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伽蓝旧梦 > 第三章  平城岁月

第三章  平城岁月

    文成帝和平六年(465年),这是一个夏天的傍晚,天空呈现出一种明丽的粉蓝色。平城周边的远山在夕阳的照射下,染上了一层薄薄的红晕,夕阳的余晖如同一张金色的绒毯,轻轻地覆盖着这座都城。晴空湛蓝如宝石,几朵洁白的云朵悠悠地飘荡着,像是被微风随意摆弄的丝绸。街道上行人稀少,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此刻悠闲了下来。他们轻松漫步街头,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街边几个孩子正在嬉戏玩耍,嬉闹声在空气中回荡,为这个傍晚增添了几分活力。远处民居房顶,袅袅炊烟正升腾而起,那淡淡的烟雾在夕阳的映照下,给这座城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整座城充满着一种祥和宁静的气氛。

    此时人们大多是正在家里忙着做晚饭,吃晚饭。突然,远处的皇宫里传出了洪亮而悠长的钟声,一位住在皇城根下的老者停下来细听,他一边听一边数着钟声,钟声一共响了四十五下。他对他的孙儿说:“祸临矣!今日主上晏驾!”

    他的孙子愕然说:“安有是理?今主上春秋鼎盛,或乃太妃之丧耳。”

    爷爷拊膺叹曰:“九五之尊,钟鸣四十五响。此天子崩殂之兆也,岂有谬哉!”

    果然,第二天皇宫就对外发布消息了,说当今皇上拓跋濬已经病逝,年仅二十六岁。

    拓跋濬是北魏王朝的第五位皇帝,他是太武帝拓跋焘之孙,景穆太子拓跋晃之长子。母亲为郁久闾氏。

    拓跋濬聪明敏达,风仪异常,可惜拓跋濬只在位十三年。他在位期间,平定内乱,休养生息,改革官制,恢复佛教,始建云冈石窟,政绩颇丰。和平六年(465年)五月病逝,谥号文成皇帝,庙号高宗。

    皇家为拓跋濬举办丧事的时候,他的皇后冯蓉哭得死去活来。皇帝死时,皇后才二十四岁,可谓正值青春年华。这么年轻便成了寡妇,难免她要哭得死去活来了。

    皇帝的葬礼繁复而多礼。葬礼举行了三天三夜还未结束,已经把参加葬礼的众人累个半死,但谁也不能半途而废,早早退出啊!必须得坚持到底。大行皇帝的皇后、嫔妃们带着皇子、皇女们一直跪着,膝盖都跪肿了。等一切程序都办完毕了,大家都已昏昏沉沉。不过还没完,还有最后一道程序,就是把皇帝生前穿过的御服和用过的器物从皇帝的寝宫中搬出来,堆在宫门前,放一把火烧掉。

    火堆点燃,火越烧越旺,火苗蹿得老高,还伴随着噼里啪啦的炸裂声。此时,皇后冯蓉缓缓地从人堆中站起来,悲痛地大声呼叫着拓跋濬的小名,“乌雷,乌雷,且待妾……”然后一头扎进了火堆,她要陪皇帝驾鹤西去。

    跪着的众人吓得呆若木鸡,只知惊呼,不知所措。有个太监眼疾手快,连忙扑身过去把皇后从火堆里拉出来。好在拉得及时,皇后没有生命危险。良久,皇后才苏醒过来。只是头发被烧焦了,额头上有一块皮肤被烧伤,休养了几个月才养好了伤。

    朝廷内外百官、皇室亲疏成员都亲眼看见了冯皇后这一惊人的举动,经过这场火里逃生,冯蓉得到了大家的敬佩和信任。权力这个东西就是这样的,很多情况下拿到权力,并不是靠什么野心、计谋、宫斗,而是紧急状况下,被心甘情愿地授权或让渡过来的,这是被授予的权力。一些人原本是十分怀疑冯蓉,她正值如花的华年就成了寡妇,能否守住她的心和这份家业?现在,怀疑她的人被打脸了,纷纷对她投来敬佩的目光,佩服她的刚烈。她能投身火海,以身殉夫,谁还敢质疑她不爱自己的丈夫,不忠于自己的丈夫呢?

    文成帝拓跋濬在位时,十分信任一个鲜卑人乙浑,对乙浑委以重任,甚至把禁军都交给他掌管。尝到权力滋味的乙浑,在拓跋濬死后,在权力上想更进一步。乙浑爬上权力之巅,得从他攀上一个人说起,这人就是常太后。

    这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从小养大文成帝的奶妈——常太后要去城外佛寺拜佛祈福。阳光洒在郊外的驿道上,常太后乘坐华丽马车缓缓前行,她身着绫罗绸缎,盛装打扮,车外有大批奴婢步行跟随。

    突然,前面来了一支红红绿绿、吹吹打打的结婚迎亲队伍,人多嘈杂,狭道相逢,那拉车的马哪里见过这阵仗,它受到了惊吓,嘶鸣着扬起前蹄,整个马车剧烈地摇晃起来。车上的常太后惊恐地尖叫着,身体失去平衡,在车厢内东倒西歪。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在迎亲的队伍中有一男子如闪电般冲了过来。他身姿矫健,眼神坚定,迅速抓住缰绳,用力往后拉。他的手臂肌肉紧绷,青筋暴起,显示出强大的力量。男子的双脚稳稳地扎在地上,与惊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

    惊马奋力挣扎,试图挣脱控制,但男子毫不退缩,紧紧地拉住缰绳,口中不断发出低沉的吆喝声,试图安抚惊马的情绪。经过一番艰难的搏斗,惊马终于渐渐平静下来,不再狂躁不安。

    常太后从惊吓中缓过神来,她感激地看着那男子,眼中闪烁着泪花。男子则微微点头,示意常太后已经安全。此时,周围的人们纷纷围上来,对男子的英勇行为赞不绝口。这男子就是乙浑,他是今天结婚的新郎的亲友。从此以后,他便与宫中的常太后认识了。

    乙浑原是守卫京城的禁军中的一名普通军士,认识常太后之后,他得到常太后的赏识。此后常太后向自己的养子皇帝极力推荐乙浑,乙浑也得到文成帝的信任和重用,从此乙浑步步高升,到皇帝死的时候他已经官至侍中、车骑大将军,但乙浑仍未满足,他是个贪权的人,他要大权独揽才达到目的。他等不及了,眼看岁月徒增,自己的独揽大权之梦未能实现,于是在新天子(拓跋弘)服丧期间,骤然发动政变。

    和平六年(465年)五月,十二岁的拓跋弘登基成为皇帝,还没来得及知会周边各国,七月,乙浑就开始了疯狂的夺权。他迫使小皇帝拓跋弘给自己升官,四十三天之内连升三级,最后被任命为大丞相、录尚书事,封爵太原王。位在诸王之上,事无大小都由他决定,朝廷内外一片惊恐。

    乙浑联合宦官林金闾,动用禁军控制了皇宫,把宫中的小皇帝与刚荣升为新一代皇太后的冯蓉与众臣隔绝,中断宫中与臣子们的联系,实质上相当于软禁了冯太后和小皇帝,并矫诏诛杀了阻碍自己夺权的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等一批官员,导致百官震恐,计无所出。

    殿中尚书顺阳公拓跋郁率领殿中卫士数百人从顺德门进入宫中,欲诛杀乙浑。乙浑惧怕,出来问拓跋郁是何意,拓跋郁说:“不见天子,群臣忧惧,求见主上。”

    乙浑窘迫害怕,说:“今大行皇帝在殡,天子守丧,故未接见百官,诸君何必疑心?”于是乙浑让小皇帝拓跋弘临朝接见百官,并把隔绝天子与百官不相见的罪责归咎于宦官林金闾,将林金闾交给拓跋郁处置。拓跋郁就这样被乙浑暂时搪塞了过去。

    搞定了拓跋郁,乙浑就又以小皇帝的名义,让司卫监穆多侯把因病正在代郡温泉疗养的侍中兼司徒、平原王陆丽召回都城平城,陆丽是文成帝拓跋濬时期的重臣。

    穆多侯深知乙浑的残暴和不安好心,他警告陆丽说:“乙浑心狠手辣,且怀有不臣之心,公乃众望所归,宜缓辔徐行,再图乙浑,慎勿急遽返京师。”

    陆丽拒绝了,说:“人臣闻大行皇帝驾崩,当不避斧钺,星夜奔丧,此乃忠节之本也!”他说完就急忙赶回平城了。

    早前,乙浑因悖傲不法,多次为陆丽所诤谏。他对陆丽早已怀恨在心,欲除之而后快。此次召回陆丽,目的就是为了加害他。果然,回京后不久,陆丽就因看不过眼乙浑的不法行为而跟乙浑产生争执,乙浑本来就不想放过陆丽,他就抓住此次冲突的机会,使用了他惯用的伎俩假传圣旨把陆离和穆多侯一起杀害了。

    小皇帝拓跋弘知道陆丽被害后,很是痛惜,但他年幼登位,自身难保,也奈乙浑不何。

    上次拓跋郁带兵入宫,乙浑就知道他是想图谋自己,乙浑采取了缓兵之计,躲过一劫。但乙浑也不想就此放过拓跋郁,他后来矫诏诛杀了拓跋郁。拓跋郁的弟弟尚书左仆射、南平公拓跋目辰也参与了拓跋郁图谋诛杀乙浑之事,事未成功他就逃离京城,因此后来乙浑诛杀其兄时得以幸免于难。

    当初为了夺权,乙浑谋划的许多阴谋都让林金闾参与进来。现在乙浑夺权成功,大权在握,他不想别人来分享自己的权力,而林金闾又知道他太多秘密,他感到林金闾活着就是对他的潜在威胁,说不定某天林金闾就会把他以前的阴谋诡计报出去。于是乙浑把已经外放到定州任刺史的林金闾及其兄平凉太守林胜召回京杀害。不久又将殿中尚书、新平子穆安国,虞曹令、清河子安平城杀害。第二年,乙浑又杀害了河间公拓跋陵。杀了许多人,乙浑终于感到自己坐稳了权力之巅,没有危险了。

    当乙浑大权独揽得意忘形时,他以为自己在朝廷中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了,没人敢触他的逆鳞了。他想为自己的家人谋取更多的好处,想让妻子得到一个“公主”的称号,于是屡次进言于掌吏曹事(负责官员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的安远将军贾秀,想让他颁发给自己出身是普通老百姓的妻子一个“公主”的称号,贾秀默不作声。

    后来有一次,贾秀因为公事要去乙浑府邸,乙浑就对贾秀厉色说:“贾公所求诸某人者,某人未尝拒也。今为妇请公主之号,公竟默然,此何意耶?“

    贾秀说:“公主者,王姬之贵称,非寒族所宜僭越也!秀宁伏剑今日,岂可滥授尊号,贻笑后世乎!”左右莫不失色,为之震恐,而贾秀神色自若,毫无畏惧之色。

    乙浑夫妻默然怀恨,后来,乙浑在太医杨惠富的手臂上写了四个大字——“老奴官悭”,他让太医杨惠富带去给贾秀看。

    就在乙浑专权擅杀而内外忧惧之际,现任侍中的宗室大臣拓跋丕悄悄找冯太后谈心。他向冯太后禀告了乙浑的种种不臣之心的迹象。

    拓跋丕,字渴言侯,宗室大臣,现年四十五岁。他是烈帝拓跋翳槐的玄孙,乐城侯拓跋兴都之子。

    拓跋丕进言说:”太后明鉴,乙浑僭越之心,昭然若揭。岂可坐视其势日炽,终覆我拓跋氏宗庙?当有所为,以免贻害无穷。“

    太后颔首:“善。朕夙夜忧此祸根,惟患左右乏人共诛此獠。”

    拓跋丕说:“臣等皆愿效死,惟太后诏命是从。”

    太后又说:“然须筹得良策,方可制之。”

    拓跋丕顿首:“臣有拙计。臣闻乙浑方告假返第纳第八妾,年逾不惑而广蓄姬妾,犹未餍足。今强聘及笄之民女,实为掳掠。愿太后乘其志骄意满之时,发兵掩捕,出其不意。”

    太后拊掌说:“妙策!当如卿言速行之。”

    冯太后赞同拓跋丕的主意,随即与拓跋丕商定更加详细的执行计划。第二天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诏令拓跋丕率领拓跋贺、牛益得等人率军包围乙浑府,趁他在办喜事无暇他顾之际把他杀死在府里。

    乙浑的专权,最终在冯太后发动政变之后被一一审判,冯太后联合宗室拓跋丕干掉了乙浑,把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乙浑总想寻隙陷害贾秀,然而乙浑伏诛,贾秀因而得以幸免。乙浑在杀害林金闾、林胜兄弟后,又按北魏定例,把林胜的两个女儿没入掖庭为皇家奴,林胜的两个女儿——林瑧和林琬,当时还未成年,就只得离开家乡和亲人。从此,她们就只能在平城宫的掖庭中长大成人了。

    两年后就是皇兴元年(467年),此年八月,十四岁的皇帝拓跋弘做了父亲,他的皇长子拓跋宏出生了。(他们父子俩的名字发音相同,但当时的人不会混淆,因为他们作为尊者,名字在平时是不会被呼唤的,因为尊者的名字要避讳的)冯太后非常高兴,还政于嫡子拓跋弘,自己悉心抚育孙子拓跋宏。

    冯太后为何要亲自抚养孙子呢?孙儿没有母亲吗?因为这是北魏后宫的传统,只有牢牢地把握住皇位继承人的抚养权,才能保证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冯太后现在的全部心思都花在孙子的养育上。国事就丢给拓跋弘去处理了。那么,这位少年皇帝能否把政事处理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