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将尽,年的气息像远处模糊的炮仗声,隐约可闻。糖坊里却比往年任何一个年关都要忙碌,也都要充实。
秋梨膏风波过后,赵北北像是被重新淬炼过一遍。她不再仅仅依赖感觉和爷爷笔记上的只言片语,那本被她翻得起了毛边的笔记本旁边,多了一本新的、写满标准化流程和品控要点的硬壳本。每一批原料入库,她都严格检查;每一个环节操作,她都要求马婶(现在已是固定帮手)严格按照“指导书”执行;每一批成品出厂前,她都会随机抽检,确保万无一失。
信任一旦重新建立,便显得更加牢固。秋梨膏的口碑在经历了那次波折后,反而奇迹般地攀升,连带着山楂烙和雪糖的销量也稳步增长。稳定的订单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她终于不再是那个为下一顿挂面发愁的赵北北了。
她开始着手顾淮南提到的“设备升级”。这一次,她没有犹豫,用这段时间积攒的利润,订购了一台小型的、更适合糖品制作的恒温熬糖锅,以及一台封装效率更高的自动包装机。当这些崭新的、泛着金属冷光的设备被抬进糖坊时,马婶看得直咂舌:“北北,这得花多少钱啊!”
赵北北抚摸着冰凉的机器外壳,眼神平静:“该花的钱,不能省。”她知道,要想走得更远,就不能一直停留在纯手工作坊的阶段。效率、标准化、稳定性,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设备安装调试好的那天,她拍了一条简短的视频,没有过多介绍机器本身,只是镜头扫过焕然一新的操作区,旁白平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的一年,想和大家分享更好的糖。”评论区一片支持和期待的声音。
顾淮南的消息在她视频发布后不久传来:“设备更新是正确决策。下一步,可以考虑丰富产品线,例如针对年节开发少量限定款礼盒,测试市场需求。”
他总是能精准地看到下一步。赵北北看着信息,目光落在日历上。是啊,要过年了。她想起爷爷笔记里,似乎记载着一种过年时才做的“芝麻饴糖”,寓意甜蜜美满。她翻出笔记,仔细研究起来。
就在她沉浸在新品研发中时,一个陌生的本地号码打了进来。她疑惑地接起。
“是赵氏糖坊的赵北北女士吗?”对方语气客气,“我们是县里电商产业园的。关注你的账号有一段时间了,你的产品和我们县里推动的‘一村一品’、乡村振兴战略很契合。我们园区可以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专业的电商培训和一些政策资源对接,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过来看看,了解一下?”
赵北北握着手机,愣住了。县里的电商产业园?官方邀请?这是她从未想过的事情。她这个从破旧糖坊里挣扎出来的小生意,竟然引起了官方的注意?
她没有立刻答应,只说要考虑一下。挂断电话,心绪却难以平静。这像是一条更宽阔、也更陌生的道路,突然出现在了眼前。
晚上,她和顾淮南通了个简短的视频。屏幕那头的他,似乎刚结束一场会议,略显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她提到了县里的邀请。
顾淮南沉吟片刻:“是机会,也是挑战。官方背书能带来流量和资源,但也意味着更多的规范和可能的干预。你需要评估的是,保留独立性与获取资源之间,如何平衡。可以去看看,了解具体条件再说。”
他的分析总是切中要害。赵北北点了点头:“我明白。”
通话结束前,顾淮南忽然问了一句与工作无关的话:“今年过年,怎么安排?”
赵北北怔了一下,才意识到春节临近。往年,都是在周家那个令人窒息的房子里,准备一大家子的年夜饭,听着李桂芳的挑剔和周伟的沉默。今年……
“就在糖坊吧。”她说,语气很淡,“清净。”
顾淮南看着她,镜片后的目光似乎柔和了一瞬,只说了两个字:“也好。”
挂了电话,赵北北走到窗边。夜色中,村子里零星亮起了灯笼,暖融融的光晕在雪地里格外醒目。她的糖坊里,机器安静地停放着,灶台洁净,空气中隐约还残留着白天熬糖的甜香。这里,不再是避难所,而是她事业的起点,她的“新程”。
她转身,拿起那本记载着芝麻饴糖做法的笔记,就着灯光细细研读起来。窗外的寒意被隔绝,屋内只有书页翻动的轻响,和她平稳的呼吸声。
这个冬天,似乎不再那么漫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