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引以为傲的哥萨克骑兵,在冲锋的路上,就被大晋军队的机关枪和远程火炮打得人仰马翻,尸横遍野。
他们坚固的堡垒,在大晋军队的新式炮弹面前,脆弱得像纸糊的一样,几轮炮击下来就被夷为平地。
他们引以为傲的人海战术,在大晋军队的立体化火力网面前,更是成了一个笑话。
无论他们投入多少兵力,都无法突破那道由钢铁和火焰组成的死亡防线。
短短一个月时间,沙俄军队就在边境线上丢下了十几万具尸体,却连大晋军队的边境哨所都没能摸到一个。
反观大晋这边,在孙虎的指挥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先是用绝对的火力优势,将沙俄的有生力量消耗殆尽。
然后利用铁路的机动性,快速穿插,分割包围。
沙俄的五十万大军,很快就被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消息传回沙俄国内,举国震惊。
谁也没想到,被他们寄予厚望的无敌大军,竟然会败得这么快,这么惨。
沙皇尼古拉一世更是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他把自己关在宫殿里,好几天都不见人。
而朝中的贵族们,则开始互相指责,推卸责任,整个沙俄的统治阶层陷入了一片混乱。
与此同时,苏诗的经济制裁也开始发威。
在她的运作下,中亚各国纷纷宣布与沙俄断交,并且禁止沙俄的商队过境。
泰西的银行家们,也在苏诗的“劝说”下,停止了对沙俄的贷款。
内忧外患之下,沙俄的经济迅速崩溃。
物价飞涨,货币贬值,工厂倒闭,工人失业。
各种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整个国家都处在内战的边缘。
就在这时,刘启又下了一道更狠的命令。
他宣布,所有愿意脱离沙俄统治的民族,只要向大晋称臣,就可以得到大晋的武器和金钱援助。
这道命令,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沙俄境内被压迫了数百年的各个少数民族,纷纷揭竿而起,宣布独立。
整个沙俄帝国,瞬间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境地。
尼古拉一世终于撑不住了,他派人给刘启送来求和信,表示愿意接受之前刘启提出的所有条件。
但刘启的回信只有四个字,“朕,不接受。”
他要的,已经不是割地赔款那么简单了。
他要的是,让沙俄这个国家,从地图上彻底消失。
孙虎率领的大军,在解决了边境上的沙俄主力之后,开始长驱直入,势如破竹。
沿途的沙俄军队,要么望风而逃,要么直接投降。
不到半年时间,大晋的龙旗,就插上了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顶端。
尼古拉一世在城破之前,选择了自杀,他的死,也宣告了一个庞大帝国的终结。
消息传回大晋,整个国家都沸腾了,灭国之战,这是何等辉煌的功绩。
刘启的威望,也因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他不仅是一个英明的君主,更是一个战无不胜的战神。
在所有大晋百姓的心中,他就是天命所归的千古一帝。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
刘启却在御书房里,看着一份来自泰西的密报,眉头紧锁,密报是乔治送来的。
上面说,泰西各国在看到沙俄被大晋如此轻易地灭掉之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
他们终于意识到,大晋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
如果再不联合起来,他们就会成为下一个沙俄。
于是,在约翰牛国首相帕默斯顿的牵头下,一个史无前例的“反晋同盟”正在秘密组建之中。
几乎所有的泰西国家,都加入了这个同盟。
刘启看完密报,神色毫无变化,只把那张纸扔进了面前的炭盆。
纸刚遇到火,就化成了飞灰,连同那份叙述整个泰西阴谋的字句都灰飞烟灭。
在刘启看来,所谓的反晋同盟,也不过是随手就能处理的小事。
赵高在一旁,连气息都收敛了些,他能察觉到皇帝平静中隐藏的狠劲。
这种冷静,比大声斥责更危险,说明接下来有人要倒血霉了。
“把这份密件,照样复印一百份,发给军机处和六部九卿,三品以上的大员都要拿到一份。”
刘启的话不带任何情绪,却让赵高顿时感到一阵压力。
这是要掀桌子了,而且是要把整个牌局都掀了。
“记住,要让他们在今天晚饭之前,都看到这份东西。”
赵高没有任何迟疑,立刻俯身领命,转身快步离开。
他明白,前所未有的大风暴马上要席卷京城,甚至整个朝堂。
密报的消息在高层间飞快扩散,不久就传遍了权贵圈子。
那些看到密报的大臣,神色凝重,仿佛天大的烦恼压了过来。
金銮殿里的气氛陡然紧张下来,清冷得像腊月时节。
刚才还在庆功的大臣们,喜色还没从脸上散去,神情已经变了。
“灭了沙俄,却引来了整个泰西西方势力,这一仗,大晋很难占便宜。”
那些老一辈的文臣表现得更为沉重,坐在那里,脸色发白,心头发紧。
他们心里明白,大晋好不容易赢下灭国之战,可国力也伤了元气,现在本该是休养生息的阶段。
现在摆在面前的,是整个泰西世界联手围攻,大晋几乎没有反击的余地。
压抑和低迷像阴云一样在人群中逐渐扩散。
第二天的大朝会上,金銮殿静得连呼吸都显得沉重。
众臣大多低头沉默,很少有人敢去看龙椅上那个神色淡然的年轻皇帝。
大家担心,从他脸上看到不安或退缩的迹象。
毕竟如今,刘启几乎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如果他都失了准头,这江山基本守不住了。
刘启缓慢环视下方,看着噤声不语的大臣,唇边泛起一丝淡淡的讽笑。
“怎么,没人打算开口了?”
“昨天送去你们手里的东西,都视而不见了吗?”
“还是心里害怕得太过,连说话的劲都提不上来?”
虽不高声,却句句压下去,让众人心头发紧。
朝中群臣把头埋得更低了,也有人不由自主地微微发颤。
李斯知晓此时无人敢先言,他只好走出队列,神色凝重。
“陛下,这事非同小可。泰西各国联手,力量远胜沙俄。”
“臣以为,最要紧的是守住现有防线,权宜避其锋,不宜主动出击。”
这话说得分外谨慎,基本上也反映出大多数人的立场。
眼下打不赢,只能设法守住,已是全局中为稳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