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 第586章统计粮食

第586章统计粮食

    我认为,方向看准了,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我们也要有踏上去的勇气!”

    周明光最终一锤定音:“我原则同意,立即启动‘苏北治碱第一期工程’的规划深化和前期准备工作!

    省里成立领导小组,我亲自担任组长,亚军同志负责资金物资统筹,

    朝阳同志任常务副组长,具体抓落实,拥有工程前线临机决断之权!

    同时,以省委名义,立即向华东局和北平详细汇报,全力争取列为国家重点项目。

    我们要举全省之力,支援苏北,打赢这场关乎汉东未来、关乎人民福祉的翻身仗。”

    周明光的拍板,立刻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也为这场宏大的征程吹响了号角。

    孙亚军虽然面色依旧凝重,但也郑重表态:“既然省委下了决心,省政府一定排除万难,做好统筹保障,确保每一分钱、每一粒粮食、每一件物资,都用在最关键的地方!”

    陈朝阳站起身,向在场的常委们敬了一个庄重的军礼:“感谢省委的信任。我陈朝阳,立下军令状,绝不辜负组织的重托和苏北人民的期望!”

    他知道,真正的、更为艰巨的战斗,从现在起,才算是正式开始了。

    周明光见大局已定,思想已然统一,便不再犹豫,他看向孙亚军和陈朝阳,提出了最终也是最核心的问题:

    “好!

    既然省委统一了意见,统一了思想,那么现在,我们必须把账算清楚。”

    “关于我汉东全省,往年粮食产出究竟多少?征收的税粮是多少?

    需要支前朝鲜的又是多少?

    大兴煤矿每年除本省消耗外,可以扩大生产、结余出来与外省换粮的煤炭能有多少?

    最后,这苏北治碱第一期工程,初步估算需要动员多少乡亲?

    如果采用一半由工程供给、一半由乡亲自带的方案,粮食缺口到底有多大?”

    他目光转向孙亚军和陈朝阳:“请亚军同志,朝阳同志,就按往年的产出和实际情况,给我们一个粗略的估算,现在就要有个数。”

    孙亚军深吸一口气,开始翻阅数据册,并系统整理档案,半小时后方才凝重开口:

    “明光同志,各位常委,我就按最实诚的家底来报。

    根据过去几年的统计,我们汉东全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薯类、大豆等所有粮食在内,年总产量粗估在八百五十万吨到九百万吨之间浮动。

    这其中,需要完成的国家征购税粮。约占总产的两成,即一百七十万到一百八十万吨。

    这部分是雷打不动,必须优先保障的,关系到国家大局和前线稳定。”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沉重:“而在这些税粮中,根据北平要求,我们需要支援朝鲜前线的粮食,约占税粮总额的三成,

    即约五十万吨。这是政治任务,一斤也不能少。”

    他在纸上划下重重的一笔。

    “扣除这五十万吨,省里真正能用于自身运转的,就只剩下一百三十万吨税粮。”

    然后,他开始在这可怜的一百三十万吨上,进行切割:

    “第一,全省六百万城镇人口的口粮,按照最低供应标准既每人每月三十斤,每月需约九万吨,一年就是一百零八万吨。这是维持城市不乱的底线。”

    “第二,必不可少的战略与救灾储备,我们至少要硬挤出十万吨,这已经是极限压缩。”

    “第三,省内驻军、大型厂矿、高等院校等特殊单位的供应,每年至少需要八万吨。”

    他一项项报出,每报一项,那“一百三十万吨”的数字就萎缩一截。

    最后,他抬起头,脸上凝重:

    “一百三十万吨,减去城镇口粮一百零八万,再减去战略储备十万,再减去特供八万吨——各位同志,账算到这里,已经一分不剩,甚至还出现了一万五千吨的硬缺口。”

    他双手一摊,看向陈朝阳,声音里充满无力:

    “朝阳同志,现在你明白了吗?

    不是省里不支持,也不是我孙亚军抠门。

    省里能动的‘税粮’,在保障了前线、城镇和基本储备之后,已经是零,甚至是负数。

    我们是在靠极其紧张的调度和农村百姓的低标准自给,在勉强维持着平衡。

    孙亚军这番基于真实家底、分毫毕现的剖析,浇在了刚刚统一思想的会场。

    压力瞬间达到了顶点。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陈朝阳身上,周明光的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等待着他的回答。

    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资源问题,而是一个关乎全省稳定与苏北未来、看似无解的死结。

    陈朝阳迎着所有人的目光,缓缓站起身。

    他深知这个数字的残酷,但也正因为算清了这笔账,他的决心反而更加坚定。

    “亚军省长,账算得很清楚,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严峻。”

    “正因为如此,‘以煤换粮’才不再是锦上添花的选项,而是我们唯一能走通的路。”

    他话音刚落,一位对农村工作极为熟悉的常委便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朝阳书记,你的思路我明白,向外找出路。

    但我们也得看看内部还有没有潜力。

    孙省长刚才算了,全省产粮八百多万吨,去掉一百八十万吨的税粮,乡亲们手里理论上还有六百二十多万吨粮食。

    就算去掉他们自己的口粮、饲料和种子,按理说也应该有些富余。

    那么去年,也就是50年,我们通过供销系统,向乡亲们实际收购上来的‘购粮’,有多少? 如果这部分能增加,不也能缓解压力吗?”

    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所有常委的注意,这确实是理论上的一条内循环之路。

    孙亚军闻言,脸上露出了更为复杂和无奈的神情,他轻轻敲了敲桌面:

    “这个问题,问到根子上了,但也恰恰说明了内部的艰难。

    不错,账面上看,乡亲们手里是有几百万吨粮。

    但实际情况是,去年我们全省通过各种渠道,向农民实际收购上来的粮食,不足三十万吨。”

    “三十万吨?”这个数字让提问的常委都感到愕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