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 第96章 唉,一步错,步步错啊!

第96章 唉,一步错,步步错啊!

    他轻轻啜了口茶,神色莫测。

    “也好,老夫便静观其变,看看这位太子殿下,接下来还能走出什么妙棋。”

    梁国公府,房玄龄则站在书案前,看着东宫发来的那份驳议文书。

    上面条分缕析地指出了他门下一位官员所提议程中的几处疏漏,确实存在,难以辩驳。

    “后生可畏啊。”

    房玄龄轻轻叹了口气,脸上看不出喜怒。

    “懂得利用规则,懂得分散打击,懂得展示力量而又不逾矩。陛下若知此事,会如何想?”

    他摇了摇头,将文书放下。

    此刻出手干预?

    为了这点小事与太子正面冲突,绝非智者所为。

    只能暂时隐忍,静观其变。

    这几位大佬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太子的反击手段高明,在礼法上站得住脚,而且来得如此迅猛、范围如此之广,让他们一时都有些措手不及。

    想要还手,却发现无处着力——太子打击的都是些“小事”,他们若为此大动干戈,反而显得气量狭小,针对性太强,必然引发陛下不悦。

    更重要的是,他们摸不清陛下对此事的态度。

    陛下是乐见太子展现魄力,还是会对太子的“咄咄逼人”心生不满?

    在圣意未明之前,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而就在这满朝文武都被太子这番组合拳打得晕头转向、惊疑不定之际,又一则消息传出,再次惊掉了所有人的下巴。

    太子李承乾上表,以“崇文馆整理典籍、弘扬文教有功”为由,奏请嘉奖魏王李泰所管辖的崇文馆内数名官员,并请赐帛犒赏!

    这一下,连那些自诩精明的朝臣也彻底看不懂了。

    太子刚刚对朝中重臣发动了如此迅猛的报复,转头却去嘉奖政敌魏王的下属?

    这唱的是哪一出?

    唯有少数真正洞察局势的人,在短暂的错愕之后,猛然醒悟!

    太子此举,绝非示好,而是更高明的政治手腕!

    两仪殿内,李世民听着内侍监王德的详细禀报,脸上神色变幻不定。

    “……太子殿下驳议兵部、吏部七项条陈,相关部司已按东宫意见退回重拟。”

    “随后,太子殿下上表嘉奖崇文馆校书郎等三人,赐帛百匹。又特意赞许褚遂良日前关于节俭用度的谏言,称此乃社稷良言。”

    “命东宫署官携宫中珍稀药材,前往魏府上慰问,言国公体弱,乃国之损失,望早日康复,再为陛下分忧。”

    王德说完,垂手躬身,殿内一片寂静。

    李世民久久不语。

    太子的反应之快,手段之老辣,分寸拿捏之精准,让他感到心惊。

    那精准打击的驳议,是赤裸裸的立威和报复,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狠厉。

    而紧随其后的怀柔之举,更是妙到毫巅。

    嘉奖崇文馆……李世民想到这里,嘴角不由自主地微微上扬,露出一丝真正舒心的笑容。

    好啊!好啊!这才是储君应有的气度!

    不管高明内心如何想,他肯做出这番姿态,主动向青雀管辖的崇文馆示好,这就是顾全大局,这就是兄友弟恭!

    他宁愿相信,这是太子经历了挫折后真正的成长,认识到了作为储君,不能一味逞强斗狠,更要懂得笼络人心,维系兄弟和睦。

    至于这背后是否另有深意……李世民不愿去深想。

    “哥儿俩好,比什么都重要……”

    他低声自语,仿佛在说服自己。

    玄武门的阴影始终是他心头的一根刺,他太渴望看到儿子们能和睦相处。

    “陛下,”王德小心翼翼地问道。

    “太子殿下所请嘉奖崇文馆之事……”

    他挥了挥手,对王德道:“太子的奏请,准了。崇文馆相关官员,按太子所请,赐帛嘉奖。告诉太子,朕心甚慰。”

    王德躬身应下,悄悄抬眼,见陛下脸上竟是许久未见的轻松笑意,心中更是凛然。

    太子这一手,竟是直接挠到了陛下心中最痒处。

    李世民靠在龙椅上,望着殿外明媚的阳光,只觉得连日来的阴郁似乎都散去了不少。

    高明的成长,让他看到了大唐江山延续的另一种可能,一种或许能避免血腥、相对平稳过渡的可能。

    至于李泰那点心思,以及朝臣们的猜测和不安,在此时李世民的眼中,都比不上兄弟和睦这一点来得重要。

    魏王府内,李泰将手中的一份礼单狠狠摔在案上,肥胖的胸膛剧烈起伏。

    “嘉奖崇文馆?那跛子!他这是什么意思?打一巴掌给个甜枣?他把我李泰当什么了!”

    他脸色铁青,眼中怒火燃烧。

    “他这是在收买人心!做给父皇看!做给天下人看!”

    杜楚客站在下首,面色同样凝重,他捡起礼单,仔细看了看。

    “殿下息怒。太子此举,看似怀柔,实则绵里藏针。他嘉奖崇文馆,是阳谋。”

    “殿下若反应过激,便落了下乘,正中其下怀。”

    “难道就任由他如此施为?”李泰怒吼道。

    “崇文馆那些人受了嘉奖,心里会如何想?还会像以前一样死心塌地吗?还有朝臣,见太子如此宽宏大量,又会如何看本王?”

    杜楚客沉吟道:“殿下,此刻我们不宜妄动。太子刚刚立威,气势正盛,陛下态度未明。我们若贸然反击,反而显得殿下您……容不下兄长示好。”

    “当务之急,是稳住崔敦礼西州黜陟使之事。只要此事落定,西州在手,主动权便仍在我等这边。”

    “至于崇文馆受奖……不过是些许帛缎虚名,动摇不了根本。”

    “殿下不妨也上表,感谢太子对崇文馆的肯定,同样彰显兄弟和睦之意。”

    李泰喘着粗气,努力平复心绪,他知道杜楚客说得有理,但那股被算计的憋屈感,却让他几乎发狂。

    他死死攥着拳头。

    “好……好一个兄友弟恭!本王便看看,你能装到几时!”

    他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这句话。

    太子这一连串组合拳,在长安官场引起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太子殿下变化之大,实在是匪夷所思。”

    一位中书舍人对同僚私下感叹。

    “懂得刚柔并济,亦有容人之量。嘉奖崇文馆,此非寻常皇子所能为。”

    “是啊,尤其是赞许褚大夫,慰问郑国公,这说明殿下看重的是直臣风骨。若殿下真能如此,实乃大唐之福。”

    而那些曾在朝堂上对太子举荐李素立之事保持沉默,或暗中附议反对的官员,此刻更是心中忐忑,追悔莫及。

    “早知太子殿下有如此胸襟手段,当日……当日便该出言维护一二。”

    一名御史在家中懊恼地对妻子道。

    “如今再看,魏王虽得陛下宠爱,然太子毕竟是名正言顺的储君,如今又显露出这般气象……唉,一步错,步步错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