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眯目地看着杨仪。
后者心中一紧,忙道:
“众所周知,北骑壮悍,驰马若飞,南人欲与之抗衡,唯依仗江河舟师。”
“自赤壁一战后,孙氏数次北伐,多发于春夏丰水时节,此为天时地利。”
杨仪见关羽面色稍缓,接着道:
“今将军据襄樊而争宛洛,虽仍有水利可借,却终要以步骑决胜。”
“至于益、凉二州,不论过秦岭还是跨陇山,欲取关中,非得依仗骑士不可。”
“而战马要贴秋膘,却正好与丰水的时节错开的。”
“就天时而言,我朝与江东本就不全然同利!”
关羽听到这,才移开目光,看向窗外。
沉吟数息,道:
“威公的意思是,难得孙氏此番违逆其时北伐,机不可失?”
“下吏正是此意!”
杨仪辅佐两载,已经熟知关羽脾性,知他心动,继续陈述:
“朝廷以关中为先,此大略不可改也。”
“但具体到襄樊,来日要配合益、凉大军入关,无非两种手段。”
“一是自南乡溯丹水北上武关,以此牵制一路魏军。”
“如今潘承明(潘濬)在南乡经营两载,已得人心,将军何不趁此机会发兵北上,全取丹水河谷?”
关羽略一思索,点头道:
“若只是配合潘承明取南乡,一路偏师足矣,可。”
杨仪心下一喜,接着道
“二是将军自领大军北向宛城,近制南阳,远慑洛颖,使其不得全力西援关中。”
“但将军欲全力向北,断不可留身后之患也!”
关羽挑眉:
“何患之有?”
杨仪道:
“南阳之地,中部平坦,四面皆山。”
“但不同于关中、蜀中四塞险要,只要将几处关隘堵上便无忧。”
“南阳东南西北皆有通道,我可往,寇亦可往,防不胜防。”
关羽听得连连颔首。
自建安六年跟随刘备南投刘表,他已经在荆州生活了二十年有余。
早就熟悉周边地形关隘。
诚如杨仪所言,南阳盆地四通八达。
但这个“盆子”四周孔道过多,处处漏风。
从防守方的角度来说,并非好事。
尤其是南阳东北方叶县方城一线,缺口颇大,足以让骑兵往来畅行。
所以先秦时,楚国特意在这里修筑墙垒,是为方城关。
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为什么诸葛亮说荆州上将向宛、洛?
因为一旦关羽攻下南阳宛城,站稳了脚跟。
即可率大军顺畅地穿过东北方这个大口子,踏入河南之地,威慑洛阳。
但反过来说。
只要夏侯尚、徐晃等魏将牢牢守住南阳核心区域。
就能从那个缺口得到洛阳、豫州方向的增援,源源不绝。
正是我可往,寇亦可往。
想到这,关羽不由问道:
“秋前我让你发信联络陆浑、梁、郏各部山中豪帅,约期下山牵制魏军,可有回复?”
杨仪耐心应道:
“山中传信不便,且魏汝南太守满宠屯驻于宛县以北,群帅未必敢轻易下到平地上。除非将军亲率大军围困宛城。”
见关羽点头,杨仪才道:
“将军!”
“下吏所言之患不在于此!”
“方城口子太大,堵是堵不住的,也没必要强行堵塞,但凡江东孙氏和梁郏群盗能对中原魏军有所牵制,便可称得上胜算充分了!”
“今所患者,不在襄樊北边的南阳,而在襄樊南后的江夏!”
“若那处口子不尽快堵上,来日将军兴师北伐,难保魏军不会效仿昔年吴孙子(孙武)故事!”
……
“义阳三关?”
马良的接风宴上,众人酒足饭饱,不免议论起荆州军事。
麋威看着对方带来的关隘地形图。
一眼就看到了江夏北边山中的三座关隘。
也很难看不到。
众所周知,江夏郡在当前实际上是分成三份的。
其中江南部分早就被孙权所得,不必多提。
江北则又细分为西部的汉水下游流域,以及北部的淮河上游流域。
其中前者除了出汉水通江的夏口以外,已经被季汉所得。
如今太守是邓芝。
麋威也曾当了大半年都尉。
而后者则自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荆州后就归入曹魏。
太守是魏国讨逆将军文聘。
而江北部分之所以截然二分,除了因为各自有依托的河流水源之外。
更主要的原因是。
二者之间,横亘着一大片磅礴的山脉。
具体来说,就是桐柏山和大别山的连接处。
其中桐柏在西,大别在东。
二者自古以来就是天然地理分隔线。
从这个角度来说。
文聘所据的江夏北部,跟其北边的豫州汝南郡,才像是一个地理单元的。
毕竟一个在淮南,一个在淮北,两边只隔着一条河而已。
而江夏西部则远隔大山,倒像是别人家的孩子。
所以甭管是谁,只要盯着江夏地图看,就不可能忽视中间那一大片山。
而只要盯着那片山看,就不可能忽视卡在中间通道上的三座关隘。
这时麋威话一出口,见众人有些茫然,就知道自己又犯了穿越者常见的错误。
因为历史已经变动,曹丕根本没机会从南阳分置义阳郡。
哪来“义阳三关”的说法?
好在义阳郡虽然不存在,但义阳县还是早就有的,也恰好在三关的北部。
所以众人只是稍稍一怔,便都接受了这个说法。
便见马良随口道:
“三关是联通汉沔与淮上两地的重要关口。”
“虽不如叶县方城那边的口子大,仍足以通行兵马。”
“这两年关将军坐镇襄樊,厉兵秣马,魏军不敢南下,那口子堵不堵都无妨。”
“可今后大军北上,后方江陵必然空虚。”
“若北伐迁延日久,则须提防文聘从三关南下,直插南郡心腹!”
众人闻言,纷纷露出凝重的神色。
没办法,马良假设的这个行军路线,看似有些天马行空,实际上也确实挺考验将领的统兵能力和战略想象能力。
可谁让历史上真有人成功实现了这种骚操作呢?
谁让那人就叫孙武呢?
但凡统兵作战的就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名字吧!
历史上的吴楚柏举之战,有大量值得称道的战略战术。
比如名将伍子胥修渠筑坝,水淹楚都。
麋威早在江陵北郊就见识过那一战残留的痕迹。
又如吴国君臣通过佯退疲敌战术,成功在柏举击败楚国主力,实现了以弱胜强的军事奇迹。
柏举之战这个叫法就是这么来的。
但吴国君臣当中,要说谁最具有战略想象力,还得是兵圣孙武。
发兵之初,吴国大军溯淮水北上,到了当下义阳、平春一带的时候,孙武认为逆水行舟,行动迟缓,有悖于兵贵神速的道理。
于是建议伍子胥舍船登陆,南下翻越三关,直趋楚国都城。
已达到攻其不备的目的。
后来的结果证明,孙武这一招天马行空,确实打乱了楚国的防御部署,继而为后续大胜赢得了先机。
那么回到眼下。
既然有了孙武的珠玉在前,后人就算缺少天才的想象力,但照本宣科总是可以的吧?
更别说,相比起千里远征的伍子胥和孙武,当下文聘根本就驻扎在江夏北部的淮水边上。
随时可以南下。
想不到也就罢了。
既然想到,自该防一手。
“话虽如此,然三关地处深山,恐取之不易吧!”
座中一人冷不丁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