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 第0008章港务处的茶道

第0008章港务处的茶道

    旗津渔火

    1953年6月7日傍晚,高雄港的潮水带着咸腥气漫过旗津半岛的滩涂。林默涵蹲在“海兴“渔具店后巷,用砂纸细细打磨着一根竹制钓竿,眼角余光却始终锁定着巷口那盏忽明忽暗的煤油灯。三天前他以“陈阿水“的身份租下这间濒临倒闭的小店,此刻钓竿第二节的竹腔内,正藏着用蜡封好的摩斯电码本。

    “吱呀——“巷口木门被推开,穿藏青色短打的少年挎着鱼篓走进来。林默涵注意到他左脚微跛,篓中三条石斑鱼摆尾的幅度刻意保持着“三短两长“的节奏。这是他抵达高雄后启用的第三个接头暗号,前两个因发现可疑人员监视已紧急作废。

    “老板,竹仔竿怎卖?“少年将鱼篓搁在门槛上,闽南语里混着生硬的客家腔调。他右耳后那颗红痣在暮色中若隐隐现——这是赵大海情报里提到的关键特征。

    林默涵放下砂纸,指尖在钓竿握把处轻叩三下:“要沉水的还是浮水的?“这是确认对方身份的暗语。

    “半沉半浮最好,“少年突然改用普通话,左手食指在鱼篓边缘划出半圆,“就像月亮浮在港面上。“

    暗号对上的瞬间,林默涵嗅到对方袖口飘来的柴油味。这是军港轮机舱特有的气息,混杂着机油与海水的味道。他转身从货架取下那支特制钓竿:“这种竹节最韧,经得起风浪。“递竿时,掌心悄然将一枚蜡丸塞进对方袖口。

    少年接过钓竿的刹那,巷口突然传来皮鞋敲击石板路的声响。两人同时望向巷口,三个身着便衣的男人正站在煤油灯投下的光晕里,为首者嘴角那颗痦子在灯光下格外刺眼——是魏正宏!

    “阿水老板,“魏正宏把玩着腰间的枪套,皮靴碾过地上的鱼鳞片,“这么晚还做生意?“他身后两名特务已经堵住退路,右手都插在裤袋里。

    林默涵将砂纸扔进脚边的桐油桶,溅起的油星在灯影里划出弧线:“阮渔民起早贪黑惯了,官爷要买渔具?“他故意将“阮“字咬得很重,这是本地渔民常用的自称。

    魏正宏的目光扫过少年手中的钓竿,突然冷笑一声:“这竿子不错,借我看看。“伸手就要去夺。林默涵抢先一步握住竿梢,看似随意地将钓线抛向空中,尼龙线在空中划出的弧线恰好挡住特务的视线。少年趁机将蜡丸塞进鱼鳃,顺势将鱼篓翻倒在地。

    “哎呀!“少年踉跄着跌坐在地,石斑鱼在青石板上蹦跳,其中一条恰好滑到魏正宏脚边。特务们的注意力被满地乱跳的鱼吸引的瞬间,林默涵的竹竿“意外“折断,第二节竹筒滚落到墙角。

    “混帐!“魏正宏一脚踢开石斑鱼,皮鞋底碾碎了鱼眼。他弯腰捡起断裂的竹节,手指在中空的竹筒里摸索着。林默涵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真正的情报藏在钓竿第三节,此刻正握在少年颤抖的手中。

    “报告组长,“巷口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特务气喘吁吁跑来,“左营那边发现可疑电台信号!“

    魏正宏的手停在竹筒深处,脸上肌肉抽搐着。他狠狠瞪了林默涵一眼,将竹节掼在地上:“收队!“皮鞋声渐渐远去,林默涵这才发现后背的衬衫已被冷汗浸透。

    少年抱着断裂的钓竿蜷缩在墙角,浑身抖得像风中的竹叶。林默涵蹲下身,用闽南语安抚道:“莫惊,他们走了。“他捡起地上的石斑鱼塞进鱼篓,注意到少年右手食指有道新鲜的烫伤疤痕——情报里说赵大海上周检修轮机时被蒸汽烫伤,看来眼前这人确实是自己要联络的轮机兵。

    “跟我来。“林默涵拉起少年走进渔具店内间,掀开墙角的防潮布,露出底下的暗格。暗格里藏着一部拆散的收发报机,零件被伪装成渔具配件。他从货架底层抽出一盒鱼钩,倒出里面的铁钩,露出藏在盒底的微型相机。

    “把鱼鳃里的东西拿出来。“林默涵拧亮矿灯,光束照亮少年颤抖的手指。蜡丸被剥开的瞬间,一张米粒大小的胶卷掉在玻璃台面上。这是赵大海冒险拍下的军港布防草图,此刻正泛着幽蓝的微光。

    牙膏密语

    凌晨三点,旗津天后宫的晨钟刚敲过第一响。林默涵站在渔具店阁楼窗前,用红布蒙住手电筒,对着港内编号“107“的灯塔闪烁信号。三短两长的光束刺破薄雾,在海面上划出金色轨迹——这是通知上线“海燕已就位“的信号。

    楼下传来轻微的响动,林默涵迅速将手电藏进圣经封面的夹层。这部1948年版的《新旧约全书》是他从台北带来的,书页间早已被掏空,正好容纳微型收发报机的电子管。

    “陈老板。“赵大海端着两碗番薯粥走进阁楼,军绿色粗布衫已换成渔民常穿的靛蓝短打。这个三十岁的轮机兵有着水手特有的黝黑皮肤,左手腕上还留着被铁链勒出的疤痕——那是三年前拒绝为走私军火船开船时留下的印记。

    林默涵接过粗瓷碗,注意到对方小指指甲盖缺了一块。赵大海察觉到他的目光,苦笑道:“上个月拆定时炸弹时被夹的。“他用筷子挑起碗里唯一的咸蛋,小心地分成两半,蛋黄恰好露出“左营“两个字的刻痕。

    这是情报传递的新方法。林默涵从床板下摸出一管“美孚“牌牙膏,尾部用细针戳出小孔。他旋开牙膏盖,将铝制管身在热水中浸泡片刻,然后用镊子从管口抽出卷成细条的微缩胶卷。胶卷在台灯下展开,军港泊位分布图上,美军第七舰队的锚地位置被红铅笔圈出。

    “这是左营港最新的布防图,“赵大海指着胶卷上的铅笔痕迹,“上周刚调整的反潜网,声呐阵列在小琉球附近。“他突然压低声音,“昨天检修'中字号'登陆舰时,听见美军顾问说要提前军演。“

    林默涵的心猛地一跳。原定15日开始的“中美联合军演“若提前,留给他们的时间就只剩不到一周。他从工具箱里取出一根空心针管,将胶卷重新卷成细条塞进针筒,然后小心翼翼地注入牙膏管尾部的夹层。这个方法是撤离台北前,老方传授的应急技巧——利用牙膏管金属内壁与膏体间的空隙藏匿情报。

    “明天把这个送到'三兴'修船厂,“林默涵将牙膏管递给赵大海,管身上用指甲划出三道刻痕,“交给穿灰色中山装的人,就说'阿水托买的进口货'。“他特别强调,“对方会问'要薄荷还是留兰香',你答'要带海水味的'。“

    赵大海将牙膏管塞进贴身的荷包,那里还藏着半块啃剩的麦饼。这个细节让林默涵想起1947年在上海联络站,老方总在情报袋里塞几块饼干——“饿着肚子干不了革命“,老站长常说这句话。

    突然,窗外传来渔船归港的汽笛声。林默涵迅速吹灭油灯,阁楼陷入一片漆黑。两人屏住呼吸趴在地板上,透过木板缝隙看见三个黑影正围着渔具店打转,手电筒光束在门板上划出狰狞的图案。

    港务局档案室的檀木柜在台风夜的暴雨声中微微震颤。林默涵蜷缩在通风管道内,军靴底粘住的蜘蛛网在气流中颤动。他咬开手电筒后盖,将微型相机固定在枪管改制的支架上——这是老方留下的遗物,此刻镜头正对准下方保险柜第三层的蓝色卷宗。

    铁皮通风口被螺丝刀撬开的瞬间,巡逻警卫的皮靴声由远及近。林默涵悬在半空的身体突然绷紧,右手食指精准按住快门,左手同时撒出鱼线。相机快门声被暴雨吞没的刹那,楼下传来警卫闷哼与金属警棍落地的脆响——鱼线在走廊转角形成的绊索成功了。

    他像壁虎般贴着管道内壁下滑,落地时膝盖微屈卸力。保险柜内的布防图在手电筒光束下泛着油光,第三页标注的反潜网坐标被红墨水圈出。林默涵突然想起赵大海的话,美军顾问提到的“提前军演“或许与这份图纸有关。

    “魏正宏的人又回来了。“赵大海的声音带着颤音,他的手不自觉地摸向腰间——那里藏着一把磨尖的鱼刀。

    林默涵按住他的手腕,指尖在对方掌心写下“灯塔“二字。赵大海立刻会意,慢慢挪到后窗。那里有根直通地面的排水管,是林默涵租下店面时特意检查过的逃生通道。

    “把胶卷带走,“林默涵低声道,“去左营天后宫,找住持说'求平安符'。“这是紧急撤离方案,启用这个暗号意味着他们必须暂时中断联系。

    赵大海点点头,咬开渔网线将自己和排水管捆在一起。下滑时,他后腰的帆布包蹭到窗台,半包香烟掉在地板上。林默涵捡起烟盒,发现是“新乐园“牌——台北宪兵队的特供烟。这个发现让他心头一沉:赵大海的身份可能已经暴露。

    黑影开始撞门,门板在铰链处发出痛苦的**。林默涵将那半包“新乐园“塞进灶膛,然后抓起煤油灯泼向柴堆。火舌瞬间窜起,浓烟从烟囱滚滚而出,在黎明前的天空中形成黑色烟柱——这是约定的紧急信号,告诉潜伏在附近的同志“据点已暴露“。

    当魏正宏带着特务踹开后门时,只看到熊熊燃烧的渔具店。火光照亮他狰狞的面孔,他一脚踹翻消防水桶,皮靴碾过满地鱼鳞片发出咯吱声响,厉声嘶吼:“给我搜!挖地三尺也要把人找出来!“

    林默涵此刻正躲在三百米外的咸草堆里,透过草叶缝隙看见特务们在火场周围布下警戒线。他摸出藏在草帽夹层的指南针,指针指向东北方——那里是旗津天后宫的方向。必须赶在赵大海之前到达那里,确认那份布防图的安危。

    兄弟重逢

    天后宫的晨钟敲到第七响时,林默涵混在进香的渔民中走进大殿。香炉里腾起的青烟呛得他直咳嗽,眼角余光却在香客中快速搜索。赵大海不在,倒是神龛左侧的签筒前,一个熟悉的背影让他浑身一僵。

    那人穿着藏青色学生制服,右手握着的竹签在筒中摇晃的频率,分明是“三短两长“的摩斯电码!林默涵的心脏骤然缩紧,这个节奏是他和弟弟林默远小时候发明的秘密信号,用在紧急情况下确认彼此身份。

    竹签落地的声音清脆如冰裂。那人弯腰去捡的瞬间,林默涵看清了他耳后那颗月牙形的胎记。八年前在南京码头分别时,这个胎记还只有指甲盖大小,如今已长到硬币尺寸。

    “默远......“林默涵的声音卡在喉咙里,像被鱼骨刺住。他看着弟弟将竹签放回筒中,转身时脸上的笑容突然凝固——林默远的左眼缠着厚厚的纱布,渗出血迹的绷带在香火映照下泛着暗红。

    两兄弟在缭绕的青烟中对视,时间仿佛凝固成1945年那个雪夜。当时林默远也是这样站在南京金陵大学的校门口,左眼缠着纱布,手里攥着被特务撕毁的进步刊物。

    “哥?“林默远的声音嘶哑得像砂纸摩擦,他下意识地摸向腰间——那里藏着什么?枪还是手铐?林默涵的右手悄悄移到背后,握住了藏在腰带里的勃朗宁。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殿外传来。魏正宏带着四名特务冲了进来,皮靴踏碎了满地的香灰。“包围起来!“他的枪口直指林默涵,“陈阿水,我们又见面了。“

    林默涵将弟弟护在身后,手指扣住扳机:“魏队长真是阴魂不散。“眼角余光瞥见神龛后的红绸布动了一下——那里藏着人!

    “把他抓起来!“魏正宏的话音未落就僵住了。林默远突然挡在哥哥身前,左手扯开校服领口,露出挂在脖子上的银质十字架:“魏组长,这是误会,他是我表哥。“

    魏正宏的目光在十字架上停留片刻。这是天主教辅仁大学的校徽饰品,在台湾的外省学生中很常见。他狐疑地打量着林默涵:“你弟弟?“

    “是表的,“林默远抢先回答,同时用脚尖在林默涵鞋尖上划了个圈——这是危险信号!“我表哥从台南来投奔我,还没找到住处......“

    “是吗?“魏正宏突然抓住林默涵的手腕,将他的手扭到背后,“那正好跟我们回队里'住'几天。“特务们一拥而上,冰冷的手铐锁住了林默涵的手腕。

    经过神龛时,林默涵看见红绸布下露出半截蓝色袖口——和赵大海昨天穿的衣服颜色一致!他突然剧烈挣扎起来:“放开我!我要见神父!“这个举动让魏正宏更加确信他心里有鬼,厉声喝道:“带走!“

    押解途中,林默涵注意到弟弟始终保持着三步距离,左眼纱布渗出的血迹越来越多。经过旗津轮渡站时,林默远突然脚下一滑,撞在押解的特务身上。混乱中,一张小纸条悄无声息地飘进林默涵的裤脚——是用摩斯电码写的“明晚八点,爱河铁桥“。

    高雄市警察局的审讯室比台北的更加简陋,水泥墙上布满弹孔。魏正宏将台灯直射林默涵的脸,强光刺得他睁不开眼。“说!你的上线是谁?“审讯者的皮靴踩在散落的文件上,其中一份正是林默涵伪造的户籍资料——台南渔民“陈阿水“。

    林默涵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落在对方胸前的钢笔上——那是美国派克51型,只有军情局高级官员才能配备。“我只是个卖渔具的......“

    “卖渔具需要用摩斯电码?“魏正宏突然将一叠照片摔在桌上,全是林默涵和赵大海在巷口接头的画面。最清晰的那张,恰好拍到他递给对方钓竿的瞬间。

    林默涵的心跳漏了一拍。这些照片的拍摄角度表明,至少有两名特务在不同位置监视。看来从他抵达高雄的第一天起,就已经掉进了魏正宏布下的陷阱。

    “赵大海在哪儿?“魏正宏的声音陡然拔高,皮靴狠狠踹在桌腿上,金属桌腿与水泥地面摩擦发出刺耳声响,“共军可能进攻东山岛,司令等着这份布防图制定防御计划!再不说,我让你弟弟来陪你!“

    这句话击中了林默涵的软肋。他想起八年前那个雪夜,特务闯进家里搜查时,弟弟死死护住藏有电台的木箱,任凭警棍落在背上。“要打就打我!“少年的嘶吼声至今还在他耳边回响。

    “他死了。“林默涵突然开口,声音平静得像一潭死水,“在渔具店火灾里烧死了。“他知道魏正宏不会相信,但这能争取时间——按照摩斯电码的约定,如果他没有在明晚八点出现在爱河铁桥,默远就会启动第二套方案。

    魏正宏冷笑一声,从抽屉里拿出个金属盒子。打开的瞬间,林默涵的瞳孔骤然收缩——里面是那支被折断的竹制钓竿,第三节竹筒已被撬开,露出里面藏着的微型胶卷!

    “你以为把胶卷藏在钓竿里就安全了?“魏正宏用镊子夹起胶卷在灯光下晃动,“可惜你的小同党太不经打,还没动刑就全招了。“

    林默涵闭上眼睛,赵大海叛变的事实像烧红的烙铁烫在心上。他想起那些被蒸汽烫伤的手指,想起鱼篓里“三短两长“的暗号,突然意识到所有细节都可能是魏正宏精心设计的陷阱。

    “说不说?“魏正宏将胶卷凑近煤油灯,火苗舔舐着胶片边缘,“再不说,这份'中美联合军演'的布防图就要变成灰烬了。“

    林默涵猛地睁开眼。对方知道军演的事!这个情报让他浑身冰凉——只有高层才有机会接触到军演计划,难道组织内部出了叛徒?

    突然,审讯室的门被推开。一名特务慌张地跑进来,在魏正宏耳边低语几句。审讯者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狠狠瞪了林默涵一眼,抓起胶卷冲出房间。走廊里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夹杂着“将军要亲自审问“的惊呼。

    林默涵瘫坐在椅子上,冷汗浸透了衬衫。他知道“将军“指的是谁——台湾防卫总司令孙立人。让这位四星上将亲自过问一个“渔具店老板“的案子,只能说明那份布防图的重要性远超想象。

    深夜的牢房弥漫着霉味。林默涵靠在冰冷的墙壁上,用指甲在砖缝里刻下摩斯电码。这是他和弟弟约定的最后联络方式,如果默远能看到这些划痕,就会知道他被关押的位置。

    “哥!“铁门外突然传来熟悉的声音。林默涵扑到栅栏边,看见林默远穿着宪兵制服站在走廊尽头,左眼的纱布已经换成新的。“你怎么......“

    “我现在是宪兵队少尉,“默远的声音压得很低,他迅速打开牢门,“快走!孙立人明天就要提审你。“

    林默涵跟着弟弟穿过迷宫般的走廊,每一步都踩在记忆的碎片上。1947年南京街头,少年默远也是这样拉着他狂奔,身后是追捕的特务;1949年上海码头,弟弟塞给他的那包银元硌得胸口生疼;现在,这个曾经在作文里写“要做哥哥那样的人“的少年,正带着他逃离国民党的监狱。

    “你的眼睛......“穿过铁丝网时,林默涵摸到弟弟缠着纱布的左眼。

    “被流弹擦伤的,“默远轻描淡写地带过,“在舟山群岛撤退时。“他突然停下脚步,从口袋里掏出个油纸包,“这是赵大海托我转交的。“

    油纸包里是半管“美孚“牙膏,尾部有三个指甲刻痕——这是情报安全送达的暗号。林默涵拧开牙膏管,在月光下看见夹层里的微缩胶卷完好无损。

    “赵大海是自己人?“林默涵震惊地看着弟弟。

    默远点点头,左眼的纱布在夜风中飘动:“他是'海燕'计划的备用联络人,我们故意让他'叛变',就是为了让你拿到这份真的布防图。“他突然抓住哥哥的手,掌心的老茧硌得林默涵生疼,“哥,组织决定让你完成最后一步——把胶卷送到厦门。“

    铁丝网外传来巡逻队的脚步声。默远将一支钢笔塞进林默涵口袋:“这是微型相机,拍完军演就去旗津渔港,有艘'大福'号渔船会送你出海。“

    两兄弟在黎明前的薄雾中拥抱。林默涵摸到弟弟后背的伤疤,纵横交错像张地图。“照顾好自己,“他在默远耳边轻声说,就像无数次送别时那样。

    “哥,“默远突然叫住他,“妈......她去年冬天走了。“

    林默涵的脚步顿住了。他想起母亲总在灯下缝补衣服,想起她塞在书包里的煮鸡蛋,想起1949年离别时母亲站在码头,白发在风中飘动如旗。这些画面突然碎成雪花,纷纷扬扬落满记忆的荒原。

    “告诉妈,“林默涵的声音哽咽了,“我完成任务就回家。“他转身冲进晨雾,没有回头。身后,林默远举起右手敬礼,直到哥哥的身影消失在街角——这个动作,他在镜子前练了整整三年。

    军演前夜

    6月14日的高雄港笼罩在紧张气氛中。美军第七舰队的“安提坦“号航空母舰停泊在主航道,舰载机在湛蓝的天空中划出白色轨迹。林默涵混在码头工人中搬运木箱,帆布帽压得很低,眼角却始终锁定着舰桥上飘扬的星条旗——那里是布防图上标注的指挥中心。

    三天前从监狱逃出来后,他就以“陈阿水“的身份混入美军后勤服务队。这个身份是默远用宪兵队档案库的空白文件伪造的,连指纹都做了特殊处理。此刻他工作服口袋里,那支钢笔相机的金属外壳正硌着肋骨。

    “嘿!苦力!“一个美国水兵用生硬的中文喊道,他指着甲板上的缆绳,“把那个搬到仓库去!“林默涵点点头,弯腰时悄悄按下钢笔顶端的快门。相机镜头藏在笔帽的铜环里,取景器通过反光镜投射到笔身的磨砂玻璃上——这是上海地下党研制的“钢笔三号“,1948年他在南京路绸缎庄用过同款。

    搬运缆绳时,他的手故意在水兵的笔记本上蹭了一下。纸张上铅笔勾勒的舰艇分布图让他心跳加速——这比赵大海提供的布防图详细得多,标注了反潜网的具体坐标。林默涵假装系鞋带,用钢笔相机连续拍摄,快门声被海浪拍打船舷的声音完美掩盖。

    突然,扩音器里传来英语广播:“所有人员立即撤离码头,演习预演即将开始。“林默涵随着人流走向出口,眼角余光瞥见魏正宏正站在海关大楼的钟楼下,手里拿着望远镜扫视人群。

    撤离途中,他在公共电话亭前停下。投币时,手指在拨号盘上按下“3-1-4“——这是通知默远“情报已获取“的暗号。电话接通后,他用闽南语对着话筒说:“阿母,药买好了,明早坐船回去。“这是约定的撤离信号,“坐船“意味着他将在24小时内离开台湾。

    回到藏身的废弃鱼寮时,暮色已经浸透了旗津半岛。林默涵将钢笔里的胶卷取出,塞进那支“美孚“牙膏的夹层。这个过程他重复了二十三次,每一次都像第一次那样紧张——1949年在广州,他曾因胶卷曝光导致整个联络站被毁,那个教训刻在骨子里。

    突然,鱼寮的木门被推开。赵大海站在门口,左臂缠着绷带,腰间的鱼刀换成了美式***。“陈老板,“他的闽南语比上次流利许多,“船准备好了,明晚八点准时开航。“

    林默涵注意到他身后的阴影里站着两个人,军靴在沙地上留下的脚印很深——是美军陆战队的作战靴。他慢慢握住藏在鱼篓里的匕首:“你们是谁?“

    “别紧张,“赵大海举起双手,绷带下露出“青天白日“刺青,“我们是'国防部保密局'的人。“他身后的人同时举起证件,封皮上的鹰徽在暮色中闪着寒光。

    林默涵的心沉到了谷底。原来从一开始就是个圈套,赵大海根本不是什么“轮机兵“,而是魏正宏安插的诱饵。他悄悄按下藏在袖口的信号器——这是最后的紧急措施,会引爆藏在鱼寮夹层的炸药。

    “孙立人将军要见你,“赵大海向前一步,***的枪口始终对着林默涵的胸口,“他对红党的潜伏技术很感兴趣。“

    林默涵突然笑了:“你们抓错人了,我只是个卖渔具的。“他故意拖延时间,右手悄悄伸向鱼篓底部的引爆器。

    “是吗?“赵大海从口袋里掏出个东西扔过来。林默涵接住一看,是半块发霉的麦饼——1947年上海联络站的饼干!这个发现让他浑身一震:赵大海认识老方!

    “老方让我转告你,“赵大海突然改用普通话,“'海燕归巢,勿念'。“这句话像电流击中林默涵,这是老站长牺牲前约定的暗号,只有他和三个核心成员知道!

    就在这时,海面突然传来剧烈的爆炸声。赵大海脸色骤变:“军演提前了!“他身后的保密局特工同时转身望向港口,林默涵趁机按下引爆器。

    剧烈的爆炸掀翻了鱼寮的屋顶。林默涵在浓烟中翻滚,抓起那支藏着胶卷的牙膏冲向海滩。身后传来赵大海的嘶吼:“抓住他!胶卷不能落入共军手里!“

    他冲进齐腰深的海水里,冰冷的浪涛裹挟着他向远处的渔船游去。身后的枪声在夜空中绽放,子弹在水面上激起一串串涟漪。林默涵想起八年前离开南京时,母亲站在码头喊“活着回来“,此刻这句话像温暖的潮水包裹着他。

    当“大福“号渔船的轮廓出现在晨雾中时,林默涵的体力已经接近极限。他举起那支“美孚“牙膏,对着渔船亮起手电筒——三短两长的摩斯电码在海面上跳动。这是他在台湾发出的最后一组信号,也是“海燕“计划的终点。

    甲板上突然亮起回应的灯光,同样是“三短两长“。林默涵笑了,他知道那是默远。弟弟终究还是违背了“不准参与一线行动“的命令,亲自驾船来接他了。

    爬上渔船的瞬间,林默涵瘫倒在甲板上。默远跪在他身边,用匕首撬开牙膏管,胶卷在晨光中泛着珍珠般的光泽。“哥,我们成功了。“弟弟的声音带着哭腔,左眼的纱布又渗出了血。

    林默涵握住弟弟缠着绷带的手,掌心的温度融化了八年的分离。远处,美军舰队的演习已经开始,爆炸声在海峡上空回荡。他想起老方常说的那句话:“我们的事业在黑暗中进行,但终将迎来光明。“此刻,这句话正在晨光中缓缓展开。

    海燕归巢

    1953年6月15日清晨,厦门港的潮水带着熟悉的闽江口气息漫过滩涂。林默涵趴在渔船底部的水柜里,听着甲板上解放军战士的脚步声。这个姿势他保持了七个小时,腰椎的旧伤隐隐作痛——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被炮弹震伤的部位,阴雨天总会提醒他那些埋在记忆深处的日子。

    “陈同志,安全了。“水柜盖被掀开时,阳光刺得他睁不开眼。一个穿着海军制服的年轻人伸出手,领章上的五角星在晨光中闪闪发亮。林默涵握住那只温暖的手,突然想起1938年在延安,第一次见到老方时,那位老党员也是这样握住他的手:“欢迎回家,同志。“

    上岸后的第一顿早餐是白粥配萝卜干。林默涵小口啜饮着热粥,眼泪却不争气地掉在碗里。这是他五年来第一次吃到没有掺沙子的米饭,也是第一次不必在吃饭时警惕周围的动静。负责接待的同志递给他一条毛巾,轻声说:“慢慢吃,这里是自己的地方了。“

    胶卷冲洗在海军基地的暗房里进行。当布防图的影像出现在相纸上时,几位军官同时倒吸冷气——图上不仅标注了美军第七舰队的锚地位置,还有反潜网的声波频率和鱼雷发射管的具体参数。“这些数据能让我们的潜艇在海峡来去自如。“一位佩戴少将军衔的军官激动地说。

    汇报工作时,林默涵详细讲述了潜伏台湾的经历。提到赵大海时,他特意说明:“虽然他是保密局的人,但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帮助我们。“这句话让会议室陷入沉默,最后那位海军少将说:“在特殊战场上,敌人和朋友的界限往往很模糊。“

    傍晚的厦门海滩,林默涵坐在礁石上,看着归航的渔船在暮色中连成灯的河流。默远的信放在膝头,弟弟在信里说已经安全返回台北,正在筹备新的联络站。“哥,你常说我们是海燕,注定要在暴风雨中飞翔。“信的结尾写道,“等全国解放那天,我想和你一起回南京,看看中山陵的雪松。“

    风吹过海峡,带着台湾岛的气息。林默涵将信叠成纸船,轻轻放进海水里。纸船载着兄弟俩的约定,在暮色中漂向远方。他知道,在看不见的战线上,还有无数像默远这样的年轻人,正带着信念在黑暗中前行。

    远处的军营响起熄灯号。林默涵站起身,对着台湾的方向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这个礼敬给牺牲的老方,敬给潜伏在敌人心脏的默远,也敬给所有在“海燕计划“中献出生命的无名英雄。

    回到宿舍时,桌上放着一套新的军装和一张调令——他被任命为海军情报处参谋,负责分析从台湾传回的军事情报。窗外,月光照亮墙上的标语:“一定要拿回宝岛“。林默涵抚摸着标语上的字迹,想起老方临终前的嘱托:“我们这代人没能看到统一,你们一定要完成这个使命。“

    夜深了,厦门岛沉浸在寂静中。林默涵铺开信纸,在台灯下写道:“亲爱的母亲,我已安全抵达大陆。您常说'好男儿志在四方',现在我终于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写到这里,他再也忍不住,趴在桌上失声痛哭。八年潜伏生涯积压的恐惧、思念和委屈,在这一刻全部化作滚烫的泪水。

    窗外的月光温柔地洒在信纸上,像母亲的手轻轻抚摸着他的后背。林默涵擦干眼泪,继续写道:“等台湾解放那天,我一定带着默远回家,在您坟前磕三个响头......“

    远处的海面上,灯塔的光束在夜空中划出金色的轨迹,像在为那些仍在黑暗中航行的“海燕“指引方向。林默涵知道,只要还有一个党员潜伏在敌人心脏,“海燕“的使命就不会结束。而他和弟弟,将在这条看不见的战线上,继续书写属于红党人的忠诚与信仰。

    港务处的茶道

    高雄港的晨雾还未散尽时,林默涵已经站在墨海贸易行二楼的办公室窗前。望远镜里,左营军港的灰色舰影正缓缓移动,像一群蛰伏的钢铁巨兽。他轻轻转动旋钮,将焦距对准码头工人肩上的号子灯——三短两长的闪烁,是“老渔夫“传来的安全信号。

    “沈先生,港务处的王秘书来电话,说张处长请您今晚去家里吃便饭。“伙计阿忠的声音打断了他的观察。林默涵放下望远镜,镜片在晨光中映出他金丝眼镜后的锐利眼神。三天前递交的申请终于有了回音,这场鸿门宴注定是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他从紫檀木抽屉里取出锦盒,里面躺着一套明代永乐年间的青花茶具。这是组织特意从香港古董商手中收购的“敲门砖“,价值足够在高雄盐埕区买下半条街的铺面。手指抚过温润的瓷面,他想起临行前首长的嘱咐:“在敌人心脏跳舞,既要踩准节奏,又不能露出破绽。“

    傍晚六点,黑色福特轿车停在港务处长张启泰的日式庭院外。林默涵提着茶具礼盒,用闽南语向开门的佣人问好:“劳烦通报,墨海贸易行沈墨来访。“庭院里的柚子树沙沙作响,几只麻雀惊飞而起,掠过挂着“忠孝传家“匾额的门楣。

    张启泰穿着丝绸长衫坐在榻榻米上,手指间夹着雪茄。这位留日归来的处长显然对茶道颇有研究,看到青花茶具时眼睛亮了亮,却不动声色地用日语寒暄:“沈君从日本回来多久了?“

    “昭和二十三年(1948年)归国,“林默涵熟练地跪坐在榻榻米上,开始温杯烫盏,“在早稻田读书时,常去浅草寺附近的茶寮,对茶道略知皮毛。“他的动作行云流水,茶筅搅动茶汤的姿态带着刻意练习过的优雅。

    张启泰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他的手。当茶匙在茶碗边缘轻敲三下时,这位港务处长突然笑了:“沈君的点前手法,倒像是跟木村流的传人学的。“

    “处长好眼力,“林默涵将抹茶碗顺时针转三圈半递过去,“大学时确实受教于木村宗慎先生。“他知道这是关键的试探——木村流茶道特有的“三转半“手法,是组织特意为他准备的身份注脚。

    酒过三巡,张启泰的手指在茶具上摩挲:“沈君的贸易行想做蔗糖出口?现在高雄港的泊位可紧张得很。“

    “所以才来叨扰处长,“林默涵往他酒杯里添酒,闽南语说得愈发流利,“听闻下个月有三艘挪威货轮要靠港,若是能优先装卸......“

    “优先?“张启泰冷笑一声,吐出烟圈,“现在军用品运输都排到下个月了,你让我怎么优先?“他突然压低声音,“上周海关刚抓了个**,就藏在糖仓里,用蔗糖包传递情报。“

    林默涵的心脏骤然收紧,脸上却依旧挂着温和的笑:“处长说笑了,我沈墨是生意人,只懂赚钱,不懂那些政治把戏。“他拿起茶壶续水,壶嘴倾斜的角度恰到好处,在榻榻米上形成微型的摩斯密码——这是给窗外可能存在的同志的安全信号。

    张启泰盯着他的眼睛:“听说沈君和警备司令部的李参谋关系不错?“

    “只是生意往来,“林默涵从皮夹里抽出照片,“上周李参谋伉俪还来店里选购洋货,说要寄给台北的亲戚。“照片上,他与穿着军装的“李参谋“并肩而立,背景是墨海贸易行的柜台——这张由组织伪造的合影,耗费了香港地下党三个月的时间。

    当林默涵告辞时,那套青花茶具已经摆在了张启泰的博古架上。轿车驶过高雄港的防波堤,他从后视镜里看到张府二楼的灯光亮了又灭——三短一长,这是他在茶席间用茶杯摆放位置传递的情报:港务处长已初步被策反。

    回到贸易行时,陈明月正坐在灯下核对单据。这位名义上的“沈太太“今天穿了件月白色旗袍,发髻里的铜簪在灯光下泛着冷光。“都处理好了?“她头也不抬地问,钢笔在货运单上划出流畅的线条。

    林默涵从她手中接过单据,目光扫过“货物重量:3572吨“的字样。这个数字经过加密处理,实际代表左营军港停泊的驱逐舰数量。他从书架上抽出《唐诗三百首》,夹在书页间的女儿照片已经微微泛黄。六年前抱着晓棠在南京玄武湖拍的这张照片,如今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

    “明天把单据寄给香港的兴隆行,“他轻声说,“用红色火漆封口。“

    陈明月点点头,将铜簪从发髻中取出。簪头旋开,露出里面空心的管腔——这是用来存放微型胶卷的地方。“张启泰有个在左营军港当副官的侄子,“她突然说,“我从菜市场王婆那里打听到的,他每周三下午会去明星咖啡馆喝咖啡。“

    林默涵心中一动。这正是他需要的突破口。窗外,高雄港的灯塔开始闪烁,光柱刺破夜幕,在海面上划出巨大的扇形。他想起临行前女儿稚嫩的声音:“爸爸什么时候回家?“现在,他终于有了答案——当所有灯塔都为同一面国旗亮起时。

    凌晨三点,阁楼的发报机发出轻微的蜂鸣。林默涵戴着耳机,手指在电键上跳跃。摩斯电码通过电离层传向北方,像一只穿越海峡的海燕:“已与港务处长建立联系,首次情报将于三日内发出。建议派人与左营军港张副官接触。“

    电键声停了,他从抽屉里取出安眠药瓶——这是模仿张启泰的习惯准备的道具。瓶底贴着一张极薄的微缩胶卷,里面是高雄港未来一个月的军品运输 schedule。明天,这瓶药将“不小心“遗落在港务处的办公室,完成他在台湾的第一次情报传递。

    窗外的海风带着咸腥味钻进阁楼,吹动桌上的《唐诗三百首》哗哗作响。书页停在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林默涵用指尖轻轻拂过“家书“二字,仿佛能触到女儿温热的脸颊。在这个白色恐怖笼罩的孤岛上,他知道自己不仅在为国家战斗,更为了让所有像晓棠一样的孩子,能在和平的阳光下长大。

    天快亮时,他才躺在地板上的简易床铺上。隔壁房间传来陈明月均匀的呼吸声,这个比他小七岁的姑娘,正用青春和生命掩护着他的使命。月光透过木窗棂照进来,在两人之间划出一道无形的楚河汉界。林默涵想起她白天说的话,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或许,在这片孤独的海面上,他并不完全是孤身一人。

    高雄港的汽笛声再次响起,悠长而苍凉。新的一天开始了,而海燕的使命,才刚刚展开翅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