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桃源村李大宸、李三煜,匠心独运,巧思妙手,研制新式‘脱谷机’,解农人劳作之苦,增秋收效率之功,铸器利民,实乃匠人之楷模。特赐封尔等为 ‘匠作丞’ ,从八品衔,专司新式器械之研发、改良与监造,并赐终身免税之优。另,赏银五千两,用于建造‘脱谷机’工坊,并特颁 ‘工部特准营造书’一份,准尔等依规制兴建工坊,招募工匠,广传其器,以利天下。钦此!”
这道旨意更是引起了巨大轰动!
“又……又是两个官身?匠作丞!”
“我的娘唉,谢家这是要一门三官吗?”
“五千两银子!还有工部特准的文书!这工坊想不建大都难啊!”
“这脱谷机竟然惊动了工部?还要广传天下?”
李大宸和李三煜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狂喜和难以置信。
上次村宴结束,父皇说过,想要官身头衔,那就必须做出点成绩才能去讨,这时候给他们封赏,就说明父皇对他们两人的所作所为是认可的,没想到这才短短十几天,竟然直接得了官身和如此巨大的鼓励!
最重要的,这是他们自己挣来的。
两人激动地叩首:“臣李大宸/李三煜,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心中已然下定决心,定要将这大工坊办好,不辜负父皇的信任。
福顺公公展开第三道圣旨,目光扫过院内,没见到传说中那十岁的小天才,便和声问道:“谢文小公子可在?”
李月兰连忙上前一步,恭敬回话:“回公公的话,犬子谢文如今正在崇实学院进学,今日未曾归家。”
福顺公公闻言微微颔首,脸上露出理解的笑容,随即神色一正,朗声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桃源村谢文,聪慧敏捷,精于格物,所献‘多功能水车’、‘脱谷机’等图纸,构思精巧,巧夺天工,于水利灌溉、农事增效,功莫大焉。”
听到这里,谢广福和李月兰不约而同地直起了身子,眼中满是惊喜与自豪。
院外围观的村民也纷纷竖起耳朵,好奇皇上会给这个才十岁的少年什么赏赐。
“特赐 “格物童生” 功名,御笔亲题 “格物致知” 匾额一方,赐悬家宅。另赐工部见习资格,许其每年寒暑假期自由访‘将作监’观摩见习,赏御制文房四宝一套,白银千两,以资鼓励。望尔进学不倦,将来为国效力。钦此!”
当福顺公公念出“特赐 ‘格物童生’ 功名”时,院外围观的村民中便起了一阵骚动。
待又听到“御笔亲题‘格物致知’匾额”时,惊呼声更是压抑不住。
“格物童生?这可是头回听说!”
“文哥儿这是要出息了啊!”
“御笔亲题?老天爷,那是皇上写的字要挂到文哥儿家?”
“这……这比中了秀才还风光啊!”
“工部?那是管天下工匠的地方吧?文哥儿能随便进去看?”
“每年都能去宫里见世面!这造化……”
“瞧瞧!还是读书有用啊!琢磨那些机巧玩意儿,竟能得皇上这般看重!”
“谢文这小子,真是给咱们村露了大脸了!”
“以后咱家娃儿,不光要认字,也得学学这格......格物!”
谢里正激动得胡子都在抖:“了不得,了不得!谢文这孩子,路子走宽了!这‘格物童生’可是正经功名,还能直通工部!往后咱们桃源村出的,可就不只是种地好手,还能出官面上的人物了!这‘格物致知’的匾额一挂,咱们村在整个云槐县……不,在整个州府,都得是这个!”他暗暗竖了下大拇指。
齐安站在一旁,面上不显,心中却是波澜起伏:
“皇上此举,用意深远啊!听这圣旨的内容,这哪是童生啊?这分明是陛下亲手给这谢文小子开了条通天捷径!寻常童生算什么?不过是个考秀才的敲门砖,秀才见了我还得作揖,还得跪。可这谢文呢?有了这‘格物童生’的名头,他以后见了我说不定还能有个座位。啧啧,皇上这是明摆着告诉天下人:甭死磕四书五经了!看见没?把这奇巧淫……啊不,把这利国利民的家伙事儿造出来,一样能简在帝心,平步青云!高,实在是高!皇上这步棋,既酬了功,又育了人,还指明了方向。看来我这云槐县,不仅要出百日收这种神稻,还得出一位了不得的‘匠官’了!上次‘百日收’的折子递上去,吏部老王还暗示说这政绩够我挪挪窝了……呸!肯定是哪个眼红的想捡现成的吃?升官?外调?呸!呸!呸!这时候调我走?除非把我打晕了抬出云槐县!”
谢秋芝听着圣旨内容,心里的小人儿也在疯狂吐槽:“这格物童生?这匾额?这见习资格......不就是‘关于谢文跳过高考保送清华并获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直通车票这件事’。救命!这哪里是赏赐?这分明是给小文开了科技树外挂啊!哼,这下可够他臭屁一辈子了!”
不过吐槽归吐槽,一股与有荣焉的骄傲感油然而生,嘴角忍不住高高扬起。
谢广福和李月兰心中欣慰,面上有光,两人齐齐叩首接旨。
“臣谢广福/民妇李月兰,代犬子谢文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定当督促犬子勤学上进,不负圣恩!”
福顺公公将圣旨郑重交到谢广福手中,笑道:“谢先生,谢夫人,恭喜了。谢文小公子年纪轻轻便得圣上如此赏识,将来前途不可限量。这些赏赐,”
他指着身后太监捧着的御制文房四宝和银箱,“便请二位代为收下,转交小公子。”
看着那精致的文房四宝和沉甸甸的银箱,村民们议论得更热烈了:
“看看!御赐的笔墨纸砚!”
“文哥儿这是给咱们村争光了!”
“以后谁还敢说琢磨机巧是不务正业?”
这份独特的恩赏,不仅让谢家蓬荜生辉,更在村民们心中种下了一个念头——原来,读书科举之外,专精一艺同样能得朝廷重用,能光耀门楣。
最后一道圣旨,福顺公公面向了谢里正和所有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