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 第97章 陛下既已裁定,便如此吧。

第97章 陛下既已裁定,便如此吧。

    数日之间,长安朝堂的舆论风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先是数名御史台的监察御史联名上奏,称西州初定,当以安稳为首要,太子所荐李素立虽才具不显锋芒,然性情稳慎,又是宗室子弟,于安定人心确有奇效。

    他们认为,此前朝议过于强调开拓之能,忽视了稳定阶段的特殊需求。

    紧接着,秘书省、太常寺、光禄寺等衙署的一些中下层官员也纷纷上书。

    或直接附议御史之言,或从经义典章中寻找依据,论证宗室成员出任边州要职的合法性与优越性。

    他们的奏疏文笔流畅,引经据典,将李素立的稳提升到了固国之本的高度。

    甚至一些原本在太子与魏王之间持观望态度的清流官员,也开始公开表示对太子的支持。

    他们赞誉太子近日处理政务沉稳有度,宽严相济。

    尤其是在嘉奖崇文馆、慰问魏征等事上展现了储君应有的气量。

    他们认为,朝廷应当维护太子举荐的权威,否则将损害监国听政之制的严肃性。

    这些声音起初零散,随后逐渐汇聚,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舆论浪潮。

    奏疏如雪片般飞入中书省和两仪殿。

    为李素立陈情、呼吁陛下采纳太子举荐的官员,大多品阶不高,多居于各部司的中下层职位。

    但他们数量众多,且言辞恳切,引据扎实,一时间,朝堂之上仿佛充满了为太子说话的声音。

    这股风潮来得迅速且显得异常突兀。

    巧妙地将李素立的劣势包装成特定时期的优势,并将议题拔高到维护储君权威和朝廷制度稳定的层面,让人难以直接驳斥。

    东宫显德殿内,李承乾按部就班地处理着每日送来的政务摘要。

    看着朝中风向的转变,他内心中非常得意。

    这种群臣为他发声、为他造势的局面,让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舒畅。

    仿佛连日来的憋闷都被这股涌动的暗流冲刷干净,胸中块垒尽消,连呼吸都顺畅了许多。

    然而他面上却丝毫不显,依旧沉稳地召见属官,听取汇报,对各项条陈提出疑问或表示认可。

    仿佛浑然未觉外界的变化,只是平静地行使着李世民赋予他的听政之权。

    他那日的凌厉反击似乎只是一次性的立威,此后便彻底沉寂了下去。

    这种异常的平静,反而让一些人心生忐忑。

    摸不清这位太子殿下究竟在酝酿什么,还是真的已经接受了西州之事的挫折。

    两仪殿内,李世民翻阅着案头堆积的奏疏,其中大半是为李素立陈情或变相支持太子举荐的。

    他的手指在御案上轻轻敲击,脸上看不出喜怒。

    “近日为李素立说话的官员,似乎多了不少。”

    李世民淡淡开口。

    王德躬身回应。

    “陛下明鉴,确实如此。多是各衙署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御史台的几位御史。奏疏所言,皆认为稳定乃西州当前第一要务,李司马堪当其任。”

    李世民“嗯”了一声,未作评价。

    他心中了然。

    高明这一手,玩得漂亮。

    没有继续强硬对抗,而是转而发动中下层官员制造声势,既展示了东宫潜在的影响力,又将议题引向了对他有利的方向。

    然而,这些奏疏并没有能动摇李世民的决定。

    他脑海中反复回响着李泰那日出于公心、为国举贤、为兄分忧的恳切言辞,以及那句“使外人见我天家兄弟,能如此和睦互助”。

    这幅兄弟和睦的景象,是他内心深处极度渴望见到的。

    如今,高明刚刚嘉奖了青雀的崇文馆,展现了兄长的气度。

    若是此刻他驳回了青雀出于公心举荐的、才干明显更优的崔敦礼,反而采纳了高明推荐的李素立,那岂不是打了青雀的脸?

    刚刚营造出的和睦气象,岂非瞬间荡然无存?

    在李世民看来,维护儿子们之间这来之不易的和睦,远比西州黜陟使具体由谁担任更为重要。

    崔敦礼才干出众,履历光鲜,用他并无不可。

    而用他,就是对青雀兄友弟恭行为的肯定和鼓励。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李世民低声自语,仿佛在坚定自己的信念。

    他不能容忍因为一个边州职位的人选,破坏这脆弱的平衡。

    哪怕高明的理由同样充分,哪怕朝议有了新的变化,但在兄弟和睦这个大前提下,都需要让步。

    “告诉中书省,”李世民放下茶盏,语气平稳却带着决断。

    “崔敦礼出任西州黜陟使一事,朕意已决。让他们尽快拟定敕旨,流程从速。”

    “是,陛下。”躬身退下传旨。

    任命未正式发出,但皇帝的态度已如风向标,迅速传遍了权力核心圈。

    消息很快传出。

    赵国公长孙无忌闻讯后,沉默片刻,对前来探听口风的门下省官员只说了两个字。

    “知晓。”

    他内心对崔敦礼并非没有疑虑,此人虽有能力,但与魏王府过往从密,用之恐助长魏王气焰。

    但陛下心意已决,且理由冠冕堂皇——肯定魏王的公心与和睦。

    此时若再强行反对,不仅忤逆圣意,还可能被扣上破坏皇室和睦的帽子。

    权衡之下,他选择了默认。

    梁国公房玄龄得知陛下批示后,轻轻叹了口气。

    他理想中的西州主官,是既能持重又能开拓的干才,崔敦礼偏向文吏,并非最合适人选。

    李素立更非良选。

    然而陛下着眼于更大的和睦局面,他作为臣子,只能遵从。

    他对中书舍人吩咐道:“按陛下旨意办理,吏部考核需严谨,不可怠忽。”

    英国公李勣的反应更为直接。

    他听完兵部下属的汇报,挥了挥手。

    “陛下既已裁定,便如此吧。”

    对他而言,只要西州军事防务不脱离兵部和安西都护府的体系,黜陟使是崔敦礼还是李素立,差别并不算太大。

    既然陛下要以此维系皇子间的和睦,他亦无意作梗。

    于是,在皇帝明确的意志下,原本对此事各有想法的几位重臣,都选择了遵从。

    中书、门下、吏部的工作重点,迅速转向了对崔敦礼的例行考核和任命文书准备。

    虽然正式的任命诏书尚未下达,但朝堂上下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西州黜陟使之职,已非崔敦礼莫属。

    一场围绕西州人事的激烈争夺,似乎就这样以魏王李泰的胜利而告终。

    太子的举荐被搁置,而魏王的举荐得到了皇帝的力挺和重臣们的默许。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处于风波中心的太子李承乾,依旧保持着令人不安的平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