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恐龙没有灭绝会怎么样?
如果恐龙存活下来,它们将会如何进化呢?科学家首先将目光投向最后的恐龙时代——白垩纪,试图从中找出恐龙进化趋势的端倪。如果恐龙没有灭绝,存在另一个进化时间轴,或许我们在野生动物园和国家公园里会看到大型食草类蜥脚类恐龙,甚至是霸王龙等食肉恐龙,但是这些栖息环境必须适应它们的活动,而且是巨大的荒野环境,例如:澳大利亚和阿拉斯加等人类活动较少的地区。也许一些体形最小的非鸟类恐龙会适应人类的城市环境,与人类一起生活,就像城市里的鸽子、老鼠一样。
在3400万年前的渐新世初期,地球环境又发生了重要变化。由于地质运动,南美洲和南极洲分离,地球出现了环南极洋流以及南极冰盖,这导致气候变得越来越凉爽干燥。浓密的热带雨林逐渐退化,动物们不得不暴露在广袤空旷的草原中。这时,奔跑快速的草食类哺乳类动物越来越常见,而捕猎它们的肉食哺乳动物也变得丰富多样起来。
不过,与哺乳动物们相比,恐龙们在草原上更具先天优势。白垩纪最晚出现的三角龙早已证明自己是行动快速的奔跑高手,凭借坚硬的头盾和犄角,它们在草原上的生存能力将不亚于犀牛;食草的鸭嘴龙有两千多颗牙齿,而马只有40颗,前者可以更加轻松地咀嚼青草,获得更多的营养;霸王龙是最粗壮的食肉者,它的咬合力最高可达12万牛顿,论及残暴凶猛,地球上恐怕没有谁是它的对手。另外,恐龙们的视力普遍胜过哺乳动物,它们对颜色的观察力更强,发现危险的能力更强。当然,为了更好地适应草原生活,恐龙们仍然会继续进化。比如,马和牛的嘴很平,这有助于啃食靠近地面的较硬的植被,所以鸭嘴龙和蜥脚类恐龙也可能进化出平嘴,鸭嘴龙的脖子也可能会变短,以辅助啃食脚边的青草。又比如,为了适应雨季旱季之间的长途迁徙,恐龙们也会像马和牛那样进化出蹄子,它们的下肢也会进一步加强。
除了草原,海洋和天空也是恐龙们将要开拓的全新领地。科学家发现,白垩纪末期的棘龙会涉足河口和河流环境,同时期的甲龙的化石常常出现在海洋的沉积物里,这表明它们曾经生活在海岸线上。棘龙或甲龙是否会沿着哺乳类鲸鱼的路线,进化出在海洋中生存的能力?或者,它们也像恐龙近亲——沧龙、鱼龙和蛇颈龙一样会在海洋里产下幼崽,然后成为海洋中的霸主?考虑到它们如果生存到今天,仍有6500万年的进化时间,科学家很难全盘否定这种可能性。
至于天空,在白垩纪末期,鸟类已经种类繁多,恐龙的近亲——翼龙的多样性正在下降,而恐龙则依旧飞不起来。不过,科学家发现了许多长有羽毛的盗龙、驰龙,它们具有翅膀,其体型也接近鸟类,是潜在的飞行者。比如中国的杨氏长羽盗龙,其骨骼是中空的,它的尾羽很长、翅膀很宽、体重相对很轻,其实非常有利于飞行起降。所以,科学家推测,如果恐龙存活下来,天空中飞行的恐龙的多样性或许不会少于现代鸟类。
当然,无论恐龙在世界各地抢占了多少地盘,它们想要延续到现代,它们也必须和哺乳动物、鸟类一样应对过去数百万年里的多次冰河时代。但科学家发现,白垩纪曾有恐龙在北极圈内生活,许多暴龙、角龙、甲龙和鸭嘴龙都是毛茸茸的,如果从头到脚覆盖着厚实的毛皮,适应寒冷对于恐龙们来说其实并不困难。
被人类征服
如果恐龙存活下来,我们最关注的还是它对于哺乳动物以及人类到底有何影响。当小行星撞击地球时,哺乳动物与恐龙其实早已共存很久了,但前者一直是边缘化的、四处躲藏的小动物。很多科学家都同意,当角龙、霸王龙这些“大个子”横行地球的时候,陆地上较大的哺乳动物,比如大象、猛犸、犀牛、树懒、甚至马和长颈鹿,都要费很大力气才能生存下来,其中的一些甚至会在自然选择中被恐龙淘汰。
不过,人类似乎不必为此担忧。在几百万年前,人类祖先就懂得如何与危险的大型动物共处,何况大型捕猎动物的分布相对稀疏,只要人类远离恐龙,那么处境会相对安全。当人类进化出智能以后,想对付恐龙就更容易了。人们可以通过狩獵、破坏栖息地等多种方法来消灭恐龙,倒霉的反而是它们。时至今日,考虑到人类在灭绝动物方面很有一套,我们如果想看到霸王龙、三角龙这样的大型恐龙,恐怕只能带着望远镜前往国家公园或者野生动物保护区了。
除了防备和对抗,人类还会懂得驯化恐龙为我们工作。被人类驯化的动物中,群居的社会性动物占多数,所以少数群居的角龙和鸭嘴龙具备成为畜牧业动物的潜质,它们可以代替牛和马,在农田里帮助农民耕作。另外,一些小型的盗龙、驰龙或者甲龙有可能成为人类的宠物,供人取乐。比如最小的恐龙——小盗龙,它的长度约1米,长着各种颜色的羽毛,喜欢打盹和卖萌,它和最聪明的伤齿龙是“近亲”,想来足以替代猫的岗位;中华鸟龙也很漂亮,尾巴上带有黄白相间的条纹,喜欢相互偎依,也喜欢抓挠,但它的“性格”有些神经质,容易发胖,需要经常“锻炼”;身为甲龙分支的敏迷龙也不错,它又肥、又慢、脑袋又笨,基本没有什么攻击性,老年人可以拿它当做海龟或者宠物猪来养,虽然它身长两米左右,但这样的大小在恐龙堆里算是可以接受的了。
当然,恐龙也许能够与人类一样,进化出智能,但最聪明的伤齿龙,其智力水平其实和鸵鸟差不多,科学家猜测,只有前面提到的“树栖恐龙”或许具备当初人类祖先的造化。但不论如何,如果恐龙没有灭绝,它们有很大的概率会与人类共同生存在世界上,它们或者成为珍稀动物、或者被驯化、或者游荡在人类城镇的边缘。我们本能看到这样的世界,只可惜,6500万年前的恐龙们差了一点点运气。
恐龙之后的幸存者
在北美的山谷里,正在发生着一场惊心动魄的角斗。高2.6米,体重达到8吨的两只雄性三角龙,在为交配权大打出手,它们用头角相互顶撞,发出沉闷的嘶吼声,沉重的脚掌踩在地上,震落了周围树木的叶片。一只三角龙败下阵来,气恼地嘶吼一声,跑远了。胜利者满意地注视着这一切。
但好景没有太长,一场始料未及的灾难发生了。一个巨大的火球从天边出现,迅速飞来,亮度陡然增加,强光灼伤了三角龙的眼睛。在三角龙还没弄清究竟发生了什么时,火球撞到了地面,产生的炽热高温让三角龙的皮肤水分瞬间汽化蒸发。这一切发生得如此迅速,撞击点周围的生物都难以幸免……
这就是科学家们还原的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一幕。这次撞击产生了100万亿吨TNT炸药的爆炸当量,大约相当于二战期间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爆炸威力的70亿倍!这一撞击力量如此之大,以至于搅动了深层岩石,沉积岩几乎变成了液态,岩浪涌进陨石坑内,形成了比喜马拉雅山还高的山脉。几分钟之后,山脉倒塌了,在陨石坑壁内侧留下了一个在地质学中被称为峰环的特殊巨型环状结构。这样的峰环结构在其他星球上很常见,但在地球上,希克苏鲁伯陨石坑是唯一拥有峰环且保存完好的。
不过,在撞击点周围1000千米内,几乎很难有幸存者能目睹这一“造山”奇观。爆炸后产生的脉冲波,比音速还快地穿越空中,撕裂着周围的物体,即使30吨重的恐龙也会被抛向天空。生物们还会在几秒内被巨大的辐射热死、强烈的地震杀死。
一些距离比较远的生物们或许可以躲过一劫,但他们没法躲得更久。8分钟后,因撞击溅射到空中的数以吨计的岩石碎屑开始下落,幸存者再次受到了致命一击。40分钟后,被蒸发的岩石物质已经随着膨胀的高温气体弥漫在地球的上空,随着冷凝作用的进行,这些物质凝结成粒径小于一毫米的球粒,从高空坠落。这些球粒所携带的动能是巨大的,大约有两千万兆吨,在下降过程中,所有这些能量都将转化为热量,整个地球下起了一场高温“球粒雨”。
炽热的球粒使得大气层急剧升温,坠落之后又点燃了植被,将地球变成了一个超级大火炉,可以想象,许多暴露在外的大型恐龙将会立刻被烧死,而任何非地下或非水中的生物,将忍受持续几个小时的异常高温的烘烤。
- 上一条:返回列表
- 下一条:犬科:犬亚科犬属之金豺、黑背豺(胡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