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卿免礼,坐。”
秦始皇现在是相当精神。
正坐于帝榻,轻松许多。
原本的衮服太过繁琐,就如累赘。他还是更喜欢这套袀玄,穿上去相当舒适,走起路来都轻松许多。
衣裳还是要以舒适为主。
先前的衮服简直是反人类!
这时候有年轻儒生缓步走出,他抬手长拜,认真道:“今上尊为皇帝,臣昧死言,可追封先王为太上皇。诸公子,也当更为皇子以正法统!”
“可!”
秦始皇仅仅只是吐出一个字来。
他对先王其实并无多少感情。
可于国有利,便可行之。
他打量着面前儒生。
“朕记得你,你是叔孙通?”
“你的老师是孔鲋?”
“正是。”
青年满脸惶恐,连忙长拜。
“呵!”
秦始皇只是冷笑。
他记得叔孙通。
灭魏后,他就想召孔鲋入秦。毕竟孔鲋是孔子八世孙,也算有些号召力,当时正好是居于大梁。可孔鲋以丧母为由,让弟子叔孙通代为效力。
叔孙通与时变化,与固执的儒生完全不同。他入秦后很会做人,甚至伪造孔子之言,预言秦国必定能够王天下。
秦始皇当然知道是假的。
可还是留下了叔孙通。
公孙劫则是打量着他。
叔孙通可是秦汉时期的节奏大师,就连太史公对他的评价都很让人玩味。说他是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
嗯……与时变化!
秦二世时,叔孙通为博士。当时有使者自东方来,汇报了陈胜吴广的叛乱,说他们已攻下蕲县,攻至陈郡。
其余人皆是谏言。
这是造反啊!
必须得派兵平叛!
唯独叔孙通上书,说这些只是偷鸡摸狗的盗贼,根本不足为虑。后面各地的郡卒县兵都会出手,无需担心。
秦二世大喜。
还给了叔孙通赏赐。
这家伙立马卷铺盖跑路。
他先投奔项梁,结果项梁战死。
他转投义帝,结果被迁至长沙。
他留下侍奉项羽,结果彭城被攻陷。
于是乎,他投靠了刘邦……
叔孙通显然也是抛砖引玉。
他这话一出,儒生们蠢蠢欲动。
所有人的谏言也是愈发大胆。
就连王绾都有些按耐不住。
“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皆为匹夫。秦国疆土以万里计,若无封土,则难相救。臣昧死言,请立诸子!”
秦始皇挑了挑眉。
心中则有股火焰燃烧。
这儒生名为淳于越。
他也有些印象。
只是他并未着急。
环视群臣,淡淡道:“诸位以为如何呢?”
“臣以为甚是!”
“臣附议!”
“臣附议!”
王绾抬起头来,握着玉圭的手都在颤抖。这件事他是权衡许久,也知道有些大胆,可这关乎到他能否更进一步!
“禀上,臣有不同的想法。”
“哦?”
秦始皇打量着王绾。
带了些期许。
“御史大夫请说。”
“臣以为,封建与郡县也可并存。今诸侯初破,而燕、齐、荆地远,若不置王甚为不便。还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呵……”
秦始皇则是一笑。
环顾群臣。
“诸卿以为如何呢?”
他们面面相觑。
附和者众多。
就算是公孙劫都暗暗点头。
这和史书上记载的倒差不多。
王绾的提议其实很有意思。
简单说就是一国两制!
秦国的疆土摆在这,秦始皇能实控的地方并不远。受限于通讯,导致偏远地方的消息很难传递。
就以辽东来说,消息一来一回少说也得要半年。如果辽东出现叛乱或是危险,等咸阳知晓再派兵,起码也要半年!
怕不是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王绾想的就很明确。
燕、齐、楚三地太过偏远,就在这里搞分封。至于其他地方包括中原,就继续推行郡县。这种做法,就有些类似后世的郡国并行,说是一国两制也不为过。
可惜啊……
公孙劫轻轻叹息。
他们低估了政哥的决心。
而且,他们显然忘记了些事。
“禀上,臣以为不可!”李斯坚定走出,铿锵有力道:“昔周天子所封子弟甚多,然三代之后疏远,相互攻伐如仇寇。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若因地方偏远而分封公子,三代之后恐怕又生叛乱!”
声音洪亮。
此言一出,朝堂气氛变得无比诡异。他们面面相觑,越来越多的人站出表达看法。但支持王绾的,明显是更胜一筹。
王绾所言与儒生不同。
他是结合了秦国现状,决定走一条符合秦国的特色郡县制。结合了分封的优缺点,为秦国考虑甚多。
公孙劫静静的看着他们表演。
纵观历史,封建和郡县都在互相制衡。就拿西汉时期的郡国并行制,确实挺好。可结果就是各种叛乱,并且和中央有着利益上的冲突。
人家是天高皇帝远。
会服你相隔千里的皇帝?
所以,文帝时期就开始削藩。
景帝采晁错建议,引发齐国叛乱。
至武帝时期,则施行推恩令。又制定左官律、附益法削弱诸侯势力,到武帝晚年时期,封国已无行政职能。昭宣之后,封国等同郡县,郡国并行制实质转变为单一郡县制。
两晋时期又搞了藩王。
结果就是八王之乱,五胡乱华。
再到唐朝时期,他们管理藩王的制度就很有意思。没有实际封地,只享受食邑和俸禄。可后来又搞了个节度使,这和藩王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宋朝时期的藩王武将则被限制的死死的,可这时候的外敌又来了。等明朝上位,藩王制度又死灰复燃,他们享有封地、兵权,并且能够世袭。
相较于裂土封王,公孙劫更倾向于是郡县。在他看来,封建完全就是在开历史倒车。
秦国好不容易平定诸侯。
现在又要复立诸侯。
这不是给子孙后代埋雷吗?
没错,这是有好处。
但坏处也不少!
秦始皇抬手轻叩木案。
全场顿时寂静无声。
他的目光又落在公孙劫身上。
“丞相,你以为如何?”
这一刻,百官皆是看向公孙劫。
是啊!
公孙劫又有何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