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 第 637章 北平来的医疗队(求五星好评,用爱发电,谢谢大家)

第 637章 北平来的医疗队(求五星好评,用爱发电,谢谢大家)

    周明光见状,立刻敲了敲桌子,一锤定音:“好了,朝阳同志已经解释得非常清楚了。

    江都项目是特级保密的国家战略任务,所有资源配置必须无条件优先保障。

    此事到此为止,希望大家严格遵守保密纪律,不要再在任何公开场合讨论。

    散会后,相关同志务必做好本系统的解释和安抚工作,确保大局稳定。”

    就在这次省委会议后不久,一批由北平协调、以“加强工区医疗卫生保障”名义派遣的医疗支援小组,乘坐篷布上沾满泥点的卡车,顶着荒原的风沙,颠簸着抵达了江都营地。

    车队卷起的尘土尚未落定,带队女医生林慕雪已率先利落地跳下车来。

    她约莫二十五六岁,身姿挺拔,穿着一套略显宽大的军装,乌黑长发在脑后一丝不苟地挽成简洁的发髻,完整露出光洁的额头和线条优美的脖颈。

    她的容貌并非一眼惊艳,但眉眼清雅,鼻梁挺秀,组合在一起自有一股书卷气的沉静。

    此刻,她那双澄澈明净的眼睛,正带着医生特有的审慎与专注,快速扫视着这片喧闹而粗粝的营地环境。

    这位履历辉煌的年轻医生,早些年毕业于北平医学院,后赴欧洲医学院深造,精通现代临床医学、流行病学与战场救护。

    是国内极其稀缺、能将前沿医学理论与艰苦实践条件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她此行的任务,正是全面负责建立工区的医疗卫生体系,防治可能出现的职业病、地方病和传染病,确保这支宝贵建设队伍的健康战斗力。

    营地这边,陈朝阳的秘书李赤水带着两名工作人员稳步迎上。

    他穿着中山装,脸上带着沉稳而不失热情的笑容,主动伸出右手。

    “林慕雪同志,一路辛苦。

    我是陈朝阳书记的秘书,李赤水。

    陈书记正在主持一个技术会议,实在无法抽身,特意委托我前来迎接各位,并全权协调各位在营地初期的安置和工作对接。各位有什么要求,尽管向我提。”

    他的话语清晰,既有欢迎之意,也明确了陈朝阳对此事的重视以及他本人所代表的协调权限,言辞间给足了医疗专家组面子。

    林慕雪与他轻轻一握,声音平和:“李秘书,客气了。

    陈书记日理万机,我们此行是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添麻烦的,万不敢劳动陈书记亲自接待。”

    她语气诚恳,随即侧身,利落地介绍紧随其后的核心成员,”

    “这位是张铭医生,外科和创伤专家;

    刘芸护士长,野战护理经验丰富;

    王梓研究员,专攻流行病学。

    我们此行的首要任务,是尽快评估营地卫生状况,建立有效的疾病防控体系,保障全体建设者的健康。

    如果方便,我们希望立刻开始实地了解情况,以便尽快展开工作。”

    李赤水点头,一一简单的握手,目光扫过医疗组成员,带着认可:

    “各位专家同志们辛苦了。

    陈书记特别指示,要全力配合医疗组的工作。

    既然林医生希望立刻投入工作,那就按您的意思办。”

    他转向身旁的赵金山介绍道:“这位是赵金山同志,勘探队的负责人,对营地情况最熟悉,由他陪同各位实地勘察。

    我会一同前往,各位在协调上遇到任何问题,可以随时向我提出。”

    “好,那就麻烦了,金山同志。”

    一行人立刻开始了实地勘察。

    李赤水走在稍侧前方引路,神情专注,不仅介绍情况,更在细致观察这些北平来的专家们的反应和专业程度,这是他作为陈朝阳首席秘书的职责,需为书记提供最精准的一线观察。

    很快众人来到了工人居住区。

    映入眼帘吗是一片低矮的帐篷和板房整齐排列,虽然密集,

    但帐篷之间刻意留出了防火和通风的间距,板房地基也明显用石灰处理过。

    林慕雪敏锐地注意到,每个居住单元门口都放置了一个带盖的木桶,桶身用石灰水写着“垃圾”二字。

    她没有走进内部,而是在一排板房的背风处蹲下,用手轻轻拨开表层浮土,露出了下面铺设的一层生石灰。

    “林医生好眼力,”一旁的赵金山带着几分解释,也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自豪语气说道,

    “陈书记特别强调过,‘人无住处不安,住不安则力不强’。

    他要求所有板房地基必须垫高、铺石灰防潮,垃圾必须入桶、每日清运至指定焚烧点。

    帐篷区也要求定期撒石灰粉,最大限度防虫防霉。

    条件就这样,我们只能在这些土办法上做到极致了。”

    林慕雪站起身,轻轻掸掉手上的灰,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和赞赏。

    她看向张铭医生,后者微微点头,低语道:“基础卫生观念很强,远超一般建设兵团的标准。”

    李赤水将这一幕看在眼里,在本子上记下的不是问题,而是“居住区卫生措施得到专家组初步认可”。

    取水点。

    一条小河蜿蜒而过,但靠近营地的河段被明显的木栅栏隔开了。

    上游约百米处立着牌子,写着“洗漱区”,下游百米外则立着“牲畜饮水区”,

    而众人所在的核心取水点,则有专人看守,水桶整齐排列,旁边甚至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沉淀-过滤池。

    “这是……”林慕雪看向那套虽然粗糙但功能分明的过滤装置。

    赵金山立刻解释:“这也是陈书记画的草图,让郑教授找人弄的。

    他说‘病从口入,水是第一关’。

    我们规定了严格的分区,取水点专人看守,确保只能打取经过沉淀和粗沙过滤的水。

    所有饮用水,陈书记严令必须烧开,食堂有专门的大灶负责供应开水。”

    王梓研究员蹲下检查过滤池,又取了过滤后的水样,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

    “这套土法净水流程,能有效降低浊度和部分微生物,理念非常先进!”

    李赤水适时补充道:“陈书记常說,干净的水和安全的食物,是战斗力的保证。”

    林慕雪微微颔首,这一次,她看向营地方向的目光里,探究的意味更浓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