱新民当场身亡!

    第二学期开始了,王琴比上学期胖了一点,身材也丰满了许多。我们照例相互问候,当提到朱新民的时候,王琴显得十分痛苦,她说当天早上朱新民还和她通过电话,叫她一定要注意安全,谁知道下午他就没有了。我安慰她人死不能复生,自己一定要看开。

    我后来买了一辆自行车,每周和王琴一起去学校一起回来。王琴顺理成章地成了我的老婆。

    爱情,不只是初见时的怦然心动;不只是恋爱时的卿卿我我;不只是婚礼上的海誓山盟;更是在平凡的日子里,为了更好的生活一起努力打拼,相互扶持;更是在漫漫的人生路上不离不弃、携手前行……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世界上存在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我是不是落入了一种自以为是的偏见中呢?

    我喜欢看书,看书有很多好处,比如增长知识,学得技能,开阔眼界,抚慰心灵,提升认知……哪一样都离不开读书,所谓开卷有益,举不胜举,数不胜数。不管春暖秋凉,还是夏热冬寒,无论阴晴雨雪,抑或雷霆风暴,每一个季节,每一天都适合读书。每一个季节,每一天都应该读点书。冬季北风呼啸,山寒水瘦,万木萧疏,鸟兽迁移或蛰伏,大自然调成相对安静的模式,连大街上的行人都明显减少了。人们习惯闭户,将寒风关在窗外,围着火炉,以“窝冬”的方式抵御寒冷。此时,沉静的心正适合拾起一本书,一页页读下去,你会发现,书中自有炭火暖,书香相伴过暖冬。

    中国古典诗词是我每天早晨必读的文字。古典诗词是最凝练的艺术,常常以精炼的笔墨传达出丰富而庞大的内涵和信息,不同于消遣类的书籍,真正读懂它们,需要沉浸式阅读。

    清晨,从一夜的酣眠中醒来,正是最清醒的时刻,大脑处于最佳状态,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理解和吸收字句中的知识。中午我会读几页散文。午饭后,坐在床上,倚靠着床头,暖暖的被窝包裹住身子,拿起一本书,读上几页,读着读着,暖意融融中,睡意袭来,抛书小睡。

    散文通常语言朴素,清新自然,篇幅不长,读起来是很放松的感觉,相当于赏花,某一朵花的颜色和香味是自己喜欢的,那就多注目一会儿,凑近鼻孔深吸几口,说不定它们会进入中午的短梦中,把梦也熏得香香的,暖暖的。晚上下班回家,收拾完毕,我或是坐在书桌前写点什么,或是在桌上摊开一本书,读点什么,脚下放一个小电炉。彼时,总会想起“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诗句。晚上会根据近期目标看一些相关的书籍,文学类、哲学类、财富类、参考类书籍,不一而足。

    我不仅喜欢看书,也喜欢写作,但我一直活得很清醒,我知道文字不是我的全部。我只是有空时才写作,做饭,做家务,我一样没落下。

    写作,是一种内在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我最初爱上写作,也是喜欢这种畅快淋漓的表达。

    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自己的所思所想,写自己的所感所悟。

    因为写作,我们可以用文字更好地记录生活。这世间,也许没有什么永恒,所谓名利和财富,不过是身外之物;所谓爱恨痴缠,也不过镜花水月。

    那些文字,是我们在我们这世间认真活着的痕迹。很多人,很多事,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忘。唯有文字,在绵长的岁月里,温柔可亲。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说:“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

    每次读到之前写过的文章,每次看到几年前写的文章,依然在被各大平台转载,被读者留言鼓励。内心,就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感动。

    文字,让我们的成长有迹可循。文字,真真切切地记录着当时的心境:或孤独、或迷茫、或明朗、或喜悦……这些幽幽暗暗的情绪,如一条金色的丝线,簪进岁月肌里,永不褪色。

    写作,也让我们更好地疗愈自己。漫漫尘世,谁的人生不曾受过伤呢?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有些苦痛,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淡忘。可有些伤痛,即使溶入滚滚洪流,依然会在某个岁月的渡口,被打捞上岸。伤口,还是会隐隐作痛。

    而写作,便是很好的疗愈方式。那些无法言说的哀愁,那些说不出口的委屈,那些无人能懂的落寞,都可以寄情于文字。

    文字,是朋友,是知己,是久别重逢的故人。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你可以与它敞开心扉,聊个痛快。而它,只是默默倾听,不会拒绝、不会打压、不会嘲讽……

    虽未言一语,却已读懂千千万。是的,你所有的情绪,它都懂。随着指尖流淌的文字,你的情绪也慢慢平和下来。

    借由文字的力量,你的内心越来越平静,越来越丰盈。那些悲伤和烦闷,那些迷茫和焦虑,那些离愁和别绪,也在不知不觉中烟消云散。

    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从容,越来越强大的自己。

    当下自媒体时代,有越来越多的写作者开始写作,用写作记录生活,疗愈自我。

    通过写作,我们也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洞察力和表达能力。写作,让我们对于美的感知更加细腻,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敏感,也让我们的人生格局不断扩大。

    写作,是内心的投射。你的文字,带着你的气场。如果你急于求成,盲目追求流量,你的文字也会有些浮躁。如果你忠于写作本身,你的文字读起来也会更加干净、温暖、有灵气、有灵魂。

    当你不再为流量而写的时候,你的写作才真正开启。

    不被世俗的洪流裹挟,只写内心最真诚的文字。你的文字,自会灵魂生香。

    在大明中学,我摸爬滚打了三十多年。在这三十多年里,我获得了不少市级以上教育教学奖项,被评为市骨干教师,多次受市政府记功、嘉奖,并获得市优秀青年教师、南通市读书自学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更重要的是,我收获了学生的进步与成长:一个个学生从懵懂无知变得聪明伶俐,一届届学子走出乡村、叩开知识殿堂,这才是生活给予我的最高奖赏。作为一名老师,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固然是一件乐事;得农家子弟而教之,不亦快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