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招展,“吕”字大纛与象征朝廷威仪的节杖并排而行,吕布率领着经过淮南战火洗礼、面貌焕然一新的军队,浩浩荡荡开进了徐州地界。然而,与军队昂扬士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沿途所见的一片破败与萧瑟。
时值初夏,本该是万物勃发、农田青翠的时节,但目光所及,大片土地荒芜,杂草丛生,偶尔能看到几块被勉强耕种的田地里,禾苗也显得稀疏枯黄。官道两旁,村庄十室五空,残垣断壁随处可见,被焚毁的屋架如同黑色的骨架,无声地诉说着不久前的战乱与兵祸。偶尔有几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百姓,如同受惊的兔子,远远看到军队的踪影,便慌忙躲藏起来,眼神中充满了恐惧与麻木。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死寂,唯有军队行进的脚步声和马蹄声,敲打着这片饱经创伤的土地。
吕子乔骑在赤兔马上,放缓了速度,眉头微蹙,目光沉静地扫过这一切。他继承的记忆中,徐州本是富庶之地,下邳、彭城皆是大城,如今却凋敝至此。这就是我接手的烂摊子吗?连年战乱,曹操、刘备、袁术,还有我之前……各方势力在此拉锯争夺,最苦的还是底层百姓。民生凋敝至此,想要恢复元气,绝非易事啊。
他注意到,即便是进入下邳城(徐州治所),情况也并未好转多少。城门处的守军换上了他的旗号,但那些士卒眼神躲闪,带着明显的不安。街道两旁的店铺大多关门歇业,开张的也是门可罗雀。偶尔有胆大的百姓透过门缝或窗棂偷偷张望,一接触到吕布的目光,便立刻惊恐地缩回头去。整座城市,仿佛被一层无形的恐慌所笼罩。
“主公,”张辽策马靠近,声音带着一丝沉重,“看来,我等离开这段时日,徐州……受苦了。曹军接管时虽未大肆屠戮,但征发粮草、抽调壮丁亦是常事,加之此前战乱创伤未复,百姓惊惧,亦是难免。”
高顺虽未言语,但那紧抿的嘴唇和更加冷峻的面容,也显示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张辽非常担忧:百姓如此惶恐,如何安民?如何征兵?主公虽得朝廷正名,然欲在此立足,恐比战场杀敌更难。
高顺也思虑解决方法:民心不稳,如地基动摇。当务之急,需稳民心,固根基。
吕布微微颔首,表示知晓。他心中明了,造成如今局面的,不仅仅是曹操的短暂接管,更有他吕布自己昔日种下的恶果。原主性格反复,统治粗暴,对地方士族豪强也多以武力威慑,缺乏怀柔,对百姓更是只知索取,不知养护。如今他败而复归,在普通百姓和士族眼中,恐怕不是“王师归来”,而是“噩梦重现”。他们担心新一轮的征敛,担心战火重燃,担心朝不保夕的生活。
而那些盘踞地方、拥有大量土地和私兵的士族豪门,如陈珪、陈登父子,糜竺兄弟等,此刻更是态度暧昧,观望不前。他们或许会表面上顺从朝廷(曹操)的任命,承认吕布这个徐州牧,但内心深处,无不在权衡利弊。吕布以往的记录实在太差,谁能保证他这次不是换个名义回来继续横征暴敛?谁能保证他不会再次败亡,牵连他们这些地方势力?
陈登府中,其父陈珪忧心忡忡:“元龙,吕布去而复返,朝廷虽有其名,然其性难测。我陈家乃徐州冠族,当何以自处?”
糜竺在家中与弟糜芳密议:“子仲,吕布此人,勇则勇矣,然无信无义。我等家业皆在徐州,若其再行暴政,或与曹公反目,我等皆危矣。当谨慎结交,预留后路。”
一种无形的隔阂与不信任,如同冰冷的雾气,弥漫在整个徐州的上空。
吕布勒住马,停在了原本属于他的、如今略显破败的州牧府前。他看着那熟悉的门楣,又环顾四周萧条的街景以及那些躲躲闪闪的目光,心中非但没有气馁,反而升起一股强烈的挑战欲。民心惶惶?士族观望?呵呵,正好!一张白纸,才好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原来的吕布留下的烂摊子,就由我吕子乔来接手改造!我要让这徐州,变成我最稳固的根基,最强大的后盾!恐惧?不信任?我会用事实,一点点把它们碾碎!
他没有立刻进入府邸,而是调转马头,面向跟随他归来的将士,以及那些若即若离的原徐州守军和胆敢围观的少量百姓,运足中气,声音清晰地传开:
“传令下去!大军城外扎营,不得扰民!自即日起,免徐州百姓本年赋税三成!开官仓,赈济孤寡饥民!”
命令简洁有力,如同在死寂的湖面投下了一块石头。效果如何,尚未可知。但重返徐州的第一把火,已经点燃。能否驱散这弥漫的惶惶人心,还需时间与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