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 第601章恶作剧(求五星好评,用爱发电,谢谢大家)

第601章恶作剧(求五星好评,用爱发电,谢谢大家)

    脸上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和一丝“恶作剧”得逞的笑意:

    “报告,首长,昌平徐卫华,奉命率重型工程机械分队,向您报到,请您指示!”

    陈朝阳先是一愣,随即脸上绽放出惊喜的笑容,他抬手回礼,然后一拳轻轻擂在徐卫华的肩头:

    “好你个徐卫华,什么时候到的?跟我这儿玩起潜伏了?”

    “到了有几天了!”徐卫华嘿嘿一笑,指着身后那些钢铁巨兽,

    “郑教授带着我们,在后方基地可没闲着!

    这些都是用咱们在朝鲜缴获、又被炸坏了的‘谢尔曼’和‘潘兴’的底盘,还有那些运不回来、拆了履带和发动机的废家伙改造的!

    郑教授说,既然上前线打不了美国鬼子,那就让它们在后方给咱们的开荒当主力。”

    陈朝阳瞬间全明白了。

    徐卫华提前到来却躲着不见,郑春秋之前的“神秘忙碌”,都是为了此刻给自己一个惊喜。

    他看着这些用敌人武器残骸改造的工程机械,心中涌起一股子豪情与感慨。

    这些曾经在战场上肆虐、给志愿军将士造成巨大伤亡的铁家伙,如今却被拆解、改造,变成了为建设新社会、为人民造福的工具。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缴获”,另一种形式的“胜利”。

    他大步走向其中一台用M26“潘兴”坦克底盘改造的推土机,伸手抚摸着那冰冷而粗糙的履带板,触感坚硬而真实。

    他能想象到,在车间里,郑春秋和徐卫华他们,是如何一点点将那些布满弹孔和战火痕迹的残骸,变成眼前这些充满力量的开拓利器。

    “好!好啊!”陈朝阳连说两个好字,转身对围拢过来的干部和工人们大声说道,声音激动而高昂:

    “同志们,都看清楚了吗?这些大家伙,就是用我们在朝鲜战场上,从美国鬼子手里缴来的坦克改造的!

    它们以前是用来杀人的,现在,咱们让它来帮咱们搞建设,来帮咱们开荒治碱!”

    人群本就好奇围观这眼前的新家伙,陈朝阳话音一落瞬间爆发出了,巨大的欢呼。

    这个消息,比机械本身带来的震撼更加强烈。

    这是一种带着民族自豪感和胜利者姿态的宣告。

    徐卫华的到来,和这些特殊机械的投入,不仅仅是增加了施工力量,更是在这百万民工心中,注入了“移山填海、人定胜天”的坚定信念,以及一种将战争武器转化为建设工具的智慧与气魄。

    难得的战友重逢,冲淡了连日来指挥工程的疲惫与压力。

    人生喜事,无非他乡遇故知,久别逢战友。

    这份在战火中淬炼出的情谊,比钢铁更坚固,此刻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化为了继续奋斗的又一股暖流和力量。

    工程的进度,因为这股生力军的加入,陡然加快。

    “让一让!都让一让道!” 负责引导的工程兵大声呼喊着。

    人群像潮水般向两边分开,留出一条宽阔的通道,无数道目光好奇、敬畏、怀疑——聚焦在这钢铁巨兽身上。

    它驶过的地方,履带在坚硬的地面上留下深深的齿印,那轰鸣声震得人脚底发麻。

    拖拉机停在了规划中的主干渠起始段。这里是任务最重、土质最硬的核心区之一。

    “开工!”陈朝阳大手一挥,声若洪钟。

    现场指挥的工程师小旗一挥。

    一声令下,所有的机械同时发出了更加狂暴的怒吼。

    普通的“汉东-51式”拖拉机牵引着铲运机,高效地剥离着土层;

    而这些坦克改造的推土机,则如真正的攻坚利器,对着最坚硬、最难以处理的核心地段发起了“冲锋”。

    它们这沉重的车身和强大的推力,面对板结的盐碱壳子,几乎是碾压般地向前推进,所向披靡。

    徐卫华跳回驾驶室旁,亲自指挥着其中一台“坦克推土机”进行示范作业。

    这庞大的钢铁身躯,带着无与伦比的力量,稳稳地向前推进,势不可挡。

    陈朝阳看着这一幕,脸上笑容更盛。

    操作员推动操纵杆,伴随着引擎更加狂躁的咆哮,拖拉机后方的铲运机放平了巨大的铲斗,

    猛地切入坚硬的地表。

    履带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强大牵引力,推着铲斗轻而易举地“啃”进那人力需要反复捶打才能破开的板结土层。

    只见一大块、一大块夹杂着草根和盐壳的土方,被轻松地铲起,堆满了硕大的铲斗。

    整个过程,不过一两分钟。

    然后,拖拉机牵引着满载的铲运机,平稳地驶向指定的弃土区。

    卸斗,升起,返回……周而复始。

    它走过一趟,留下的是一条初具雏形的沟壑,完整的土方量,足以让几十个壮劳力挥汗如雨地干上大半天。

    “额滴个娘诶……” 一个老农,张大了嘴巴,手里的旱烟袋都快掉到了地上,喃喃道,“这……这铁家伙,比一百头老黄牛还劲大啊!”

    他旁边一个刚挑完一担土、正扶着扁担喘气的年轻后生,抹了把脸上的汗泥,看着那拖拉机眨眼功夫又铲起一斗土,眼神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喜悦,但更多的是震撼:

    “三叔,咱这……咱这忙活一早上,怕是顶不上它喘口气的功夫……”

    这并非个例。

    在整个核心工区,类似的震撼场景在不同地点上演着。

    人力与机械的效率差距,以最直观、最残酷也最令人信服的方式,展现在每一个人面前。

    陈朝阳站在人群外围静静地观察着。

    他身边跟着几位从各地市抽调来、负责工程协调的干部,其中几人脸上也难掩惊愕之色。

    “都看到了?”

    几位干部连忙收回目光,看向他。

    陈朝阳指着那台正在往复作业的“51式”:

    “过去,我们总说工业的力量,体现在造枪造炮,保家卫国。这没错。”

    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那被铁牛“犁”开的土地上,

    “但今天,在这里,我们更要明白,工业的力量,同样能为我们造出万亩良田,能改变我们千百年来靠天吃饭、与贫瘠土地搏命的命运。”

    他顿了顿,让这番话在干部们心中沉淀。

    “这铁牛,不只是机器。它代表着一种新的可能性。

    一种让我们的人民,能够用更少的汗水,去换取更多收获的可能性。

    根治盐碱,靠人力,或许要一代人、两代人。

    但有了它们,有了更多这样的工业力量,我们就能把这个过程,缩短到几年,十几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