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 第584章会议1

第584章会议1

    他们完全忽略了旧社会吃人的本质,在万恶的旧社会,像杨白劳这样的贫苦农民,

    被剥夺了土地和生产资料,本身就活在‘立刻饿死’的边缘。

    黄世仁驴打滚的高利贷,不是在给他‘选择’,而是在对他进行‘胁迫’。

    是在‘立刻死’和‘借了债可能晚点死但最终家破人亡’之间,逼他走上绝路。

    那些言论,把活生生的人简化成了一个冷冰冰的‘经济单元’,完全无视人的情感、尊严和家庭伦常,这是为虎作伥的逻辑。

    第五,还有一种更危险的论调,用某些扭曲的‘嫁入豪门’、‘少奋斗二十年’的价值观,去美化黄世仁的霸占行为,称之为‘阶级跃迁的机会’。

    这是彻头彻尾的强盗逻辑,是把强者对弱者的吞噬和蹂躏,美化成了弱者的‘福报’和‘机遇’。

    这本质上是在为强权张目,是在告诉我们的人民,活该被剥削、被压迫,并且还要对剥削者的‘垂青’感恩戴德!这是何等的奴性思想!?”

    陈朝阳的剖析层层深入,将那些看似“新奇”实则包藏祸心的言论批驳得体无完肤。

    他最后总结道:

    “同志们,这些言论的出现,不是孤立的。

    这是历史虚无主义在作祟,是有人在刻意淡化、模糊甚至否定阶级斗争的历史!

    他们想让我们的年轻人,尤其是我们正在依靠的百万民工,忘记旧社会的苦,忘记我们为什么要革命。

    当我们的人无法理解旧社会的残酷时,就会用今天相对安逸的环境去想象过去,就会得出‘黄世仁也没那么坏’的荒谬结论,就会对我们今天奋斗的意义产生怀疑。”

    “所以,”陈朝阳的声音如洪,在会议室里回荡,

    “《白毛女》必须演,要反复演,深入演!

    不仅要演喜儿的悲惨遭遇,更要组织讨论,要让每一个乡亲们,每一个干部都清楚: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我们要通过这部剧,牢牢守住我们的思想阵地,擦亮所有人的眼睛。

    要让黄世仁之流,在我们的工地上,在我们的队伍里,永无立足之地,永无翻案之机。”

    陈朝阳的声音如洪,在会议室里回荡,他目光灼灼,

    “但这还不够,”他的语气从坚决的批判,转向了更深沉、更富于感染力的播种与期盼,

    “我们不仅要批判,不仅要防止复辟,我们更要种下一颗种子。”

    他的声音放缓,却带着千钧之力:

    “一颗‘敢于斗争、敢于反抗’的种子,一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种子,一颗‘尊严不容践踏、压迫必将被打倒’的种子。”

    “我们要让这颗种子,通过喜儿的哭诉,通过杨白劳的悲愤,通过大春和我军的到来,

    深深地、深深地埋进每一个看过这部剧的乡亲心里,埋进我们苏北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心里。”

    他张开手掌,似托着那枚无形、却重若山岳的种子:

    “这颗种子,也许不会立刻长成参天大树。

    它可能会缓慢地发芽,需要我们用一次次的教育、一场场的讨论去浇灌;

    它可能会遭受风雨的摧折,面对那些居心叵测的谣言和歪理邪说的侵袭;

    甚至,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可能还会再次出现新的‘黄世仁’、新的剥削伎俩……”

    他的手臂猛然挥下,带着斩钉截铁:

    “但是,只要这颗种子种下了,扎根在人民的心田里了!

    那么,当阳光再次照耀,当雨水再次滋润,当不公再次降临,这颗斗争的种子就一定会破土而出,一定会发芽生长。

    人民心中被唤醒的力量,就一定会再次凝聚成雷霆万钧的铁拳,将一切敢于骑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牛鬼蛇神,再次彻底打倒。”

    陈朝阳的目光扫过全场每一位常委,他的眼神中燃烧着理想主义的火焰和无比坚定的信念:

    “同志们,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就是思想的力量。

    它或许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比任何堤坝都更坚固,比任何武器都更强大。因为它扎根于人民。”

    他几乎用尽全身力气,喊出了那句凝聚了无数牺牲与奋斗、昭示着未来与希望的口号:

    “因为人民万岁,人民终将万岁!”

    会议室里落针可闻,随即,爆发出经久不息、雷鸣般的掌声。

    这一次,不再仅仅是对一位领导权威的认同,更是被这种崇高的理想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所深深震撼和折服。

    周明光、孙亚军等人的眼中,也闪烁着激动与反思。

    他们明白,陈朝阳所要构建的,不仅仅是一个物质上的“苏北粮仓”,更是一个精神上的“坚强堡垒”。

    这场治碱工程,因此而显得更加意义非凡,它是一场改天换地的自然斗争,更是一场塑造新民、筑牢根基的伟大实践。

    这番旗帜鲜明、战斗力极强的发言,让所有常委都深感震撼,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周明光重重点头,对宣传常委下令:“按照朝阳同志的意见,立刻部署。

    要把这场思想斗争,作为工程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他们意识到,这场治碱战役,不仅是与自然界的斗争,更是一场绝不能输的思想保卫战。

    陈朝阳这番关于文化建设的系统构想,再次展现了他善于组织和发动群众的卓越能力。

    他不仅仅是下达命令,更是提供了一套清晰可行、富有创造性的方法论,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分解成了可以一步步实现的具体路径。

    会议室里的常委们,尤其是负责宣传和文化工作的同志,眼前豁然开朗。

    他们意识到,这位陈书记,不仅在军事、经济,阶级斗争上有超前的眼光,在文化和群众工作方面,同样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非凡的魄力。

    接下来面对这一个接一个具体而尖锐的问题,陈朝阳或引经据典,或结合战场后勤经验,或提出创新的管理思路,逐一给出了清晰、务实的初步方案和解决路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