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京南市寒意渐深,寒凌殿的书房里却暖意融融。六人围坐在长桌前,桌上摊着《青春样》的剧本和密密麻麻的笔记,窗外的寒风呼啸,却丝毫影响不到他们研读剧本的专注。
慕容雪怡手里的剧本已经被画满了横线,她指着“林溪”在高考前鼓励妹妹的台词,轻声念道:“‘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姐都会和你们一起扛’。这个地方,林溪的语气应该更坚定一些,既要有大姐的担当,也要有对妹妹的心疼。”她做事严谨,即使是读台词,也在反复琢磨角色的情绪。
南宫蕊熙点头附和,拿出笔记本,上面记录着“林悦”的人物小传:“林悦是个特别细心的人,她会默默记住两个妹妹的喜好,还会帮三胞胎兄弟整理学习笔记。我觉得在拍摄‘图书馆复习’那场戏时,可以加一个细节——林悦悄悄把江然喜欢的书签放在他的课本里,这样更能体现她的温柔。”她做事周全,总能从细节处丰富角色形象。
上官雨沫翻到“林晓”和江阳一起打篮球的戏份,嘴角微微上扬:“林晓一开始不会打篮球,江阳教她的时候,她总爱耍小脾气,但其实心里很感谢他。这场戏的动作戏要自然,不能太刻意,还要演出林晓从笨拙到熟练的变化。”她话不多,但对角色的理解很到位,还特意标注了需要练习的篮球动作。
邬童看着“江辰”的台词,眉头微蹙:“江辰作为大哥,既要照顾两个弟弟,还要平衡学习和篮球训练,他的压力很大。在‘家庭谈话’那场戏里,他说‘我不能让爸妈失望’时,语气里应该带着疲惫,却又不能示弱,这种矛盾感要演出来。”他做事沉稳,对角色的内心世界把握得很精准。
尹柯推了推眼镜,调出提前整理的“江然”的学习笔记:“江然喜欢研究数学题,还爱帮同学讲题。我觉得可以在剧本里加一些他写题的特写镜头,比如他在草稿纸上画辅助线的样子,这样能让角色更立体。另外,江然和林悦的对手戏,要演出那种‘互相欣赏却不好意思说出口’的青涩感。”他做事细致,连角色的小动作都考虑得面面俱到。
班小松则拿着剧本,兴奋地演示着“江阳”的台词:“‘篮球和学习一样,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赢!’江阳说这句话的时候,应该带着阳光的笑容,还要比个加油的手势,这样更符合他活泼的性格。”他一边说一边比划,很快就进入了角色状态,逗得众人都笑了起来。
为了更好地代入角色,六人还制定了“角色体验计划”。每天早上,慕容雪怡、南宫蕊熙、上官雨沫会模拟“三姐妹”的日常——一起做饭、讨论学习,甚至会故意制造一些小矛盾,再像剧本里那样互相包容、解决问题;邬童、尹柯、班小松则会模拟“三胞胎兄弟”的相处模式,一起打篮球、复习功课,还会轮流扮演“家长”,体会江辰作为大哥的责任感。
周末的时候,六人会去学校体验生活。他们穿着校服,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和学生们一起上体育课、吃食堂,甚至还参加了一次模拟考试。班小松在篮球场上和学生们一起打球,汗水浸湿了校服,却笑得格外开心:“这样体验之后,再演江阳打篮球的戏份,肯定更真实!”
一次围读剧本时,张导特意赶来指导。当六人读到“六个人在操场发誓,要一起考上理想大学”的戏份时,张导忍不住鼓掌:“你们对角色的理解太到位了!林溪的坚定、林悦的温柔、林晓的活泼,还有江辰的担当、江然的内敛、江阳的阳光,都演出来了。尤其是你们之间的默契,比我预想中还要好。”
慕容雪怡笑着说:“我们六个人一起经历了很多事,不管是公益还是拍戏,都很有默契。这次演一家人,感觉特别自然。”
张导拿出拍摄日程表:“下个月开始拍摄校园戏份,你们可以提前熟悉拍摄场地。另外,电影里需要用到的学习笔记、篮球服、书包等道具,我已经让道具组准备好了,你们可以根据角色喜好,自己挑选和修改。”
从张导的工作室出来,已经是晚上。六人走在路灯下,影子被拉得很长。尹柯看着手里的拍摄日程表,轻声说:“接下来的拍摄会很辛苦,但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做好。”
邬童点头:“拍摄期间,我们每周日晚上开一次线上会议,同步公益进展和拍摄情况。不能因为拍戏,就忘了公益的初心。”
班小松笑着说:“放心吧!我已经和我爸约好了,他每周都会给我发图书馆的照片,让我看看孩子们读书的样子。”
寒风依旧吹着,但六人心中却充满了温暖与期待。他们知道,研读剧本的日子是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而角色里的“并肩成长”,正是他们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无论是公益路上的互相扶持,还是演艺事业的重新出发,他们都将带着这份默契与初心,把《青春样》里的青春故事,演得真实而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