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如琉璃坠地,碎裂成无数冰冷的现实,扎在李靖与张凡的心头。站在沙岭之上,遥望那座熟悉的雄关被无边无际的敌军营寨如同铁桶般层层围住,一种比面对萨满时更深的无力感悄然蔓延。那是个人勇武在战争巨轮前的渺小,是历经千辛万苦却发现目标遥不可及的彻骨冰寒。
张凡瘫坐在沙地里,眼神空洞,望着远方喃喃:“完了……全完了……我们……我们白跑一趟……” 伤口处的隐痛似乎也在此刻变得更加剧烈,提醒着他这一路付出的惨重代价。
李靖沉默地伫立着,任由戈壁的晚风吹拂他破烂的衣袍,猎猎作响。他的脸庞在夕阳余晖下显得棱角分明,那双沉静的眸子深处,翻涌着复杂的情绪——有失望,有沉重,但更多的,是一种不甘与决绝。
“不,没有白跑。”良久,李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带着一种斩钉截铁的力量,“第七烽燧的情报,依然至关重要。突厥主力在此,更有诡异萨满助阵,此事必须让关内守将知晓!即便……即便雁门已是被围之局,多一分了解,或许就能多一分胜算,多守住一刻!”
他弯腰,将几乎失去力气的张凡搀扶起来,目光坚定地望向那看似不可逾越的敌军连营:“只要还有一口气,就得把消息送进去!走,我们绕过去,找机会!”
接下来的两天,是更加艰难和危险的跋涉。他们不得不远远避开突厥大营的核心区域,在包围圈的外围,借助起伏的丘陵、干涸的河床以及夜色的掩护,如同两只小心翼翼避开狮群围猎的羚羊,艰难地迂回、潜行。
突厥人的巡逻队明显比在后方时更加密集和警惕。游弋的轻骑兵小队如同梳子般,一遍遍梳理着关城周边的每一寸土地,搜寻着任何可能的渗透者。李靖凭借着愈发敏锐的感知和谨慎到极点的行动,多次带着张凡在千钧一发之际躲入岩缝或潜入灌木丛,避开了巡逻兵的视线。
张凡的伤势在这颠沛流离中,恢复得极其缓慢。那阴寒的侵蚀之力如同跗骨之蛆,虽被李靖勉强压制,却依旧顽固地阻碍着他身体的自我修复。他的脸色始终带着病态的苍白,走路时需要李靖更多的搀扶,但他咬着牙,一声不吭,只是紧紧跟着李靖的步伐。
终于,在第三日的黄昏,他们绕到了雁门关的侧翼。从这里,已经能够清晰地看到关城那高大巍峨、如同钢铁浇铸般的城墙。墙体上布满了战争留下的斑驳痕迹,巨大的“夏”字战旗在城头迎风飘扬,透着一股悲壮与不屈。
然而,关城之下,气氛肃杀到了极点。
护城河早已被突厥人设法截断或填平多处,关墙之下,密密麻麻布满了鹿角、拒马、陷坑等防御工事,更远处,则是突厥人搭建的望楼和警戒哨卡。想要接近关门,难如登天。
李靖观察良久,最终选择了一处相对隐蔽,但仍在守军弓弩射程内的矮坡后,举起一块相对干净的白色里衬布,用力挥舞。
“城上的兄弟!我们是第七烽燧的戍卒!有紧急军情禀报!”李靖运起残存的灵力,将声音远远送向城头。
他的呼喊立刻引起了城上的注意。几支闪烁着寒光的弩箭瞬间对准了他们这个方向,一个警惕的声音从垛口后传来:“止步!报上姓名,所属,来意!若有异动,格杀勿论!”
气氛瞬间紧绷。张凡下意识地握紧了横刀,李靖则示意他放松,朗声回应:“在下李靖,同袍张凡,原属第七烽燧!烽燧三日之前已遭突厥主力与诡异萨满攻击,危在旦夕!我等冒死突围,特来禀报敌情!”
城上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核实或请示。过了一会儿,那声音再次响起:“原地等待!放下武器!”
李靖依言,将铁剑和张凡的横刀放在地上,两人高举双手,以示无害。
约莫过了一炷香的时间,关门旁一道仅供单人通行的小侧门“吱呀”一声,被缓缓拉开一条缝隙。一队约十人的守军士兵鱼贯而出,他们个个顶盔贯甲,手持长枪劲弩,眼神锐利而充满戒备,迅速将李靖二人围在中间。为首的一名队正模样的军官,目光如鹰隼般扫过他们狼狈不堪、血迹斑斑的衣着,尤其是在张凡那泛着青黑色的伤口上停留了片刻,眉头紧锁。
“带走!”队正一挥手,语气不容置疑。
李靖和张凡被这队士兵“护送”着,通过那道狭窄的侧门,进入了雁门关。
关门在身后轰然关闭,沉重的声响仿佛隔绝了外面的世界。然而,关内的气氛,并未让人感到丝毫轻松。
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烟火气、草药味和一种无形的紧张。街道上,往来奔走的多是顶盔贯甲的士兵,民夫们忙碌地运输着守城器械和滚木礌石,偶尔能看到抬着的担架上,躺着**的伤员。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凝重,以及一种与雄关共存亡的决绝。这是一座已经全面进入战争状态的要塞。
他们被直接带到了靠近城墙的一处戒备森然的营房内。这里似乎是临时设立的盘查审讯点,气氛比外面更加压抑。
审讯他们的是一名面色冷峻的校尉,以及两名负责记录的文书。过程极其严厉,甚至可以说是苛刻。他们被反复询问身份来历、第七烽燧的驻防情况、突围的详细经过,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稍有含糊或前后不一致,便会引来更加犀利的追问和怀疑的目光。显然,在如今的情势下,任何从外部进入的人,尤其是他们这样形容狼狈、来历蹊跷的“溃兵”,都被视为奸细的可能。
张凡因为伤势和疲惫,精神不济,回答有些断续,更是引起了校尉的怀疑,目光愈发锐利。
关键时刻,李靖挺身而出。他强忍着身体的虚弱和精神的疲惫,将腰杆挺得笔直,目光平静地迎向校尉审视的眼神。
他从第七烽燧遭遇小股狼骑侦察,发现俘虏“沙化”异状开始讲起,到萨满出现,施展规则扭曲之力导致守军崩溃,再到那诡异的黑沙之蛇,以及他们如何艰难突围,途中遭遇巡逻队、邪术造物,乃至最终与萨满在古河道的死战,借助沙暴侥幸逃生……除了隐去自身虚无之力的具体细节,只言明似乎对邪术有一定抵抗力外,其余部分,他讲述得条理清晰,细节详实,尤其是对萨满那操控风沙、扭曲认知、侵蚀神魂的诡异能力,描述得淋漓尽致,仿佛将那一幕幕绝望而恐怖的场景,重新拉到了审讯者的面前。
他的声音不算洪亮,却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和不容置疑的真实性。那校尉起初还带着强烈的怀疑,但随着李靖的叙述,他的脸色逐渐变了,从冷峻到惊疑,再到凝重,最后,额角甚至渗出了细密的冷汗。
“……我等所言,句句属实。”李靖最后总结道,声音因干渴而沙哑,“突厥此番,绝非寻常寇边。其兵力庞大,更兼有掌握诡异力量之萨满助阵,能动摇我等认知,扭曲常理,绝非仅凭武勇可敌。第七烽燧……恐已凶多吉少。此讯,关乎雁门存亡,望将军明察!”
营房内一片寂静,只有文书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那校尉盯着李靖,仿佛要重新认识这个看起来年轻却异常沉稳的戍卒。李靖所描述的一切,太过匪夷所思,远超寻常军事范畴,但正因如此,其细节之真实,逻辑之连贯,反而让人难以怀疑这是编造的谎言。尤其是那“规则扭曲”、“沙化”、“黑沙之蛇”等闻所未闻的词汇,带着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诡异感。
校尉深吸一口气,正要开口再问些什么。
就在这时,营房外传来一阵清脆而富有节奏的马蹄声,以及甲胄摩擦的铿锵之音。声音在营房外停下,帘幕被掀开,一队衣甲鲜明、气息精悍的亲兵护卫着一名女子,走了。
这女子约莫十八九岁年纪,身着一袭剪裁合体的火红色劲装,外罩轻便而精致的银色软甲,勾勒出矫健而优美的身形。她青丝如墨,束成利落的马尾,容颜并非那种娇柔的美丽,而是眉宇如画,鼻梁挺秀,一双眸子亮如晨星,顾盼之间,自带一股寻常女子难有的飒爽英气与不容置疑的威仪。她腰间佩着一柄装饰华美却绝非摆设的短剑,步履从容,仿佛并非走入这肃杀的军营,而是闲庭信步。
她的到来,让原本压抑的营房气氛为之一变。那冷峻校尉立刻起身,躬身行礼:“末将参见红拂郡主!”
被称为红拂郡主的女子微微颔首,目光却并未在校尉身上停留,而是直接越过了他,落在了形容狼狈却站得笔直的李靖身上。她的目光清澈而锐利,仿佛能穿透皮相,直视本质。李靖那虽然布满污垢血渍却难掩清俊的轮廓,那深陷的眼窝中依旧沉静明亮的眼神,以及……他身上那若有若无、与这方天地格格不入的奇异气息,都引起了她的注意。
她方才在营房外,隐约听到了李靖最后那几句关于“诡异萨满”、“规则扭曲”的陈述。
红拂郡主红唇轻启,声音清脆如玉磬,却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意味,直接向李靖问道:
“你便是从第七烽燧来的?”
她的目光如同实质,落在李靖脸上。
“细细说与我所见……‘规则扭曲’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