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 第172章 带着全天下一起躺平

第172章 带着全天下一起躺平

    麋竺先前同样有参与选官的策论,更看过儿子的策文。

    稍稍思量,盘点起来:

    “古人用缣帛书写,谓之为纸。”

    “但缣帛虽然较竹简更轻便,却也稀贵,二者皆不便于人。”

    “后来有人改以树皮、麻头、敝布、鱼网等贱物造纸,如百多年前的‘蔡侯纸’。自此纸不复稀贵。”

    麋竺微微一顿,接着道:

    “然今纸虽然轻便廉价,却易损易碎不耐保存。”

    “如公文、经籍、账册、律令等需要长久保存的文字,依旧书写于木竹甚至帛布上。”

    “纸则始终难登大雅之堂,为士人所轻鄙。遑论用来抄写经书律令。”

    说到这,麋竺终于抛出疑问:

    “便是为父能造出耐用的新纸,只怕没三五年推广,也难为士人所称美。”

    “纵然称美,到底也只是手边的便利之物而已,果真能以此争取天下士心吗?”

    这个疑问,也是先前麋威的困惑所在。

    作为一个穿越者,他当然早就想过造纸术、印刷术等等所谓“科技制霸”的构想。

    虽然限于前世见识,大多数也只是想想的程度。

    而改良造纸术则属于至少可以试试的程度。

    但。

    正如他去年跟马超讨论的双边马镫一样。

    一个新事物的出现。

    并不会因为它具备更优良的性能,就必然得到迅速推广、普及。

    决定普及速度的关键。

    是人的需求。

    当中可能还牵涉到一些更为复杂的需求维度。

    比如说部分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护知识垄断的地位,会下意识排斥其他解读经典的角度。

    两汉所谓今文古文之争,就是这么来的嘛。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果试图以后世的“理学”、“心学”来装一波大的。

    结果很可能是拉一坨大的。

    实际上后世宋明理学的兴盛,本身就因其迎合了特定时代的需求。

    就算没有程朱陆王,也会有赵钱孙李。

    又如刘备为了保证民间粮食安全,提高军事潜力,主动禁止民间私酿酒。

    如果麋威当初不知好歹,非要去捣鼓什么蒸馏酒技术。

    那他这辈子的上限也就是个比二千石了。

    这就是需求的力量。

    那么回到眼下。

    改良造纸术,以纸书取代竹简。

    当然不能只盯着技术层面的优势。

    还得回到需求本身。

    最直接的需求,就是最近季汉朝廷热议的话题。

    完善选官制度,吸引天下士人投效。

    这方面麋威并不认为自己比这个时代的聪明人更高明。

    顶多利用后世见识,稍稍优化而已。

    大抵上,还是要向士族阶层让渡部分利益,以换取其支持。

    至少不能彻底倒向曹丕。

    而在此之外,则是将来如何平衡中枢和地方,内廷和外朝的人事权之争。

    或者说的更直白一点。

    如何强化刘备的权威,以避免将来出现类似于“东晋门阀”的怪物。

    而这方面,又分作两个层面。

    一个自然是他在策论上对刘备说的,让朝廷不失人事权的大略,沦为世族的傀儡。

    另一个则是出于一个穿越者的私心,或者公心。

    毕竟他明明知道有更好的东西,那怎么还能忍受落后?

    况且这种落后,早已被历史证明弊大于利。

    私心且不论。

    从维护朝廷权威的需求出发,也就意味着麋威能顺利得到朝廷力量的支持。

    直白地说,就是以刘备和诸葛亮为首的季汉核心领导层。

    这是他的底气所在。

    但还不够。

    他还须面对这个时代最强大的一个群体:掌握了知识话语权的士人。

    而麋威从不高估自己。

    所以他的应对方式就是:躺平。

    但这次不只是他自己躺平。

    而是要拉着全天下士人跟他一起躺平。

    具体来说,就是在成功改良造纸术之后。

    大力推广纸书,让更多士人习惯新纸的便利,乃至于形成依赖性。

    一旦成功,那士人基于自身便利性的需求,在这个群体本身的巨大政治能量带动下,这种潮流将势不可挡。

    等于说,麋威要加速纸书取代竹简成为文字主要载体的历史进程。

    这方面,他同样有底气。

    一来,后世历史发展早已说明一切。

    二来,人性都是好逸恶劳,是拈轻怕重的。

    能坐着就绝不站着。

    能躺平就绝不愣坐。

    即便勤勤恳恳如诸葛丞相。

    难道不希望案牍上换成更轻便的纸质奏章,减少案牍劳形之余,提升尚书台的办事效率?

    这也是一种对国力的提升啊!

    当然,以上只是麋威目标的第一步。

    接下来是第二步。

    但这一步,已经不需要他去主动推动了。

    等纸书基本取代简牍之后,因前者的便利性,必然会产生一种“副作用”。

    原本只为少数人掌握的知识,将不可避免地下沉到更为广泛的群体之中。

    这个下沉。

    既包括士族中的“寒门”。

    更包括连寒门都够不上的豪右闾左。

    这个群体,同样对知识,对进步,有着理所当然的需求。

    这种需求在过去之所以不能被满足。

    士族特别是公卿世族有意垄断知识是一方面。

    但知识载体本身不够便利,也是一层顽固的阻碍。

    麋威回首过去。

    为什么关令惠作为关羽之女,想要读兵法,还得特意请人抄写?(115章)

    就连贵为皇太子的刘禅,想要读书,还得丞相诸葛亮替他抄录并注释?(120章)

    甚至更早前,还在江陵的时候。

    为什么自己跟关兴无意间“握手言欢”的时候,后者会异常兴奋激动,就像个没见过世面的乡下小子?(6章)

    皆因简牍时代的“书籍”,就是得之不易,就是难以推广。

    即便是士族子弟,大多数人一辈子也未必能读到几本完整的书。

    遑论连士族都够不上的群体。

    所以纸书的出现,就跟双边马镫,跟宋明理学一样。

    都是一种时代召唤的产物。

    它的出现是必然的。

    什么时间出现是偶然的。

    而现在,麋威就成了这个必然中的偶然。

    在一个看似寻常的日子里。

    猛然按下加速键。

    然后带着全天下人。

    一起“躺”进新时代。

    当然。

    这里面的种种计较,就没必要全都跟父亲坦白了。

    麋威只是将自己的思路大致交代一下。

    然后便开始努力回忆前世各种改良造纸术的知识。

    最后隐隐约约记得一种发明于晋代的“黄麻纸”。

    同时兼顾了廉价、轻便和耐保全的优点。

    一直被广泛使用到唐宋时期。

    这应该是短时内最合适的目标了。

    ……

    麋威不知道的是,麋竺听完他的思路。

    也有了一番自己的见解

    麋竺认识刘备更早,知道后者早年师从卢植。

    而卢植师从古文经学大师马融。

    换言之,刘备是天然带着古文经学派的背景,甭管他实际上读过几年书。

    尽管刘备从未明确参与今古之争,麾下更是同时存在两派的博士。

    但从他选用尹默为刘禅的太子仆。

    教导刘禅《春秋左氏传》便可见一斑。(11章)

    因为《左氏》正是古文经之一!

    而众所周知,今文经是汉代世家大族垄断知识和名位的利器。

    古文经学派的崛起,是伴随着与后者争夺名位而来的。

    既争学术,也争权力。

    照此而论,微末起家的刘备,天然就对以今文经为象征的世家大族心存警惕。

    而麋竺虽是徐州士人,却是以货殖起家。

    自然算不上什么经学传家的世族。

    或许。

    这正是刘备选他来主持此事的根本原因?

    总之。

    父子俩各有所得。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招募能工巧匠,集思广益,全力改良造纸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