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 第286章 见微知著

第286章 见微知著

    “陛下,万万不可!”

    董允蓦地扬声八度,把刘禅吓了一跳。

    他只是有感而发。

    没想到董允反应这么激烈。

    但此时若说自己只是戏言,怕是更要被董允数落的。

    只能硬着头皮问道:“有何不妥?”

    董允:“朝廷本有制度。”

    “先帝许丞相以假节、录尚书事,便已算将国事相托,何须再以府属来治国事?”

    “公卿大将之府,私属也。”

    “若公私不分,朝臣府吏职权相杂,岂不是乱了朝廷的法度?”

    “况且昔年曹操以相府侵吞汉室权柄之事,犹历历在目,陛下这是要陷丞相于不义啊!”

    “至于让卫将军同时开府治事,就更是乱上加乱了,智者所不取也!”

    刘禅这才知道自己又“闯祸”了。

    抹了抹额头冷汗,讪笑道:

    “朕这不是见丞相日日往返于相府和台阁,担心他太过辛劳嘛!”

    “至于卫将军,他到底年轻,且有丁忧之忧,倒是不用着急。”

    董允这才面色稍缓,但仍是板脸提醒道:

    “陛下仁厚,体恤臣下,臣自无话可说。”

    “但自入关以来,上上下下皆以为汉室复兴在望,我朝早非昔年囿于一州一郡之地的诸侯小国。”

    “而国越大,便越要讲求法度严明,行堂堂之道。”

    “若全凭一己喜好行事,与化外的蒙昧山越有何区别?”

    刘禅不安地挪了挪身体。

    又搓了搓手:

    “那朕……赏赐些财货?”

    董允算是看出来了。

    这位年轻天子之所以非要厚赂两位大臣。

    本质上,还是对自己不够自信。

    所以

    言语上习惯自我菲薄。

    做事上习惯依赖重臣。

    一旦稍获称许,又容易得意忘形。

    董允不禁深深一叹。

    看来距离卫将军所说的“陛下自谋”,还任重道远啊!

    ……

    因为诸葛亮终于表态,加上麋威代表关羽全力支持诸葛亮。

    一场朝议风波就此平息。

    不过军事上的分歧虽然有了定论。

    但由此引发的一些人事变化,却反而渐渐引来各方瞩目。

    因为既然大方向指向了河东。

    那今后囤积军资也好,修建工事也好,包括人事上的任命,也必然要向着河东方向倾斜的。

    而这些任命里面,又数冯翊郡太守最为瞩目。

    毕竟这里就是“河西”或者说“西河”所在,正与河东隔河相对。

    这日,姜维自兵营归来。

    见邓艾没有跟往常一样替麋威整理文书,反而在默背《蜀科》,不由摇头嗤笑道:

    “我知士载有二千石的志向,也知道朝廷如今取士不再全看经学和家势。”

    “但《蜀科》顾名思义,乃是早年先帝在蜀中因地制宜所造的律令。”

    “如今你要谋关内之任,岂能缘木求鱼?”

    “依我看,还不如去求一求卫将军呢!”

    邓艾闻言,放下书册,却不急着回答。

    反而在案板上取来一张空白的纸,抬笔唰唰地写下一行字。

    姜维上前低头一看。

    【德政不举,威刑不肃,此刘二牧之所以失益州也。】

    “刘二牧……”姜维嘀咕一声。

    很自然就联想到先后担任益州牧的刘焉刘璋父子。

    父子两代经营益州二十余年,本应根基深厚,难为外人所动摇。

    但实际情况是,先帝入蜀不过三年,就取而代之。

    益州大多数士、吏,非但不助刘璋抵御外敌,反而各种明投暗助,再不济也是半推半就。

    而究其原因,正如邓艾纸上那八字所言。

    德政不举,威刑不肃。

    再结合眼下情势。

    姜维自然明白其意指:

    “士载想说《蜀科》虽然制于蜀,但其威刑肃法之要旨,正合眼下乱世,故将来关中修订新律,必也与《蜀科》大同而小异?”

    见邓艾颔首,姜维却还是摇头道:

    “便是你熟读律令又如何呢?”

    “郡国之守相,职在治民、进贤、劝功、典兵禁、备盗贼、决讼检奸、劝民农桑、振救乏绝……可谓无所不管,无所不晓。若实在才器不周,那至少也该懂得知人善用,赏罚分明。”

    “岂能效仿区区文法吏,每天只对着律令死记硬背?”

    邓艾闻得此言,还是平静抬笔,又在纸上写下一行字。

    姜维又低头一看,发现这次是个问句。

    【高皇帝以三章之法得天下,终以九章之法治天下,何也?】

    这次,姜维想了好一会儿,方才明白邓艾的意指。

    所谓以三章之法得天下。

    自然是指高皇帝兵入秦都咸阳之后,认为秦法繁苛,百姓不堪其扰,故去繁就简,仅仅约定“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三条简明到极点的法令。

    但大汉立国之后。

    面对一个地跨万里,生民千万,庶事亿巨的庞大帝国。

    自然不可能继续靠着三条极端简陋的法律来治理国家。

    所以高帝很快就命令丞相萧何在秦法的基础之上,顺应时势作增减修改,制成九篇新律,是为《九章律》。

    后世之人在此基础上,又陆续补充了《傍章》、《越宫律》、《朝律》等文。

    至今汉律林林总总,已不下六十篇。

    较之昔年秦律之繁复,也不遑多让。

    只是在定罪和刑罚上更加宽松,不至于生生逼出个“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的局面。

    而姜维一路思量到此处,已经彻底明白邓艾的心意:

    “繁复的律法,便是繁复的天下事。”

    “公卿、宗室、官吏、兵民、百工、商贾,甚至胡夷,皆逃不出律令的约束。”

    “所以士载读的不是《蜀科》,而是这背后的生民百态,更是这背后的治乱之道啊!”

    听到姜维此言,邓艾脸上终于露出笑意。

    又抬笔写下第三行字,方才起身告辞。

    他终究是麋威的佐吏,不过是歇息时读读书,增长见闻。

    该做的事,没有丝毫懈怠。

    而姜维看到纸上最后那句话,一下便抓到眼前,久久移不开视线。

    他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

    这位同僚沉默寡言的表面下,藏着何等高远的志向和敏锐的思虑。

    或许邓艾所求,已经远超一个冯翊太守的印绶。

    这么一想,自己虽然投入卫将军门下更早。

    但若满足于现状,率性而为,不思励精于学问,将来怕不是要被这位“艾艾”给后来居上的。

    “……看来,这《蜀科》,我亦当寻来一观了。”

    微吸一口气,姜维将纸放回案板上,转身离去。

    纸上那句话,已经深深刻印于心底。

    【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