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威身兼将军与刺史二职,门下自然不缺职务。
很快就以一个掾属的闲职把谯周给征辟了回来。
不过征辟一个乡野学士到底不值一提。
长安上下议论的焦点,始终是出征河东的诸葛亮。
就在麋威处置好府内各项人事不久。
诸葛亮与魏延会师于蒲坂的消息也传了回来。
同时传来的还有关平在弘农挡住了魏军的一轮反攻,保住了此前与魏延的战果。
这无疑再次提振了关内的士气。
因为这两个方向一旦稳住,那关中的东边门户就算彻底关上,稳如泰山。
得益于此,本年度秋收没什么波折就平稳落地。
原本即将见底的仓廪也因此得以恢复。
继而又缓解了益州方向的压力。
趁这年关将近,朝廷威望正隆,麋威上书刘禅,将早在蜀中便已经开始试行的选士制度,作一个系统性的梳理,为来年正式颁行天下做好准备。
大体上,就是将每岁一举的常规科目固定为孝廉,茂才,明经、明法、文学、算术、兵法。
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笔试和试守之制,为期半年到一年。
吏员结束试守一年后,其原任职地的乡议仍与其官秩挂钩。
且往后每三年重新评议一次。
最关键的则是最后一条。
除了孝廉和茂才之外,其余科目的举士、试守、评议,皆不论品第出身。
只看个人的德行与才能。
这无疑是在不过度侵夺士族固有利益的基础上,尽可能将上升渠道往底层倾斜了。
这也是为何麋威坚持征辟谯周的原因之一。
因为谯周的父亲虽是乡中难得的读书人,但绝对算不上高门大户,反而没少挨饿。
到了谯周这一代,按照后世的标准,已经沦为“寒门”。
全靠满腹经纶才得以名扬乡里。
正是察举寒士的一个绝佳榜样。
总之,借着诸葛亮的东风,很多麋威原本想做又不敢做的事,得以提上日程。
不过,就在时近仲秋,麋威即将迎来两个新家庭成员的时候,一个坏消息突然从前线传来。
征北将军魏延吃了败仗!
……
“胜败事不期。”
“文长后续能稳妥收拢败军,便是其能耐,不必深责。”
诸葛亮看着主簿胡济手上沾满血污的军报,神色淡然。
胡济原本被这坏消息弄得有些慌神。
见诸葛亮如此姿态,气息不由平稳下来,道:
“此败倒是损失不大。”
“关键是魏军出其不意自轵关陉东出,切断了我军直接从涑水上游连接汾水的通道。”
“如此一来,我军除非改道大河,逆流上汾水出河口,否则便与赵征北的人马脱节了。”
诸葛亮闻得此言,无须看桌上地图,便摇头道:
“那一段河道常年在河东河西两岸摆荡,暗滩极多,不利于行舟。今将入冬,此险尤甚。”
“若舍船就步,未免损耗巨大,而我军粮本就不足,能省则省。”
“还是要设法打通隘口,接应上子龙。”
胡济自然是知道这个道理的。
不过:
“那司马懿明明破了魏征北的军围之后,有足够时间乘胜追击。”
“却反而果断收兵去占据隘口,夹关布置角围。”
“可见他是铁了心要跟我军消磨下去的。”
原来轵关陉的西边出口,恰好落在涑水上游与汾水支流浍水的分水岭之间。
那里恰好有一处天然的山间隘口,卡在了通路中间。
虽不至于一夫当关万夫莫摧的程度。
但若不先击破司马懿,汉军便难以正常通行。
“司马懿……”诸葛亮嘀咕一声。
目光中隐有不安。
诸葛亮:“我记得子龙已经命令冯休元统帅白毦兵去攻打绛县?”
“确有此事。”胡济流利应道。
“赵征北本意是攻占绛县以后,顺势东出占领白涧隘,以堵塞轵关陉。”
“怎奈守城的郝昭极为顽强,司马懿又来得太快,所以错失先机。”
“昔年河西之战,这郝昭就颇见守城的本事。”
诸葛亮微微摇头道:
“此事不怪子龙大意。”
“他部人马抢先北上,自然不能在沿途城池多费时间和兵力。”
“而冯将军的人马处于敌军城池包围之中,若不先占一成,便难以在单独一处关隘长久立足。”
“那时司马懿的人一来,与郝昭里应外合,反而要损兵折将了。”
胡济无言以对。
这事其实谈不上绝对的对与错。
不过是选择的问题。
凡事有得必有失。
如果赵云一开始只想着步步为营,那说不定此刻来的就是并州魏军和鲜卑人了。
“让姜伯约先率领羽林骑走皮氏去汇合冯休元,掩护白毦兵攻城。”
诸葛亮很快有了决意。
“冯休元势单力薄,偏偏又处于连接两地的关键之处,不容有失。”
胡济迅速书写军令,然后呈递诸葛亮复核一遍。
诸葛亮押印之后,又道:
“虽然我军利在速战,但凡事有备无患。”
“告诉麋师善,设法再调运足够三万大军一月用度的粮资来河东。”
这次,胡济下笔有了些迟疑。
而未等他写下几个字,忽有斥候匆匆来报:
“丞相,河南急报!”
“斥候目击大量魏军北渡陕津!”
“关辅汉派舟师阻拦未果,只能确认是张郃的人马!”
吧嗒。
胡济的笔杆掉落地上。
再也不能保持镇定。
……
“丞相这是给我出了个难题啊……”
麋威看着河东传来的诸葛亮亲笔信,久违地有了被人高估的感觉。
其实单纯运粮,以秋后关中各地的仓储。
咬一咬牙,还是能挤出一点来的。
但麋威身处当下的位置,当然不能只看眼前的困难。
实际上,随着河东方向的军报陆续传来,加上他的某些“先知”优势。
已经渐渐看出魏军的作战意图。
一句话:跟汉军拼消耗,拖时间,直到汉军粮尽退兵。
正是去年关中之战时用过的老战术。
但战术从来不分新旧,只论是否合适。
而不同于关中之战时,魏军将胜负寄望于刘备之死引发的汉军动乱。
这次魏军的胜负手,落在了最最基础的吃饭问题上。
而偏偏,这是个自古至今,公认的大难题。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
又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甭管你作战技巧如何高超,士兵装备如何精良。
只要吃不上饭,那一切都是白搭。
诚然,汉魏战争持续数年,魏军的粮食储备状况不见得就比汉军要好。
但这里面,存在一个客观上,此消彼长的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关中的得失。
实际上,曹魏在中原战区的军粮消耗,大头一直是在支援西边关中作战。
因为这数年间,关中天灾人祸不断。
直到去年之前,根本没机会恢复民间的生产能力。
偏偏因其重要性,不容轻失。
砸锅卖铁都得去支援的。
但随着关中易手。
曹魏固然遭受了重大的战略失败。
可也在短时间内甩脱了一个巨大而沉重的军事包袱。
单纯供应三河地区的作战,不管是后勤难度还是实际需求,都是小于早前的。
而汉军则正好相反。
这意味着,短期内,处于进攻方的汉军,后勤压力反而要比防守方的魏军大得多。
这正是这一战,魏军的胜算所在。
……
【祝大家中秋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