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 第 599章 一百零三万

第 599章 一百零三万

    他看到了这些乡亲们的脸,黝黑、带着夏收鏖战后的疲惫,但眼睛里却燃烧着更为炽热的光芒。

    这不仅仅是完成征召任务的服从,更包含着一种极为朴素的逻辑:

    刚打完一场丰收的仗,手里有了点新粮,心里就更有底气去打一场为了子孙后代的仗。

    对“根治盐碱”的渴望,从未如此刻这般具体而迫切。

    除了乡亲们,工地上还有一道格外醒目的风景——那是一群来自京州、姑苏、乃至上海等苏南城市的青年学生志愿者。

    他们穿着干净的白色衬衫或蓝色的“列宁装”,胸前别着耀眼的校徽,有的还背着画板、手风琴或是装满书籍的挎包。

    与周遭打着赤膊、皮肤古铜的乡亲们相比,他们显得如此不同,仿佛一股清流汇入了浑厚的黄河。

    然而,他们脸上洋溢着的蓬勃朝气与坚定热情,却与这百万大军的宏伟气象浑然一体。

    这些学生并非旁观者,他们积极地穿梭在人群中,用略带口音却无比真诚的苏北话帮着喊号子、打旗语;

    有懂技术的立刻就去帮着整理工具、核对清单;

    文艺骨干们则已经站在土堆上排练,教唱新歌、说快板,鼓舞士气。

    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年轻的体力,更是知识与文化的火种,是城市对乡村的注视与支援,成为了这片黄褐色宏大画卷中,一抹充满希望与活力的亮色。

    就在这时,一阵截然不同、带着大地律动的脚步声,从人群边缘传来,清晰地穿透了喧闹的人声。

    “一、二、一!”

    简短有力的口令声下,一支队伍出现在视野尽头。

    是军队。

    华东军区抽调的工程兵团,以完整的行军纵队开了过来。

    阳光下,是一片整齐划一的土黄色。

    官兵们身着50式军服的夏季制式,黄绿色的平面布军装,头戴佩戴着红五星帽徽的解放帽,步伐铿锵,每一步都是丈量,踏在地上,引得尘土都为之共振。

    与乡亲们们肩扛手挑不同,他们扛着的是统一制式的钢钎、铁镐,更有几人一组,抬着沉重的水平仪、经纬仪箱子和一捆捆标尺。

    那种沉默中蕴含的力量与秩序,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喧闹的民工海洋,像被一道无形的堤坝拦了一下,声浪不由自主地低了下去,人们自发地让开一条通道,带着敬畏、好奇,只有喜悦没有拘谨的注视着这支“不一样”的队伍。

    队伍前方,一名身材精干、皮肤黝黑的中年军官小跑出列,他腰间束着武装带,身形挺拔,径直朝着陈朝阳所在的方向而来。

    在距离陈朝阳约五步远时,“啪”地一个干净利落的立正,抬手敬礼,身板挺直。

    “报告首长!”军官的声音洪亮,瞬间压过了周围的杂音,

    “华东军区工程兵第1团团长,武大军,奉命率全团官兵二千二百七十三人,向您报到!

    我部携带全部工程器械,已做好施工准备,请首长指示!”

    他口中的“首长”,显然是陈朝阳在军队的职务,在此刻的军民面前,这一称呼无形中强调了此次行动的军事化背景与严肃性。

    陈朝阳没有立刻说话。

    他看着武大军,眼神里流露出一种无需掩饰的欣赏与信任。

    他抬起右手,回了一礼。

    放下手后,陈朝阳才上前一步,脸上的严肃表情化开,用力拍了拍武大军的胳膊,声音不高,却足以让周围几个核心干部听见:

    “武团长,辛苦了。你们来了,我这心里,就更有底了。”

    武大军一丝不苟的神情也微微松动,依旧高声回应:“报告首长,接到命令,全团上下都憋着股劲!

    能在您手下搞建设,同志们都十分高兴!”

    陈朝阳点头,目光越过武大军,扫视着他身后这片沉默如山、却蕴含着磅礴力量的黄绿色方阵。

    他转过身,再次踏上了那堆木料。

    陈朝阳将这一切尽收眼底,这一股军民融合场面,让他心情激荡,

    就在他准备对着话筒发出开工号令的前一刻,一个身影急匆匆地从指挥部方向小跑过来,

    正是他的秘书李赤水。

    李赤水脸上带着来不及掩饰的震惊与激动,他快步走到木料堆下,声音中满是难掩的兴奋:

    “陈书记,刚刚接到各县最终汇总的准确数据。” 他手里还捏着一份墨迹未干的电报抄件,

    “我们之前预估苏北三十多个县能组织起八十万青壮劳力,这已经是往高了算了……可、可这是今天各县报上来的实到人数统计……”

    陈朝阳目光一凝,专注地俯身下去,示意他继续说。

    这最终的统计数字,关乎整个工程的统筹安排。

    李赤水用力咽了口唾沫,将抄件举起,声音清晰:“不算部队,光是各县报上的民工和基层干部,总数……总数已经达到一百零三万七千余人。

    而且下面备注,这里面很多是主动跟着队伍来的各村不服老、非要来尽一份心力的老人家。

    这……这民心,这热情,远超我们的预计啊。”

    一百零三万七千

    这个数字瞬间冲进陈朝阳的胸膛。

    他之前掌握的预估值是八十多万,那已经是一个足以让他感到责任重大的数字。

    但眼前这个最终统计,不仅突破了百万大关,更清晰地昭示着,这场治碱斗争已经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工程,

    而是真正演变成了一场千千万万普通百姓为了自身命运、自发参与的全民战争。

    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家庭掏出了所有的劳动力,是老人不顾年迈,是少年不畏艰辛,他们将改变命运的全部希望,都押在了这片土地上,押在了以他为首的党组织身上。

    他接过这张轻飘飘却又重若千钧的电报纸,目光在这个惊人的数字上久久停留。

    指尖能感受到纸张的微凉,但胸腔里却仿佛有团火在燃烧。

    他抬起头,目光再次投向台下那望不到尽头、旌旗招展、人头攒动的人海。

    此刻,在他眼中,这黄绿色的人潮已经化作了流动的群山与大地,是一百零三万七千份毫无保留的信任,一百零三万七千个对美好生活最炽热的渴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