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 第110章 配合得天衣无缝!

第110章 配合得天衣无缝!

    未必不能构建起类似的体系。

    想到这里,李逸尘的眉头微微皱起。

    他必须更深入地理解这个时代的权力结构,尤其是那些盘根错节、底蕴深厚的世家大族。

    他在脑中梳理着关于当下世家大族的主脉络。

    世家大族,如崔、卢、李、郑、王等,其力量并非仅仅来源于官职。

    他们和依靠战功、皇帝宠信上位的关陇集团还不完全一样。

    他们的生存根基在于对资源的垄断性控制。

    他们的力量,根植得更深,也更难撼动。

    李承乾之前的形象,一个困于东宫、性情乖张、主要依赖嫡长子身份和父皇的宠溺来维持地位的太子。

    对这些人来说,威胁是有限的,甚至是…易于掌控的。

    一个有明显缺陷的储君,更容易被影响,被妥协,被当成维持现状的符号。

    为何在李世民春秋鼎盛之时,世家大族对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储位之争,大多保持一种谨慎的疏离,至少不会轻易明确站队?

    李世民是凭借赫赫战功和玄武门之变登基的雄主。

    对权臣、特别是可能威胁皇权的世家,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和制衡。

    他大力推行科举,提拔寒门庶族,本身就有打破世家垄断政治的意图。

    在这种强势君主手下,过早、过深地卷入储位之争,极易引火烧身。

    一旦被皇帝认为结党营私、图谋不轨,即便是顶级门阀,也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再有就是储君之争充满变数。

    在局势尚未明朗前,将家族命运押注于任何一方,风险极高。

    对于传承数百年的世家而言,“稳”字当头,延续家族香火、保持影响力是首要目标,而非进行高风险的政治投机。

    世家大族的利益并不完全依赖于某一位皇帝或储君。

    他们的根基在于土地、人口、知识的垄断和盘根错节的关系网。

    无论谁当皇帝,治理国家都需要依靠他们提供的官僚和文化支持。

    只要不公然对抗皇权,无论哪个皇子上台,为了稳定统治,很大程度上依然需要与他们合作,给予一定的政治份额。

    他们更像是一个个半独立的“股东”,而非完全依附于皇权的“雇员”。

    当下环境,并没有武媚娘时期的皇权和世家大族之间那般尖锐的矛盾。

    他们在等待,等待局势进一步明朗,等待哪位皇子展现出更可靠的潜力和更符合他们利益的姿态。

    或者在关键时刻,以调停者、稳定器的身份出现,获取最大的政治回报。

    在此之前,保持距离,两头下注,如家族中有人在东宫,也有人在魏王府或其他皇子那里任职。

    这才是明智之举。

    尽管李世民一直在努力打压门阀,但至贞观中后期,世家大族的影响力依然无处不在。

    中央的宰相集团、地方的州刺史、掌握要机官职的官员,相当比例的出身事世家或与世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们的舆论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官员的声誉和前途。

    他们的经济实力能影响地方乃至部分国家的经济运作。

    正因如此,李逸尘深知,自己引导太子走的这条路——发行债券、公开募资、以雪花盐为隐性信用支撑。

    虽然巧妙规避了明面上的规则,但其展现出的创新性、对民间资源的调动能力,以及背后隐含的、试图构建独立于传统世家体系之外的信用和权力基础的意图。

    必然会引起这些嗅觉敏锐的庞然大物空前关注!

    这种关注,绝非好事。

    一个懂得运用经济手段、懂得塑造自身信用、懂得绕过他们直接向民间汲取资源的太子,开始崭露头角。

    这意味皇权可能正在尝试摆脱对他们的部分依赖,尝试建立一套新的权力游戏规则。

    这直接触动了世家大族最核心的利益和敏感神经。

    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理。

    李逸尘揉了揉眉心,感到一股巨大的压力。

    他不敢有丝毫低估这些传承数百年家族的权斗智慧。

    他们或许一时看不懂“债券”的所有奥妙,但他们一定能感受到其中的威胁。

    “必须加快步伐,也必须更加谨慎。”

    李逸尘在心中默念。

    太子的成长可喜,但前方的风浪,恐怕会比预想的更加汹涌。

    他需要为自己在这个世界生存准备好。

    这场与历史惯性的赛跑,与各方势力的博弈,才刚刚进入关键的深水区。

    李承乾的动作很快,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就在两仪殿议事结束后的次日,一份加盖东宫印信、辞藻铿锵激昂的《告天下贤达书》,便以惊人的速度通过官府驿传与市井邸报,昭告四方!

    文中不仅详述西州开发之于大唐西域战略的千秋伟义,更以储君之尊,向天下商贾富民、有识之士发出“共建边陲,同享其利”的号召。

    明确提出将以发行“西州开发债券”之方式募集钱粮,并承诺优厚回报,允许债券流通!

    此告一出,朝野瞬间哗然!

    储君亲自下场,以如此前所未有的方式为国募资,简直闻所未闻!

    然而,未等众人从这第一波震撼中回过神来,东宫紧跟着又抛出了一枚更重的炸弹!

    数日后,一批得到太子“恩赏”的东宫属官、侍卫,乃至朝中多位重臣府上,都收到了一份来自东宫的“特别赏赐”。

    一个个食盒大小、以锦囊盛装的洁白晶粒。

    初时无人在意,直至有人好奇尝之,那极致的纯净咸味瞬间征服了所有品尝者!

    “此乃何物?宫中之盐,绝无此等品相!”

    “太子言,此乃东宫秘制‘玉盐’,非贡非卖,仅作赏功励德之用……”

    消息不胫而走,如同野火燎原!

    世间竟有如此精盐?

    远超贡品,却只赏不卖!

    所有得到赏赐者视若珍宝,而未得者则抓心挠肝,千方百计打听,却只得到东宫冷硬且统一的回复。

    “此乃殿下恩泽,非为货殖,绝无售卖之理!”

    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却求不得!

    两波操作,一波公开募资惊世骇俗,一波神物赏赐吊足胃口。

    前后衔接,快如闪电,配合得天衣无缝!

    整个长安,乃至收到消息的洛阳、并州等地,无论是朝堂衮衮诸公,还是市井豪商大贾,全都被这组合拳打得头晕目眩,目瞪口呆。

    太极殿中,李世民握着内侍省紧急呈上的雪花盐样本,看着那份言辞灼灼的《告天下书》,沉默了足足一炷香的时间。

    最终只吐出几个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