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逊的软肋
1953 年 4 月的台北依旧笼罩在湿冷的春雨中。林默涵站在 “明星书店“ 二楼的窗前,看着雨水顺着玻璃窗蜿蜒成河,在玻璃上冲刷出扭曲的街景。三天前刚处理完阿贵的事,他的右手虎口还留着与那个叛徒搏斗时的浅疤,此刻正随着握紧的拳头隐隐作痛。
“先生,您要的《最新英汉经贸词典》到了。“ 店员小陈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林默涵转过身,接过那本烫金封面的词典,指尖在扉页上轻轻摩挲 —— 那里藏着用糯米纸写就的密令:“速查美军驻台空军基地布防,重点嘉义、桃园两站。“
他不动声色地将词典收入公文包,目光扫过书架上伪装成通俗小说的密码本。自从医院那次惊险接头后,他已经有两周没收到任何来自大陆的指示。这种信息真空状态让他想起在香港接受特训时教官的警告:“潜伏者最大的敌人不是追捕,是孤独。“
走出书店时,雨势渐歇。仁爱路上的法国梧桐刚抽出新芽,被雨水洗得发亮。林默涵撑开黑色油纸伞,混入熙攘的人流。街角报童的叫卖声刺破潮湿的空气:“号外!号外!美军第七舰队演习延长!“ 他放慢脚步,眼角余光瞥见报纸头版上 “中美共同防御协定“ 的醒目标题,心脏猛地一缩 —— 这正是他冒着生命危险送出的情报,此刻却成了国民党当局炫耀的资本。
根据医院接头时老中医传递的信息,美军顾问团近期频繁出入台北空军基地。林默涵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而档案里那个叫约翰・威尔逊的名字再次浮现。这位美军顾问团的首席翻译官,在檀香山军事法庭的记录里留有 “涉嫌走私军用物资“ 的污点,这正是可以利用的裂缝。
傍晚六点,林默涵准时出现在 “蓝调俱乐部“ 后门。这家位于中山北路的美式酒吧是美军军官的聚集地,霓虹灯牌在雨后的水洼里碎成一片迷离的光斑。推开沉重的橡木大门,萨克斯风手正吹奏着格伦・米勒的《In the Mood》,慵懒的旋律混着威士忌的醇香在空气中弥漫。军官们搂着穿着紧身连衣裙的女伴跳着吉特巴舞,皮鞋在打蜡地板上踏出欢快的节奏,军靴后跟敲击地面的声音与鼓点完美契合。
“新来的?“ 守门的菲律宾裔保镖上下打量着他。林默涵递过一张伪造的哈佛校友卡,用带着波士顿口音的英语低声说:“找威尔逊少校,关于上次谈的 ' 生意 '。“ 保镖狐疑地接过卡片,转身走进酒吧。三分钟后,一个金发碧眼的中年男人跟着保镖走了出来,正是约翰・威尔逊。
“你是谁?“ 威尔逊警惕地眯起眼睛,右手不自觉地摸向腰间 —— 那里通常别着配枪。林默涵注意到他左手无名指上的婚戒有明显的松动痕迹,衬衫袖口沾着咖啡渍,这些细节都与档案中 “生活奢靡却经济拮据“ 的描述吻合。
“我是陈先生的朋友。“ 林默涵故意用中文说出这句话,观察着对方的反应。威尔逊的瞳孔明显收缩了一下 —— 陈先生是台北黑市最大的军火贩子,也是林默涵虚构出来的接头人。“他说你有批 ' 货到了 ',需要找个安全的仓库。“
威尔逊左右张望片刻,将林默涵拉到巷口的阴影里:“仓库的事明天再说。你能不能弄到盘尼西林?我妻子的哮喘药快用完了。“ 林默涵心中暗喜,鱼儿果然上钩了。在 1953 年的台湾,抗生素属于管制药品,黑市价格高达黄金每克五十美元。
“盘尼西林需要时间。“ 林默涵故意面露难色,“而且最近宪兵队查得紧。“ 威尔逊急切地抓住他的胳膊:“价钱好商量!只要能弄到药,我可以帮你弄到任何东西 —— 包括美军基地的通行证。“
雨声突然变大,掩盖了巷子里的对话。林默涵看着威尔逊因焦虑而扭曲的脸,想起特训时教官的话:“所有间谍都败在同一个弱点上 —— 他们总以为自己在控制别人。“
钓鱼行动部署
台北市警备司令部的密室里,魏正宏将一份文件拍在桌上。台灯的光晕在他金丝眼镜上形成两道反光,遮住了眼底的阴鸷。“根据保密局最新情报,**间谍 ' 海燕 ' 已获取 M-209 密码机参数,目标直指美军基地布防图。“ 他用红铅笔在地图上圈出基隆港的位置,“我们就在这里设下陷阱,让他自投罗网。“
特务队长凑近细看:“主任英明!但如何确保 ' 海燕 ' 一定会咬钩?“ 魏正宏冷笑一声,抽出卷宗里的照片 —— 那是林默涵在明星书店翻阅报纸的侧影。“此人有个习惯,每天必看《中央日报》的航运版,我们只需要在 4 月 17 日的报纸上刊登 ' 圣保罗号 ' 补给舰抵港消息,他就一定会去码头。“
方佩玲的棋局
4 月 12 日清晨,林默涵按约定来到台北师范学院的公告栏前。雨后的校园弥漫着樟树的清香,布告栏前围满了寻找兼职的学生。他假装看招聘启事,目光却锁定在第三张启事上 ——“诚聘中文家教,要求女性,英语流利,有意者请至教务处找方佩玲小姐。“
这是他与上线约定的紧急联络信号。当需要发展新人时,就用 “中文家教“ 作为接头暗号。林默涵撕下那张启事,折叠成特定的三角形,走向教务处。刚走出校门,两名宪兵突然拦住去路:“站住!有人举报你昨晚形迹可疑。“
林默涵心中一紧,想起户政联保制度的规定 —— 五户为一保,十保为一甲,任何异动都需联保户具结担保。看来是隔壁杂货铺的老王告了密,那家伙上周就因他深夜点灯而盘问不休。“长官误会,我是师范学院的教员,昨晚备课到深夜。“ 他强作镇定地掏出教师证。
宪兵仔细核对证件,又盘问了三个联保户的姓名住址,才悻悻放行。林默涵擦去冷汗,加快脚步走向教务处。方佩玲正在整理学生档案,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这是个二十七八岁的女人,穿着浅蓝色旗袍,头发挽成一丝不苟的发髻,鼻梁上架着玳瑁眼镜。她的手指修长,右手食指第二关节有明显的老茧 —— 那是长期握笔留下的痕迹。
“请问您是方佩玲小姐?“ 林默涵将折叠好的启事放在桌上。方佩玲的目光在三角形折痕上停留了半秒,随即恢复平静:“是的,我就是。您是来应聘家教的?“
“不,我是介绍家教的。“ 林默涵用暗语回答,“有位美国朋友需要学习中文,特别是古典文学方面。“ 方佩玲推了推眼镜,声音压得更低:“家父是前清举人,家学渊源。不知您的朋友对哪部典籍感兴趣?“
“' 诗经 ' 如何?“ 林默涵说出暗号的下半部分。方佩玲的眼神瞬间亮了起来,她合上档案夹:“《诗经》是风雅之源。不知何时方便见面?“
“今晚七点,明星书店。“ 林默涵起身告辞,注意到方佩玲办公桌抽屉的缝隙里露出半截棕色皮套 —— 那是中统特务常用的勃朗宁 M1910 手枪的枪套。他心中警铃大作,这个女人有问题。
当晚七点,林默涵提前半小时到达明星书店。他让店员小陈在门口望风,自己则躲在仓库的暗格里,通过墙壁上的裂缝观察着书店内部。七点整,方佩玲准时出现,她穿着米色风衣,拎着黑色皮包,径直走向书架上的《唐诗三百首》—— 那是约定的接头位置。
她从书架上抽出那本《唐诗三百首》,翻到第 73 页 —— 那是李白的《静夜思》。林默涵屏住呼吸,看着她用指尖在书页上轻轻敲击:咚、咚咚、咚 —— 这是摩斯电码的 “SOS“ 信号。紧接着,她从皮包夹层里取出一个微型相机,快速拍下了书架上的几本书脊。
林默涵悄悄退出暗格,从后门绕到书店前门,装作刚到的样子走进来。“方小姐久等了。“ 他微笑着伸出手,目光却紧盯着对方的皮包。方佩玲显然没料到他会从前面进来,脸上闪过一丝慌乱,随即握住他的手:“林先生客气了。“ 她的手心冰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关于家教的事,我们需要详细谈谈。“ 林默涵故意放慢语速,观察着她的反应,“我那位美国朋友对《诗经》特别感兴趣,尤其是 ' 小雅 ' 部分。“ 方佩玲的瞳孔猛地一缩 ——“小雅“ 在情报术语中代表 “危险“。林默涵心中已有定论:这个女人不仅是中统特务,而且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走出书店时,春雨又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林默涵撑开伞,将大部分伞面倾向方佩玲那边:“方小姐住在哪里?我送你回去。“ 方佩玲报出一个地址,林默涵心中冷笑 —— 那是中统在台北的秘密据点之一。
走到巷口时,方佩玲突然停下脚步:“林先生,其实我知道你是谁。“ 雨水顺着她的发梢滴落,在眼镜片上蒙上一层水雾。“魏正宏主任已经布好了网,就等你落进去。“ 林默涵握住伞柄的手微微收紧,伞柄里藏着一把锋利的匕首。
“既然知道,你为什么还要来?“ 他平静地问道,做好了随时动手的准备。方佩玲突然凄然一笑:“因为我女儿在他们手上。“ 她从风衣口袋里取出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个五六岁的小女孩,“他们说只要拿到你的人头,就放了我女儿。“
林默涵看着照片上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想起了自己留在大陆的儿子。他深吸一口气,做出了一个冒险的决定:“如果你帮我拿到美军基地的布防图,我就帮你救回女儿。“ 方佩玲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明天早上八点,到美军顾问团门口等我。“ 林默涵将一个微型胶卷相机塞进她的皮包,“威尔逊每天早上九点会去咖啡厅买咖啡,他的办公室抽屉里有保险柜的钥匙。密码是他妻子的生日:1920 年 6 月 18 日。“
方佩玲握紧皮包,转身消失在雨幕中。林默涵站在原地,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街角,心中明白这是一场危险的赌博。如果方佩玲真的是双重间谍,那么明天将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一天。
M-209 的秘密
4 月 15 日凌晨三点,林默涵在临时租住的公寓里摆弄着一堆黄铜齿轮。窗外的春雨敲打着铁皮屋顶,发出单调的声响。桌上摊着一张手绘的图纸,上面是 M-209 密码机的内部结构图 —— 这是他根据记忆画出的,当年在香港特训时,他曾拆解过一台缴获的 M-209。
M-209 是美军在二战期间广泛使用的便携式密码机,由六个直径不同的齿轮组成,每个齿轮边缘都有数量不等的凸起。当操作员输入明文时,齿轮会根据预设的密钥转动,通过齿轮间的相互咬合产生密文。破解的关键在于确定每个齿轮的齿数和初始位置。
林默涵将最大的齿轮固定在木板上,这个齿轮有 26 个齿,代表英文字母表的 26 个字母。他拿起第二个齿轮 ——25 个齿,代表 25 个常用标点符号。“咔嗒“ 一声,两个齿轮咬合在一起,转动时发出清脆的声响。每个齿轮边缘的凸起与相邻齿轮的凹槽精确啮合,当主动轮转动一格,从动轮便会根据齿牙数量的差异产生特定偏移,这种机械联动正是密码生成的物理基础。
他突然想起方佩玲昨晚送来的密信,上面用铅笔写着一串数字:7-3-19-25-11。当齿轮组以 26-25-23 组合转动时,每 162525 次咬合才重复一次密码序列,这种复杂的排列组合使盟军在二战中屡建奇功。
这串数字代表什么?林默涵皱起眉头,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突然,他恍然大悟 —— 这是齿轮的齿数组合!美军常用的齿轮配置是 26、25、23、21、19、17,而方佩玲提供的数字是 7、3、19、25、11,明显少了一个数字。
“少了一个齿轮...“ 林默涵喃喃自语,目光落在桌上的《圣经》上。那是他从威尔逊办公室偷来的,里面夹着一张教堂礼拜的通知单,上面用红笔圈着日期:4 月 20 日。“20...“ 他猛地站起身,20 是缺失的那个数字!7、3、19、25、11、20—— 这才是完整的齿轮组合。
他迅速将六个齿轮按顺序固定在木板上,转动第一个齿轮到第 7 齿,第二个到第 3 齿,以此类推。当最后一个齿轮固定好时,窗外传来了第一声鸡鸣。林默涵深吸一口气,从抽屉里取出方佩玲送来的密电 —— 那是一张从美军文件上撕下来的纸,上面布满了杂乱无章的字母。
他将密电放在齿轮下方,转动第一个齿轮。随着齿轮的转动,字母开始在纸上排列成有意义的单词:“OPERATION...FISHING...“(钓鱼行动)。林默涵的心沉了下去,魏正宏果然在设局。他继续转动齿轮,更多的单词浮现出来:“TARGET...HAIYAN...APRIL 20...“(目标:海燕,4 月 20 日)。
4 月 20 日正是礼拜天,美军顾问团的军官们通常会去台北卫理公会教堂做礼拜。魏正宏计划在那天实施 “钓鱼行动“,目标就是代号 “海燕“ 的自己。林默涵放下齿轮,走到窗前。雨已经停了,天边泛起鱼肚白。他必须赶在 4 月 20 日前拿到布防图,并且揭穿魏正宏的阴谋。
早上七点,林默涵来到医院,假装复诊。他在候诊室里见到了老中医,用暗语交换了情报:“家父的咳嗽好多了,但还是睡不着。“(情报已收到,但需要更多细节)老中医点点头,在处方笺上写下:“夜交藤三钱,合欢皮五钱,水煎服。“(今晚七点,公园接头)
当晚七点,林默涵准时来到台北新公园。雨后的公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路灯在湿漉漉的地面上投下长长的影子。他走到湖心亭,看见老中医正坐在石凳上钓鱼。“老先生收获如何?“ 林默涵轻声问道,在他身边坐下。
“钓了几条小的,大的都狡猾得很。“ 老中医将鱼竿递给林默涵,“试试你的运气。“ 林默涵接过鱼竿,注意到鱼线末端没有鱼钩,而是系着一个小小的油纸包。他悄悄解开油纸包,里面是一片微型胶卷和一张纸条。
纸条上是用毛笔写的蝇头小楷:“M-209 需配合一次性密码本使用,密码本藏于威尔逊办公室《莎士比亚全集》第 3 卷。“ 林默涵心中一凛,原来破解 M-209 不仅需要齿轮组合,还需要一次性密码本。他将胶卷和纸条藏进烟盒,将烟盒塞进鞋底。
“今晚月色不错。“ 老中医突然抬头望向天空,“可惜乌云太多。“ 林默涵顺着他的目光望去,看见三个黑影正从公园入口处走来 —— 是魏正宏的人!他迅速将鱼竿还给老中医,低声说:“鱼咬钩了,我先撤。“ 说完便转身消失在树林中。
回到公寓时,林默涵发现门被人撬过。他拔出藏在伞柄里的匕首,小心翼翼地推开门。房间里一片狼藉,抽屉被翻得乱七八糟,桌上的齿轮散落一地。他快步走到墙角的暗格前,发现里面的密电已经不翼而飞。
突然,他注意到桌上的台灯被移动过,灯座下露出一张小纸条。林默涵拿起纸条,上面是方佩玲娟秀的字迹:“密码本已取,明晚七点,美军俱乐部见。“ 他将纸条凑到鼻尖,闻到一股淡淡的茉莉花香 —— 那是中统女特务常用的香水味。
林默涵将齿轮重新组合好,转动密码机,输入密电的前几个字母。随着齿轮的转动,明文渐渐浮现出来:“APRIL 20...AMBUSH...AIR BASE...“(4 月 20 日... 伏击... 空军基地...)他心中一紧,魏正宏果然计划在 4 月 20 日美军顾问团访问空军基地时设下埋伏。
窗外的雨又开始下了起来,林默涵看着桌上转动的齿轮,突然意识到方佩玲提供的齿轮组合可能是个陷阱。他迅速将齿轮拆下来,重新排列组合 ——26、25、23、21、19、17,这是美军标准的齿轮配置。当他再次输入密电时,明文变成了完全不同的内容:“APRIL 18...SUPPLIES...HARBOR...“(4 月 18 日... 补给... 港口...)
林默涵恍然大悟,魏正宏故意让方佩玲提供错误的齿轮组合,目的是让他误以为伏击会在 4 月 20 日发生在空军基地,而实际上,真正的目标是 4 月 18 日停靠在基隆港的美军补给舰。他必须赶在 4 月 18 日前将这个情报送出去。
钓鱼行动
4 月 17 日清晨,台北的天空终于放晴。林默涵站在美军顾问团办公楼对面的咖啡馆里,透过玻璃窗观察着楼内的动静。根据最新情报,魏正宏的 “钓鱼行动“ 将在明天实施,目标是停靠在基隆港的美军补给舰 “圣保罗号“。他不知道的是,此刻魏正宏正在警备司令部分析着他的行动轨迹。
“报告主任,监视显示目标今早购买了《中央日报》,并特别关注了航运版。“ 特务递上一份监视报告。魏正宏推了推眼镜,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果然不出我所料。此人有知识分子的通病,总以为看报纸是天经地义,却不知报纸早已成为我们的诱饵。“ 他翻开档案夹,里面详细记录着林默涵三个月来的报纸阅读习惯 —— 每天上午九点零五分购买报纸,先看头版,再翻航运版,最后浏览分类广告。
林默涵看到威尔逊少校匆匆走进办公楼,手里拿着一个棕色公文包 —— 那里面很可能装着补给舰的安保计划。林默涵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领带,走出咖啡馆,朝着办公楼走去。
在门口,他被宪兵拦住:“请出示证件。“ 林默涵掏出伪造的记者证,微笑着说:“《中央日报》记者,来采访威尔逊少校。“ 宪兵狐疑地看着记者证,就在这时,威尔逊从办公楼里走了出来:“让他进来,他是我的朋友。“
林默涵跟着威尔逊走进办公室,注意到墙上的日历被红笔圈住了 4 月 18 日。“少校,关于 ' 货' 的事...“ 林默涵故意压低声音,观察着对方的反应。威尔逊的眼神闪烁不定,从抽屉里取出一个厚厚的牛皮纸袋:“这是你要的东西,今晚九点,基隆港三号仓库交接。“
林默涵接过纸袋,感觉到里面是一叠文件。他假装翻看文件,迅速将藏在袖口的微型相机对准文件拍照。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突然被推开,魏正宏带着几名特务走了进来:“林先生,好久不见。“
林默涵心中一沉,知道自己落入了圈套。他悄悄按下相机的快门,将相机藏进公文包。“魏主任怎么有空来美军顾问团?“ 林默涵故作镇定地问道,手却悄悄摸向公文包夹层里的***胶囊。
“来抓鱼啊。“ 魏正宏冷笑一声,示意特务上前,“有人举报你涉嫌窃取军事情报。“ 特务们一拥而上,将林默涵按在桌上。威尔逊惊恐地后退一步,撞到了书架,《莎士比亚全集》第 3 卷掉在地上,露出了里面的一次性密码本。
“威尔逊少校,你也涉嫌通敌。“ 魏正宏捡起密码本,在威尔逊面前晃了晃,“人证物证俱在,你还有什么话说?“ 威尔逊脸色惨白,突然拔出手枪指向魏正宏:“你陷害我!“
就在这混乱之际,办公室的窗户突然被撞碎,方佩玲举着枪跳了进来:“都不许动!“ 她的枪口对准魏正宏,“放了林先生,否则我杀了你!“ 魏正宏显然没料到方佩玲会反水,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你疯了?“
“我女儿已经安全了。“ 方佩玲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是林先生派人救了她。“ 林默涵趁机挣脱特务的束缚,从公文包里取出相机,将胶卷藏进嘴里。“魏主任,你的钓鱼行动失败了。“ 林默涵冷笑着说,“补给舰的安保计划我已经发给大陆了。“
魏正宏恼羞成怒,下令道:“开枪!把他们都打死!“ 特务们纷纷拔枪,办公室里顿时枪声大作。林默涵拉着方佩玲躲到办公桌后面,威尔逊则趁机从后门逃走。林默涵从公文包夹层里取出另一把枪 —— 那是他早就准备好的备用武器。
“我们得赶紧离开这里。“ 林默涵对方佩玲说,同时注意到墙上的时钟指向九点 —— 离补给舰到达基隆港还有 12 小时。方佩玲点点头,从窗户跳了出去。林默涵紧随其后,在落地的瞬间,他听到身后传来魏正宏的怒吼:“全城搜捕!一定要抓到他们!“
两人一路狂奔,穿过狭窄的巷弄,甩掉了追兵。在巷口,林默涵与方佩玲分手:“你去码头,乘船去香港。“ 他将一个信封递给方佩玲,“里面是假护照和船票。“ 方佩玲接过信封,突然抱住林默涵:“多保重。“ 说完转身消失在夜色中。
林默涵看着她的背影,心中百感交集。他掏出藏在嘴里的胶卷,快步走向最近的邮局。在邮筒前,他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将胶卷塞进一个普通的信封,写上了香港一家书店的地址 —— 那是他与上线的另一个联络点。
做完这一切,林默涵转身走向台北火车站。他知道魏正宏很快就会封锁全城,必须赶在封锁前离开台北。月台上,开往高雄的火车正在检票。林默涵混在人群中,登上了火车。当火车缓缓驶离站台时,他回头望向灯火通明的台北市区,心中明白自己的使命还远远没有完成。
尾声
1953 年 4 月 18 日清晨,基隆港笼罩在薄雾中。美军补给舰 “圣保罗号“ 缓缓驶入港口,甲板上的水兵们正在进行例行检查。突然,港口上空响起刺耳的警报声,几架国民党空军的战斗机呼啸而过。
在港口指挥塔内,魏正宏焦躁地来回踱步。根据林默涵窃取的情报,解放军潜艇可能会在今天袭击补给舰。然而,直到中午,港口依然风平浪静。魏正宏这才意识到自己上当了 —— 林默涵故意提供假情报,目的是让他放松对空军基地的戒备。
与此同时,在嘉义空军基地,几名穿着美军制服的 “士兵“ 正在安装炸弹。他们是林默涵发展的下线,利用魏正宏调走大部分兵力防守港口的机会,潜入了空军基地。中午十二点,炸弹准时引爆,机场跑道被炸毁,几架 B-29 轰炸机陷入火海。
林默涵坐在高雄的一家茶馆里,看着报纸上 “嘉义空军基地遇袭“ 的头条新闻,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他放下报纸,起身走向码头。一艘开往香港的货轮正在装货,他将在那里转乘回大陆的船。
当货轮缓缓驶离高雄港时,林默涵站在甲板上,望着渐渐远去的台湾岛。他知道自己还会回来,为了那些牺牲的同志,为了祖国的统一。海风吹拂着他的头发,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潜伏者的孤独与荣耀。
在遥远的北京,一份加急电报送到了保卫总部领导的手中。总部领导看完电报,对主管局长安排说:“这个 ' 海燕 ' 不简单啊,让他继续潜伏,等待下一步指示。“ 主管局长点点头,在电报上写下批示:“海燕任务继续,代号 ' 惊蛰 '。“
1953 年 4 月的台湾海峡,波涛汹涌。林默涵站在甲板上,望着无垠的大海,心中默念着女儿的名字。他知道,只有完成使命,才能与家人团聚。而这个使命,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