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133章 黄巢:写菊花里的唐末“狠人”

第133章 黄巢:写菊花里的唐末“狠人”

    唐僖宗乾符二年的秋天,长安城外的驿站里,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盯着窗台上的野菊花发呆。风一吹,花瓣落了几片,他一拍桌子,提笔在墙上唰唰写了几行字。旁边伺候的驿卒探头一看,吓得舌头都打了结——这字里行间,全是要掀翻朝廷的火气。

    写这诗的人,就是黄巢。那时候他还不是后来横扫天下的义军领袖,是个刚从科举考场上败下来的落第书生。但看他写的诗:“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哪儿有半点儿落榜生的颓丧?分明是把自己当成了掌管春天的神仙,要让本该在秋天开的菊花,跟桃花一起在春天争艳。

    这就是黄巢的一辈子:他的诗不是风花雪月的消遣,而是藏着刀光剑影的宣言。从一个揣着科举梦的书生,到一个穿着黄金甲的起义头子,最后可能披着僧衣看夕阳,他的人生就像他写的菊花,要么在寒风里憋着一股劲,要么在乱世里烧起一把火。

    落第书生的“菊花梦”:凭什么我要屈居人下?

    黄巢出生在曹州冤句(现在的山东菏泽),家里是做盐生意的。在唐朝,盐是官府垄断的买卖,私人贩盐就是犯法,但黄巢家干这行好几代了,有的是钱,也有的是跟官府打交道的“经验”。按理说,他这辈子要么子承父业当盐商,要么花钱买个官做做,可黄巢要考科举,而且要考最难的进士科。

    可别以为他是一时头脑发热。黄巢从小就不是省油的灯,据说他五岁就能写诗,长大了更是文武双全,既能提笔写文章,也能骑马耍弓箭。在他眼里,贩盐赚再多钱,也是“贱业”;靠钱买官,更是丢面子。只有靠自己的真本事考中进士,才算真正的光宗耀祖。

    现实给了他狠狠一巴掌。他一连考了好几次,每次都名落孙山。最后一次落榜时,他站在长安的朱雀大街上,看着那些考中的进士骑着高头大马,披红挂彩地游街,街边的老百姓扔着鲜花和铜钱,那种热闹劲儿,像一根针似的扎在他心里。

    那天晚上,他没回客栈,一个人跑到城外的田埂上。当时正好是九月,田里的菊花全开了,一片金黄,在秋风里摇摇晃晃,看着挺可怜的。

    黄巢蹲在菊花丛里,越想越气:这世道,就像这秋天,让桃花、李花在春天得意,却让菊花在寒风里受冻。凭什么?凭什么我黄巢就得像这菊花一样,屈居人下?

    他站起来,对着满田的菊花大声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喊完之后,他自己都愣了一下——这哪是在说菊花,这分明是在说他自己。他觉得还不过瘾,又接着喊: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不第后赋菊》。如果说他之前写的《题菊花》还是“我要当青帝”的幻想,那这首诗就是赤裸裸的宣战书了。“百花杀”三个字,把他对朝廷的不满、对命运的不甘,全揉进了菊花里;“满城尽带黄金甲”,更是直接画出了他将来带兵打进长安的画面——那时候,他的士兵们穿着金色的铠甲,就像这菊花一样,把整个长安都染成金色。

    写完这首诗,黄巢把笔一扔,转身就回了山东。他知道,科举这条路走不通了,那他就换一条路——一条能让他当上“青帝”,能让“菊花”开遍长安的路。

    盐帮里的“菊花旗”:把生意经变成起义术

    回到山东老家,黄巢第一件事就是跟他爹摊牌:“我不考科举了,我要干大事。”他爹一开始以为他落榜落傻了,直到黄巢把自己写的诗念了一遍,又把朝廷的苛政、老百姓的苦难掰扯了一遍,他爹才明白,这儿子是要起义。

    其实那时候的唐朝,不是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样子了。皇帝唐僖宗整天就知道玩马球,把朝政交给太监田令孜。田令孜贪得无厌,苛捐杂税比山还重。再加上这些年天灾不断,河南、山东一带先是旱灾,后是蝗灾,地里的庄稼全被蝗虫啃光了,老百姓只能吃树皮、挖草根,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

    可官府呢?不仅不赈灾,反而变本加厉地催缴赋税。有个地方官为了完成任务,把老百姓家里的锅碗瓢盆都抢走了,逼得老百姓只能逃到山里当土匪。在这样的世道里,起义不是黄巢一个人的念头,而是千万老百姓的心声。

    黄巢家是盐商,常年跟官府周旋,手里有一支私人武装——盐帮。这支队伍里的人,要么是跟官府有仇的盐贩,要么是走投无路的农民,一个个都勇猛好斗,而且熟悉各地的地形。

    黄巢把写的诗念给他们听,当听到“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时候,盐帮的兄弟们眼睛都亮了。他们跟着黄家贩盐,天天提心吊胆,受够了官府的欺压,现在有黄巢这么一个有文化、有胆识的人带头,谁不愿意跟着干一番大事业?

    黄巢很聪明,他知道光靠喊口号不行,得有实际的行动。他先把家里的钱财拿出来,开仓放粮,救济附近的灾民。老百姓一看,黄家不仅不欺负人,还送吃的,都愿意跟着他。很快,黄巢的队伍就从几百人发展到了几千人。

    他还搞了一个标志性的东西——菊花旗。他让手下的人用黄布做旗子,上面绣着一朵大大的菊花。每次行军打仗,这面菊花旗都走在最前面。老百姓一看到菊花旗,就知道是黄巢的队伍来了,纷纷拿出家里的粮食来支援。而官府的士兵一看到菊花旗,就吓得两腿发软,因为他们知道,这支举着菊花旗的队伍,就像秋天的菊花一样,生命力顽强,而且下手狠辣。

    有一次,黄巢的队伍跟官府的军队在一个叫“虎牢关”的地方打仗。官府的将领嘲笑他们:“一群贩盐的泥腿子,还敢举着菊花旗来打仗,真是不知天高地厚。”黄巢听了之后,亲自擂鼓助威,还当场写了一首诗:

    “军书傍午至,羽檄交驰急。

    虎牢关下战,血染菊花色。”

    兄弟们听了之后,士气大振,拿着刀枪就冲了上去,把官府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从那以后,黄巢的菊花旗就成了唐末乱世里的一面象征。它代表着反抗,代表着希望,也代表着一种“要么不开,开则艳压群芳”的狠劲。

    长安城里的“黄金甲”: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黄巢的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短短几年时间,就发展到了几十万人。他们从山东出发,一路向南,打下了扬州、广州,然后又掉头向北,朝着长安的方向进军。一路上,投奔他们的老百姓络绎不绝,因为大家都相信,这个能写出“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人,一定能给他们带来一个不一样的世道。

    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冬天,黄巢的队伍打到了长安城下。当时的长安,乱成了一锅粥。唐僖宗带着太监田令孜和一些皇亲国戚,偷偷跑出了长安城,往四川方向逃去。而长安城里的官员们,有的吓得躲在家里不敢出门,有的则主动打开城门,迎接黄巢的队伍。

    当黄巢骑着高头大马,穿着金色的铠甲,在菊花旗的引导下走进长安城的时候,老百姓们都涌上街头,欢呼雀跃。

    黄巢看到这一幕,心里感慨万千——当年他在长安落榜时,看着别人游街;如今,他以胜利者的姿态走进这座城市,终于实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梦想。

    他在长安城里贴出告示:“黄王起兵,本为百姓,不像李家皇帝那样欺压你们,你们不用害怕。”他还下令,让手下的士兵把官府仓库里的粮食拿出来,分给老百姓。那几天的长安城,到处都能看到老百姓拿着粮食,脸上带着笑容,大家都以为好日子就要来了。

    可没过多久,事情就变了。黄巢的队伍里,大部分都是农民和盐贩,他们没读过多少书,也没见过大世面。进入长安之后,很多人都被城里的繁华冲昏了头脑,开始抢劫富商的钱财,霸占官员的房子。甚至有一些士兵,因为一点小事就跟老百姓起冲突,动手打人。

    黄巢一开始还管一管,队伍实在太大了,他根本管不过来。而且,那些跟着他打天下的兄弟们,觉得自己立下了汗马功劳,享受一点也是应该的。渐渐地,黄巢也放松了对队伍的约束。

    他在长安城里称帝,建立了“大齐”政权,给自己起了个年号叫“金统”。他把皇宫里的美女、财宝都据为己有,每天都在皇宫里喝酒、赏花,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跟兄弟们同甘共苦了。

    他还下令,凡是唐朝的官员,不管是好是坏,都要杀头。有一个叫郑畋的官员,本来想投降黄巢,可看到黄巢这么残暴,就偷偷跑了出去,组织了一支反抗军。其他地方的唐朝将领也纷纷响应,开始围攻黄巢的队伍。

    黄巢这才意识到,自己错了。他以为打下长安就万事大吉了,可他忘了,老百姓跟着他起义,是为了过上好日子,而不是为了换一个暴君来欺压他们。他想起当年写的诗,想起那些举着菊花旗跟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们,想起那些欢呼着迎接他进城的老百姓,心里充满了悔恨。

    夕阳下的“僧衣客”:是归隐还是逃亡?

    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黄巢的队伍在各路唐军的围攻下,被迫撤出了长安。他带着残兵败将一路向东,想要回到山东老家,唐军紧追不舍,他的队伍越来越少。

    在一个叫“泰山”的地方,黄巢的队伍被唐军包围了。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黄巢的兄弟们死伤殆尽,剩下他一个人。他穿着一身破烂的铠甲,躲在一个山洞里,看着外面的夕阳,心里一片茫然。他不知道该去哪里,该做什么。

    就在这时,他听到山洞外传来了一阵钟声。他顺着钟声走出去,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寺庙。寺庙的门口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法华寺”三个字。黄巢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进去。

    寺庙里的老和尚看到他,并没有感到惊讶。老和尚给了他一件僧衣,让他换上。黄巢穿上僧衣,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曾经那个穿着黄金甲、威风凛凛的大齐皇帝,现在竟然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和尚。

    老和尚对他说:“施主,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现在的你,不是什么皇帝,也不是什么义军领袖,只是一个看破红尘的僧人。”黄巢点了点头,留在了法华寺里。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见过黄巢这个“大齐皇帝”。但在民间,却流传着一首据说是黄巢写的诗: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有人说,这首诗是黄巢晚年写的。他在寺庙里待了几年后,忍不住下山去了洛阳。他走到天津桥上,看着夕阳西下,想起当年骑着马在战场上飞奔的日子,想起穿着黄金甲走进长安的场景,心里感慨万千。路过的人,没有一个认识他,因为他只是一个穿着僧衣的老人。

    也有人说,这首诗不是黄巢写的,是后人编造的。因为根据史书记载,黄巢在泰山被唐军包围后,自杀身亡了。还有人说,他是被外甥杀死的,外甥拿着他的头颅去唐军那里邀功请赏了。

    到底哪种说法是真的?没有人能说清楚了。但不管黄巢的结局是归隐还是死亡,他的诗都流传了下来。他的《题菊花》《不第后赋菊》《自题像》,就像三幅画,画出了他从一个有抱负的书生,到一个起义的领袖,再到一个沧桑的老人的一生。

    黄巢的“诗意人生”:一场关于菊花的起义梦

    黄巢这一辈子,就像一场关于菊花的梦。他把自己的理想、野心、不甘、悔恨,都写进了菊花里。他的诗,没有李白的浪漫,没有杜甫的沉郁,也没有白居易的通俗,但他的诗里有一股狠劲,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有一股想要改变命运的劲儿。

    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有很多缺点的人。他在长安城里的残暴,他对权力的贪婪,让他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也让他的起义最终走向了失败。但不能否认,他的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为后来的历史变革埋下了伏笔。

    而且,他用菊花来象征反抗,用诗歌来表达起义的决心,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在他之前,没有人把菊花写得这么有力量;在他之后,也很少有人能像他这样,把自己的人生和一种花、一种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当再读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时候,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豪情壮志;当读到“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的时候,依然能感受到那种英雄末路的悲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