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 第96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第96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关羽入城,襄阳轰动。

    男的女的,老的幼的。

    熟悉的不熟悉的面孔。

    这一刻纷纷涌向街头,围观将旗下那位老当益壮的美髯公。

    如此景象,虽因襄阳人口锐减,达不到万人空巷的程度。

    却足以堪称盛况。

    麋威心道,前世所谓的超级偶像,也不过如此了吧。

    这时关羽稍稍勒住马头,与麋威并马而行,问道:

    “进城三日,可有搜刮?”

    麋威老实道:

    “只搜罗了官府库存以充实城防,给养士卒,并未对城中士民有所征发。”

    “一来人心不稳,二来人手不足。”

    “三来……”

    麋威微微一顿,看向道旁两侧各种褴褛的身影。

    “该搜刮的曹贼早已搜刮干净了。”

    关羽微微颔首,又噙笑道:

    “乃舅奔波数日,未曾安食,城中可有饱腹之物?”

    麋威心中微动,道:“有一篮故人所赠的鸡子。”

    关羽挑眉:“何方故人?”

    麋威:“自称是昔年追随大王南下江陵的故人。”

    关羽怔然片刻,轻轻抚髯道:

    “既是故人所赠,那不得不尝了!”

    说话间,一个熟悉的面孔在人群簇拥下迎了上前。

    赫然正是那位赠了小半篮鸡蛋的乡三老。

    这次他捧着一盒热腾腾的面食,还有不知什么野果酿造的杂酒。

    反正全都实实在在,满满当当。

    再未填充什么野草。

    麋威一时哭笑不得,继而心有触动。

    其后,麋威跟关羽介绍,他就是那位“故人”。

    关羽大喜,邀请对方以及几位本地有名望的贤长一同到郡府用餐。

    宴席间,那乡三老指着麋威道:

    “先前这位麋都尉自称君侯婿子,老朽还暗忖不过是安抚人的托辞。不意君侯居然真的来襄阳!”

    关羽闻言,对众老道:

    “君子以德报德。”

    “昔年二三子投效之义,关某没齿难忘,岂能不来偿还?”

    又上前抓起麋威的手,道。

    “麋都尉确是关某婿子,绝非托词!”

    “此番能重归襄阳,与故旧欢聚一堂,我婿子厥功至伟!”

    此言一出,满座轰然侧目。

    纷纷看向那个年轻的都尉。

    本以为就是个冒死来夺城的小将,没想到居然真的关羽女婿?

    关羽也是舍得。

    此将也是胆大。

    倒也无愧于当世虎将的婿子了!

    怕是前途无量的。

    于是接下来,不少人纷纷上前向麋威见礼,敬酒。

    当然了,城中乏食,些许杂酿果酒也谈不上醉人。

    所谓宴席,不过是人心动荡之际,一种必须的安抚手段。

    杯盘很快清空。

    但众老仍迁延不肯归去。

    纷纷围着麋威和杨仪等人打听。

    有人问关将军来襄阳了,那刘豫州是不是也要来了?

    旁边立即有人纠正该尊称汉中王。

    那人懵然反问啥时候有这一号王?

    不等第二人答复,第三人便插话,为啥不是襄阳王……

    如此市井乡野的荒唐之语,众人自不会较真。

    除了向来拎不清身份的杨仪,继续口无遮拦:

    “我先前本以为守住襄阳的最大依仗是关将军。”

    麋威接话:“如今发现,其实大王才是?”

    杨仪闻言点点头,又轻轻摇头:

    “与其说是今日的汉中王,不如说是十二年前那个顷刻聚众十万的刘豫州!”

    麋威想起先前民众夹道欢迎的热闹景象,深有同感。

    然后作为后世人,难免有些事后诸葛亮式的感慨:

    “若非当年刘琮不告而降,那十万众本该能到达江陵的。”

    “果能如此,今日襄阳之盛况,说不定早几年就能看到。”

    杨仪却摇了摇头,抬手虚指南方,道:

    “老聃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岘山上的竹林,也不是一夜之间长成今天的模样。”

    “若非过去十二年间见识过曹贼种种暴烈手段,谁还会思忆当年那十万众?”

    “怕是此时城中,根本就没几个真正的‘故人’吧?”

    麋威一时恍惚。

    然而仅仅片刻之后,他却猛然瞪大双眼。

    这一刻。

    先前北伐路上各种忙乱的、仓促的,迷糊的,疑虑的思绪。

    忽然之间,全都清晰了起来。

    ……

    饮宴后,麋威稍稍眯了几个时辰,便再次返回城楼上值夜。

    樊城曹军拔营之前。

    襄阳城防依然不能松懈。

    而即便曹军真的撤退了,后续还需要考虑怎么重建樊城的问题。

    还要考虑襄樊地区人口大量流失之后,该怎么充实巩固,休养生息等等等等注定艰难,却又不得不认真对待的问题。

    这一次,己方终究只是抓住了敌人战略摇摆期的一个破绽。

    双方根本未曾发生去年北伐那种大规模的主力会战。

    而稍有军事常识的都知道。

    在主力会战结束之前,一场战争还谈不上真正分出胜负。

    曹军早晚还是会再次南下的。

    不管主将是曹仁还是别的谁。

    那才是比拼双方硬实力的时候。

    当然了,相比起去年,甚至比起原本的历史。

    这些终究属于幸福的烦恼。

    可以未雨绸缪,却不至于寝食难安。

    平旦时分,天色放亮。

    麋威望见樊城依然高挂着“徐”字将旗,稳固如常。

    却不知徐晃此时心情如何,曹仁又到底什么时候来支援。

    不过关羽既至,这种大略上的问题当然交由二爷去烦恼。

    麋威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跟上楼交班的向宠叮嘱了几句,便下去休息。

    刚刚行到楼下,城墙角落忽而传来老妪的哭声。

    上前一看,赫然是那位鸡蛋乡三老的发妻。

    麋威询问缘故。

    老妪哭道:

    “不瞒都尉,妾的长子并非躲入北岸山中,而是被樊城曹军征作力役!”

    “前番良人担心被疑作曹军细作,所以才有所欺瞒!”

    麋威慰声道:“无妨,我早已猜到。”

    老妪讶异:“都尉如何知晓?”

    “今岁襄樊周遭乏食,灾荒匪患不断,为了饱腹,甚至连骨头都要炙烤至焦脆,好啃上几口……如此境况,遁入山林哪有活路?”

    老妪赧然,却是哭得更伤心了:

    “如今关将军来了,曹军必不会放还我儿……这倒也罢了。就怕曹军得知妾等还滞留襄阳,把他视作关将军的细作给杀害了!”

    麋威抿了抿嘴,道:

    “樊城曹将不日将焚城拔营,其后北撤,路上多半要遣散役夫的。”

    “说不得,你儿尚未走远,好比说走到邓县,便可归家。”

    “而一旦他归来,我保证关将军绝不会把他视作曹军细作。”

    麋威一顿,轻噙笑意:

    “当然了,你儿年轻力壮,怕是要被我抓去屯田种地的。”

    “但总归是条活路,不是吗?”

    老妪面色稍缓,连连称是。

    麋威也暗松一口气。

    然而老妪刚刚告辞,尚未走远。

    便再次嚎啕大哭起来。

    “妾忘性大,却是记岔了!”

    “我儿不是去了樊城,而是邓城或是更远的地方!”

    “此生怕是回不来了!”

    麋威一时未解:“你如何得知?有家书寄归?”

    “未有家书!”老妪边哭边摇头。

    “那曹将军自屠了宛城以后,便再也信不过荆州人。各处力役均要异地征发!”

    “今夏闹了匪患,变本加厉,隔月便要轮换戍地。”

    “我儿前月去了中卢,上月渡河去樊城。今月不在樊,也未见南归,必是往北去了!”

    麋威闻言想起北伐经过,心中一动:

    “你可知宜城的县兵或役夫去了何处?”

    老妪:“隐约听闻是去了朝阳还是新野……反正不在襄阳以南。”

    “宜城人上月才来襄阳,这月便渡河北上了。”

    难怪之前宜城空虚,原来是跑太远了。

    麋威暗暗颔首。

    然而下一刻。

    他蓦地意识一种可能性。

    一种足以动摇未来数年襄樊大局的可能性。

    急声问:“城中可还有外县役夫的亲朋?”

    感谢【洋洋洋2019082】的打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