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杨奕全本大结局阅读
第五章 当代草圣
之间字帖并没有任何的署名,连印章都没有留下一个。不过,从上面的字体来看,行书有些潦草,有几个字甚至杨奕都认不出来。
或许因为保存良好的缘故,字帖显得崭新,不像是老物,难怪王军粗略扫一眼便失去了兴趣。
“太新了,不要。”王军开口道。
语气中有些不满,这摊主,明显将他们俩当成什么都不懂嘛!那么明显的物件,竟然也拿出来,让他很没面子。
当然,还是给这摊贩留了些面子,没有直接说他的是假货。
其实,在古玩圈里面,即便知道人家卖的是赝品,你最好还是别那么直接,容易得罪人。尤其是这些流动二道贩子,什么人都有。
那摊主也有些尴尬,讪讪一笑,正要扔回去,换其他物品出来。
杨奕翻看几眼,抬头跟摊主说道:“算了,我看这字体还行,拿回去练一练。”
“你要学草书?我可以给你推荐一二呀!”王军对杨奕说道。
那摊主连忙贱卖:“二十元你拿走。”
他实在是不敢喊高价,送走一本废品容易吗?书店里面的字帖也是十多二十块,所以喊出一个差不多的价格就好。
既然没有宰人,王军也懒得劝杨奕,就那么一二十块,就当喝两杯凉茶吧!只是不知为何,字帖上面的字体有点熟悉,好像在哪里见过。
王军趁着杨奕掏钱的功夫,拿过去认真一看,印象立即来了。
这不是于右任的字迹吗?之所以有点印象,除了于右任是民国时期四大书法家之一,名气很大之外,还有就是他的字有些特点。
行书中偶夹草楷之体,使整幅作品沉稳而又富于变化,这是于右任从早期到晚年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作品中“笑、酒、留、重、无、明、风、夜”诸字皆以草法为之。这种安排并非刻意的做作而是他性情的自然表达。
而这幅作品当中,也是草楷混合,上面出现的“笑、风、夜”字,均是潦草。
尽管他还不是很确认,但看向杨奕的眼光就有点怪异了。这家伙,眼光还真有点毒辣呀!即使以后鉴定不是真迹,他也不吃亏呀!
杨奕心里叹了口气,一分钟的使用时间,实在是太少了。只是在滩面上扫描一遍,就花得七七八八。
走远后,王军才对杨奕举起一个拇指。
“怎么?”杨奕不解地问道。
“还装糊涂,别告诉我你没看出这是于右任的作品。我都看走眼了。”王军说到最后有点懊恼。
“还不好说呢!假如真是真迹,没有落款的作品,价值也是大打折扣。”
王军微微点头,这话不假。一幅作品,多了一个印章,证明是谁谁的,名人效应,身价自然是大涨。
“走,我们到那边去,我有个哥们是这方面的高手。”
王军领着杨奕走到一家古董店前,据说里面的老板就是王军的铁哥们,是古玩圈新生一代的领军人物之一,主要擅长古书画,是祁老的关门弟子。
“老文,过来看看我们这三件宝物。”他一进门就大声喊道。
店里面的伙计一看来人,马上会意一笑,好像已经习以为常了。他们老板,最不喜欢就是这个家伙带着一堆的东西上门。
说好听点就是共赏宝物,说难听点,就是找一个免费的鉴定师。
在这个圈子里面,王军的实力不强,尽管玩了快十年的古董,但几乎都是交学费的多。也亏得他家里有钱,足够他如此挥霍。
“陈浩文,我跟你说的哥们,他现在可威风了。”王军给杨奕介绍道。
只见那男子还没有王军显老,活生生就是一个男神的模样,长得帅,偏偏人家还靠着才华吃饭,这种人往往是男人的公敌。
发现陈浩文看过来,王军马上改口:“主要是我这位兄弟掏了一件有意思的物件,相信你也感兴趣。嗯!顺便也让你瞧瞧我的收获。”
这话说得有水平,把重点放在了杨奕身上,令陈浩文很无奈。
“怎么称呼?”陈浩文伸手出来,没有因为杨奕衣着简单而看轻,既然王军都口称兄弟,他也得给面子的。
“我认识的兄弟杨奕,很有天赋,你老师刚刚还称赞呢!”
此话一出,陈浩文眼底闪过一丝诧异,这回不敢用敷衍的态度了。
“既然是这家伙的兄弟,那你喊我文哥好了,我年纪应该比你大,不吃亏的。”陈浩文笑道。
“好的,文哥,我们打扰了。”杨奕点头道。
陈浩文也不废话,先帮王军鉴定那两件物品,毫不客气地判了死刑,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结果,并没有意外之色。
“不会吧?这块寿山石印章,不应该假呀!”王军还不是很服气。
“寿山石不假,但被人做旧了。另外,品种也不是很好。”陈浩文解释道。
寿山石品种繁多,色彩斑斓,不同的石种从外形、色泽至肌理,都有其独特之处。虽然上好佳品和粗劣下品之间有天壤之别,人们凭肉眼也能断其优劣,但是,假如把一百多个寿山石品种全部集中陈列在一起,就是行家里手恐怕也得眼花缭乱,三思而慎言。
尽管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寿山石只有二三十种,但是,不乏色泽相近、品质相似、肌理相似者。再加上造假技术渗透其中,这就使寿山石的鉴别更加复杂。
杨奕在拍卖行工作了那么久,自然也清楚,石雕是真实的,为了提高收藏价值,卖家故意对石雕表面做老化处理,弄得老气些。仿刻古人和现代名家的篆刻和雕刻作品,有的卖家明说是仿的,有的则说不知道,让你自己去判断,有的就说是真迹,还拿出某某评奖证书,欺骗性极大,是藏家必须注意的。
陈浩文还指点出好几处的破绽,让王军彻底死了心。
而当陈浩文拿起杨奕的那本字帖,粗一看,眉头微微皱起来。但耐心翻开,看到里面的字体,心里有点明了。
过了十多分钟,他基本上可以断定,眼前这本作品,应该是于右任的随心之作,也正是这样,作品才没有落款。
“老弟眼光不错,捡了一个大漏。”他最后笑道。
“还多亏了王哥,不然我也不会留意到,更不能二十块拿到手。”不得不说,多少跟王军有点关系,不是他询问杨奕有没有看上眼的,摊主不会拿出来。
见杨奕这么给面子,王军心情大好,大手一挥:“这没什么!”
他顺便提醒,如果杨奕没有收藏意向,可以转手给陈浩文,不会让他吃亏的。
“老弟想要转手?”陈浩文惊讶道,见杨奕点头,他接着说道:“行,十二万留给我吧!”
虽然没有落款,但于右任被称为当代的草圣,他的作品还是挺吃香的,想要收藏一件,也得碰运气。
杨奕没有异议,十二万可能人家已经照顾到人情面子了。

第六章 归家
杨奕回老家的前一天,就接到叔叔的电话,话语中有点责怪,表示这兄弟间不需要那么那么客气,直接回来喝杯喜酒就好,不过,听得出还是挺高兴的。
近五千元的礼物,放在农村里面也是一件厚礼,让婚礼增色不少。
他表示,货到了,没有马上安装,希望杨奕早点回去。他准备留在结婚那天,再抬进屋,这样倍有面子。
“叔,我尽量早一点,主要我这边还有点事忙。”杨奕开口道。
趁着这两天,杨奕疯狂地压榨那只竖眼的使用时间,无非就是想要在回老家前,多赚一些,人都是要面子的。
然后,接下来的一天,杨奕都是白忙,没有丝毫的收获。可见,捡漏不是那么容易的。别看古玩街千千万万的古玩,但真品少得可怜。那些想要靠捡漏发大财的,概率跟买彩票高不到哪里去。
车票他一早就预定好,是家乡的私人车,小中巴,坐十多个人的那种。
这种车子坐得其实并不舒服,但好在人家通常会接送。只要你给个地址,别人就能到你指定的地点接你,回到老家,还能送上门,方便得很。
半夜出发,第二天一早,就到老家。看着外面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杨奕感概万千。时隔四年,他又回来了。
因为家乡鼓励发展水果种植,现在很少能看到农田,所有空闲的荒地等,都种植了果树。这个时候,正值开花的时节,漫山遍野都是雪白的李花,煞是好看。
坐在杨奕后面的两三个妇女,这时一直在讨论近两年来李子的收成跟热销,谁谁家赚了多少万等等。
杨奕才发现,在家乡比外出要好了。想想自己父亲,十多年前就外出打工。那时候在家乡根本就是混吃等死,没什么收入可言。在外面,好歹混个三两万一年。
他记得自己奶奶调侃过杨奕的父亲,说小的时候,杨奕的父亲读书非常厉害。不过,就是没有长远的目光。
在当时,读好书,以后不就是当个老师什么的,当教师在以前也就一百几十块钱一个月。他老子觉得,到外面怎么混也不止这个数吧!于是,他戳了学,到外面厮混。
这一点,不得不说,跟杨奕是一模一样的。因此,他奶奶总是说,他们两父子就是一个脾气,犟,都有主见,却不怎么听劝的人。
“响水的到咯!带齐行李准备下车了哈!”司机喊道。
杨奕立即收回思绪,捉起背包就起身。下了车,马上发现村子的氛围充斥着一股喜庆的味道。
“哦哟!这不是小奕吗?你好多年没有回来了吧?”一个大婶眼尖,当场认出杨奕来。
“七婶你这是越来越年轻了呀!”杨奕恭维一句。
“今天你堂弟结婚,我就说你肯定会回来的。”
聊了几句没什么营养的,杨奕就赶紧朝老家赶回去。他刚离开,身后就响起阵阵的议论声。
“他就是当年姓杨佬的第一位大学生呀?看起来还斯斯文文的,只是没想到混得那么差。”一个刚嫁到这村子不到三年的少妇开口八卦道。
“你不知道,当时他姓杨佬有多神气呀!请了很多人,后来丢脸了吧!”
“可不是吗!都被学校强行退学了。”
“要我说,他也够不争气的。”
……
还没到家门,就看到老家门口的晒谷坪架起火炉、摆好桌子等等,搞得热火朝天,一些早到的客人正在围在一起聊天,相互恭喜等等。杨奕的父母、大伯、三姑六婆等都在。
“小奕回来了。”四姑忽然说道。
所有人都朝正在走回来的杨奕看过来,脸色各异。
“坐车晕车没?刚好热了一些包子,来吃点吧!”杨奕的老妈接过背包,她知道自己的儿子有时候会晕车,见杨奕脸色有点疲惫,心疼道。
“妈,这次我没晕车,但刚下车也不想吃东西。”
他开始对叔伯婶娘等人问好,一些有印象的在场人士,也客套几句。
那些心里虽然看轻这个年轻人,却也给面子,没有揭伤疤,提当年的事情。尤其是得知杨奕送了一台近五千元的洗衣机,有两三个人还赞挺大方的。
“我奶奶呢?没起床?”杨奕问老妈。
“在里面呢!哪能还睡觉?我们一大早就起来了。你三叔他们也就睡了三五个钟头。”
“我去找奶奶说话。”
“去吧!你都三四年没回来,你奶奶想你。”杨奕的老子挥手把杨奕赶走。他对自己这个儿子最欣慰的,就是还懂得孝顺老人。
尽管那么久没有回来看老人家,但几乎每个月都会打电话跟老人聊上好久,逢年过节,都会寄点钱回去。
这一点,在所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中,算是做得最好的了。
昨晚,老母亲还说着,这三四年,小奕给她寄了很多钱,会经常给他打电话。不像那几个丫头,出去后都要把她这个奶奶给忘了。
“杨二,什么时候喝你儿子那一杯?他是大哥,应该结婚了。”在场的人见杨奕离开,开始“攻打”杨奕的父亲。
杨奕的父亲排行第二,所以很多人都喊他杨二。
“年尾就喝他那杯呀!最好是你那个第二的仔也同一年,你们这家今年就三个喜事了。”其他人纷纷开玩笑道。
“就是还没咯!大家有合适的姑娘,最好帮忙介绍个。”杨奕的母亲倒是一个会交际的人。作为母亲,不着急当奶奶,那是不可能的。
“没问题呀!就不知道你家小奕能不能看上人家,毕竟他是大学生。”一个妇女说道。
杨奕的父母眉头不经意皱了一下,那八婆明显是找茬的。虽然两人也不经常在老家这边,却也知道,眼前这八婆满村子唱衰小奕。
现场的气氛,立即有点尴尬起来。杨奕的那些姑姑婶婶都颇为不满地瞪了一眼那八婆,暗道:今天又不是你家儿子结婚,刷什么存在感?
从昨天开始,这八婆就一直吹自己儿子结婚那天怎样、怎样,特烦,好像人家的婚礼都比她的寒酸似的。
现在又拿小奕的陈年旧事说事,真是让人憎恨!
不过,有一个事实不能否认,人家的儿子确实能干,在市区开了一个家电商场,据说现在资产都超过百万了。在同龄人中,读书不是最多的,却是混得最好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