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五年三月初三,上巳[sì]。
刘备车驾自长安南郊来到了西郊的建章宫军营。
在前一天,营中魏军已经接到据说是“曹真”的遗令,尽数北撤。
此时营地经过汉军辅兵的修葺,只保留少数营帐和仓库。
其余地方全都空置出来。
但木栅、刁斗、拒马等等防御工事,依旧保留。
只是在面向长安的方向,多开了一道门。
正好是两座高大的“凤阙”所在。
自两百多年前的新莽之乱后,这里的宫室早已毁损。
而这两道位于东侧的凤阙,是为数不多的残存建筑之一。
按《史记》和《汉书》所载,二阙原本高二十余丈,上面有铜凤为装饰,故称之为“凤阙”。
后世文人以“凤阙”代指宫廷,最初的源头就在这里。
哪怕以后世的眼光来看,也堪称宏伟。
不过此时只剩下七八丈的残体。
除了二阙之外,还有两个地方尚可一观。
其一是位于中心区域的太液池。
因为池水引长安周边的昆明渠,至今未枯。
正好上巳节的习俗之一,就是到水边沐浴辟邪。
所以这处大池就成了今日万民宴的主要活动场所。
麋威等人直接护送刘备来到了湖畔的轩榭。
其二则是位于西北角的巨大夯土台,称之为神明台。
据说全盛的时候高达五十丈,比东边的那两道“凤阙”还要高一倍有余。
汉武帝曾命人安置铜制的仙人在其上承接雨露,以实现他的长生梦。
现下铜仙人早就没了影。
倒是残余的土台依旧算得上高耸。
早前被曹真用作将台兼瞭望台。
当下则在显眼位置处,摆放了那具据说来自叶县的玉棺。
今日春光明媚。
但刘备的精神头委实不佳。
期间断断续续地昏睡了三次。
麋威等人不得不打消原定的登台计划,只让巫祝上去祭祀祈福。
随着城内外赴宴之人陆续到来。
宴会也进入了第一项内容:赏赐。
第一批领赏的,是从征而来,立有功勋的军士和民夫。
赏赐物以财帛为主
丞相诸葛亮亲自监督各部发放赏赐,事无巨细皆要核验,以示公允。
至于高级将领的赏赐,则要等战事彻底结束之后才会论功。
第二批领赏的,是一路上归附而来的关中士吏、乡贤。
这类人的赏赐以仕荫居多
正好刘备清醒过来,麋威搀扶着他跟众人祝酒,然后当众宣读封赏。
第三批赏赐有些特殊。
不是针对具体的某个人。
而是近在咫尺的长安城。
一共两条诏令:
其一,凡出城赴宴者,皆赐酒食。不论吏民,日落之前,去就自便。
其二,凡归正者,即视为大汉之民。其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如数保留、归还。一如昔年成都故事。
这项“赏赐”,昨日就已经通过王照的渠道传入城中。
今日再度当众复述一遍,依然引起了众人喧哗。
如果说第一条无差别赐酒食,只是形式上体现了刘备的宽厚。
那这第二条,则直接让城中大多数士民吃了颗定心丸。
这不单单是因为刘备以天子诏书的形式明确了这项制度,所谓君无戏言。
更因早在益州之战的时候,刘备就曾执行过类似的决策。
那年攻下成都后,曾有人提议用成都的田宅来分赐诸将。
当时赵云作为主要将领之一,主动出来驳斥此论。
认为应该让益州人民安居复业,得其欢心,然后再行役调,方为长远之计。
刘备依从赵云提议,归还了百姓田宅,于是有了后来蜀中大治。
此后争汉中,争关西,到当下北伐入关,益州军团的后勤供应始终有保证。
与当年的善待成都士民的计策不无关系。
而有了这个前例作为参考。
今日依例而行,可信度自然高。
实际上,王照昨日得知此诏后,就当场称赞其堪比当年汉高帝与老秦人的“约法三章”。
虽说有拍马屁之嫌。
却足以反映人心所向。
总之,二诏一下,今日节宴的气氛瞬间热烈了起来。
百姓或是濯足于池边,笑语喧哗,安享密布战云下难得的一日安宁。
或是席地而坐,就着暖阳,享用着汉军分发的酒食。
来自蜀中的军士们成了最受欢迎的人。
被关中父老团团围住,七嘴八舌地打听着当年成都“归还田宅”的旧事细节。
甚至还有城中谋生的商贾、工匠、百伎,前来献宝献艺以讨赏。
这给原本有些单调的节宴增添了许多色彩。
也不知是谁先带的头,百姓洗沐之后,纷纷涌向轩榭,前来给刘备祝酒。
面对热情的军民,刘备强撑着病体,在麋威的搀扶下,艰难地维持着坐姿。
他苍白的脸上努力挤出和煦的笑容
接受着一波波涌上前来叩拜祝酒的士民。
每一次点头,每一次抬手示意,都耗损着他所剩无几的气力。
诸葛亮和麋威等人既是忧心,又不忍打扰。
蓦地,百姓中有人高声发问:
“陛下今至长安,来日可会归还蜀中?”
此问一出,不少心思细腻之人纷纷变色,或者干脆对那唐突问话之人怒目而视。
当然要及时表现出愤怒姿态的。
谁不知道刘备以汉天子之身还归大汉故都,是一次极具象征性的政治与军事行动?
这时候问出这种问题,是在质疑汉军攻取长安的能力,还是质疑汉军后续守住长安的底气?
但该说不是。
这个问题,又关乎到在场不少投诚之人的切身利益。
毕竟刘备的诏书说得再怎么漂亮,终究是要以季汉君臣守住长安,守住关中作为前提保证的。
否则今日归汉,明日魏军复来,他们岂非里外不是人了?
这个问题可大可小。
刘备已经极度疲乏,丞相诸葛亮代为作答。
却是斜斜指着西北方高台上,那个众所瞩目的玉棺:
“陛下此番入关,曾许下宏愿:生入关中,死葬长安。”
“此棺为昔年陛下讨伐曹贼至叶县,应命而降,今已显形……正应命数!”
这是从谶纬玄学角度给出的解释。
又自指道:
“我益、荆、凉三州二十万将士,奉诏讨贼,一路过关斩将,无往不利,以至于伪朝天子临潼关而不敢入……正应天数!”
这是从军事实力给出的保证。
言罢,让人将三个囚于槛车的俘虏押解上前,以游园的方式供百姓“观赏”。
正是曹魏雍州刺史郭淮。
以及关中都督夏侯楙的两个亲弟弟。
早前就有人猜测三人已经成为了刘备的俘虏。
这一刻眼见为实,再无疑问。
而有了这种级别的俘虏作为佐证,原本对汉军实力有所怀疑的人,自然不敢再声张。
倒是刘备精神恍恍惚惚,不知是听错了问题,还是想到了别处。
忽而自言自语道:
“此地万民宴虽好,但终究未能进入都城内,惜哉!”
此言一出,刚要恢复热烈的气氛再度一冷。
而刘备话一出口便反应过来,不由懊恼自己突然昏聩。
“陛下,臣以为不然!”
麋威突然站了出来。
刘备:“怎说?”
麋威:“臣以为陛下此刻就在都中!”
“陛下曾言: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
“今日此地,有大汉天子,有大汉都城的子民,那此处就是大汉的都城,此处就是长安!”
“苟若长安既无天子,又无万民,纵然宫阙万间,冷冷清清,又何以为‘长安’耶?”
此言一出,众人望了望池边受万民拥戴的汉天子。
又下意识望了望身后那道冷冷清清的城墙。
纷纷颔首称善。
甚至有机灵者,当场提出建章宫这“章”字与“章武”这年号相应。
也是冥冥之中的天数使然。
提议今后就以建章宫为季汉天子的正宫。
刘备听得哈哈直乐。
对麋威笑道:
“此间乐,不思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