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我父刘玄德 > 第652章 南阳黑云

第652章 南阳黑云

    荆北,襄阳。

    城头之上,贾逵正在眺望沔水对岸的樊城。

    樊城乃是襄阳的伴侣城市,襄阳在历史上的经常被称呼为襄樊,便是因为这两城往往会被视为一体。

    这样的城市一般都是极为重要且坚固的雄城,中国一南一北各有一座。

    南中国便是襄樊,而北中国则是太原。

    可如今,刘封手中仅仅只有襄阳,而没有樊城,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自然是因为曹操和朝廷的干预,以及襄阳的不战而得。正是这两个因素,导致了刘封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索取樊城的要求,以确保能够尽快安定荆北。

    故此,沔水南岸的襄阳高挂着左幕军的旗帜,而北面则挂着曹氏军旗,双方还一同挂着大汉玄旗,看起来好似一家人一般。

    眺望着对岸的樊城,贾逵沉静的面容上隐隐藏着很深的不安。

    自去岁秋收之后,贾逵发现了一桩很是奇怪的事情,那就是沔水对岸的曹军竟然没有转运粮草。

    樊城、邓县这两座城市都距离襄阳十分的近,樊城就在沔水对岸,而邓县距离襄阳也不过五里地,可谓是旦夕即至,骑乘快马都用不了一顿饭的功夫。而邓县其实并不临水,且与樊城相距极近,故此两城其实是共用一个码头,那便是樊城城南沔水北岸的樊城津。

    不仅仅是没有码头的邓县,便是均水、丹水两条河流水域上所有濒水而立的山都、筑阳、阴城、酂城、武当、南乡、顺阳、丹水、析城等县邑,合计十一城的钱粮赋税都会顺着河流而下,汇聚到樊城,然后在这里转入沔水北上,过新野,抵宛城,然后再走官道经颍川最终送抵雒阳。

    可今年却是十分奇怪,虽然对岸樊城的船运依旧十分火热,数百艘船只在均水、丹水、沔水上往来转运,搞的热火朝天,将一切事情伪装的很是正常。但即便如此,却没能骗过贾逵的火眼金睛,让他给瞧出了破绽。

    贾逵发现,自均水、丹水南下的那十一城县邑的赋税钱粮俱是真金白米,船只吃水极重,反倒是到了樊城之后,再往淯水上游走的时候,吃水就浅了许多。

    刚开始贾逵还有些吃不准,找来了董袭,结果董袭一看,就料定了其中必有问题。

    虽然不知道其中到底潜藏着什么样的问题,可有一点却是贾逵、董袭达成了共识,那就是曹军在樊城囤积了大量的物资。

    南阳郡沔水流域的可谓是两极分化的十分厉害。

    靠着武关的那六七个县邑很是荒废,虽然这两年的时间,因为关中和南阳都入了曹氏治下,消弭了兵祸而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损失的元气却不是这两三年时间里能补的回来的。

    这些县邑的钱粮赋税加在一块儿,恐怕都比不了靠近襄阳的五个县邑中的任何一个。

    可问题就在于,即便北面丹水流域的郡县残破的很,可架不住数量不少。再加上靠近襄阳的南面诸县情况要比北面好得多。

    如此一来,西北这一块的南阳十一个县邑加上四、五个如三户亭、商密乡等大集,最少也相当于三、四个巅峰时期的南阳郡县,所得钱粮可绝对不在少数。

    这还没算淯水那一片的郡县呢。

    这个量级的钱粮汇聚到樊城,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情。

    光是以这些钱粮来供养士卒的话,最少也能供养得起万余精锐士卒一年之用。

    这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仅仅三、四个县邑如何能养活如此之多的兵马,而且是能野战精兵,不是屯兵,也不是郡县兵。

    可如果能看到3D地图的话,就会察觉其中奥秘了。

    南阳郡共有县邑三十余,可其中真正的精华便是沔水、淯水流域那十余个县邑,分别以宛城和襄阳为核心,形成了两个经济圈。

    这两个经济圈的县邑加在一起大约十六七个县邑,大约是南阳郡三十七县的四成,可他们提供的赋税钱粮却占了南阳郡总赋税的八成以上。

    其中宛城又独占了这八成里的三成,襄阳占了一成多,穰城、新野、邓县等土地肥沃,水利丰沛的平原县邑则占了半成。

    由此可见,这南阳郡中平原地带的三、四个县邑的正常赋税的含金量有多高,能够养得起近万精锐也就不足为奇了。

    也就是历史上南阳郡一直不得安宁,先是有关中西凉军阀与刘表在南阳接连战斗,后又成为了曹刘之间的冲突区域。

    若是刘表能够完全掌控南阳,并控制住武关、方城一线,将南阳郡当成大后方来经营,以北方流民和荆州失地农民来填充其地的话,只需要五到十年,实力最少也能翻上一倍。

    在襄阳城内待了两年多的贾逵,已经对当地的地理,经济,人口,政治等诸多情况了解了许多,很清楚对面所能聚拢起来的粮草数量是什么规模的量级。

    也正是因此,他才会格外警惕,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紧要关头。

    来自于左幕军幕府之中,由刘封亲自授意布置的任务,自然是重中之重。而给到贾逵、董袭的任务,便是自襄阳北上,经略整个南阳盆地。

    阶段性目标是攻占宛城为核心的曹军南阳中枢,瓦解曹氏对南阳郡的统治基础。

    最终目标是夺取武关,封锁关中进入南阳盆地的锁钥,同时从方城方向进攻颍川,与豫州的摧锋军形成掎角之势,遥相呼应,最终全据南阳。

    如此一来,贾逵就更加不安了。

    曹军囤积粮食物资的目的只可能是一个,那就是动兵。

    南阳地处曹氏集团的边缘地带,是曹刘边境地区。

    虽然曹刘之间关系还算融洽,也有盟约,可如今毕竟是乱世,军阀藩镇之间随时都会都会翻脸,刀兵相向,爆发战事。

    这也意味着曹操绝对不会心大到在樊城囤积物资钱粮,况且前两年但凡有些积蓄,也都立刻运走。如今天下板荡,用钱用粮的地方海里去了,哪里有钱粮多到没地方使用?

    因此,樊城的曹军怎么看怎么诡异。

    贾逵几乎已经能肯定对方很可能要先对自家下狠手了。

    想到这里,贾逵下了城头,返回州府之内,书写奏疏,将这一发现和情况写入其中,准备送往益州刘封案前。

    很快,书信被写好,放入竹筒之中,然后盖上蜡印,以专人送往益州。

    **

    贾逵的猜测和担心事实上非常合理,因为就在他送出书信后不久,曹操以及他麾下的数万大军已经抵达武关,并源源不绝的进入南阳盆地。

    曹操将大军分为两股,其中一部分在出武关后走水路,沿着丹水一路南下,悄悄潜入丹水上游的丹水、南乡、顺阳三城,并昼伏夜行,继续向下游的酂县、阴县、和筑阳偷偷调兵。

    这一路兵马大约有两万人,其中已经有三分之一成功潜入沔水上游,并有两千精锐伪装在运送物资的船只中,悄悄进入了山都城。

    这一路的主将乃是于禁,麾下尽数都是精锐,如乐进,朱灵、楼异等部,是曹军一等一的精兵部曲。

    这一路的任务十分重要,前期需要耐心潜伏,小心偷越,兵力调度需十分谨慎,以免被襄阳的左幕军发现端倪,引起怀疑。后期又需要以雷霆之势猛攻襄阳,务求一击毙命。

    故此,曹操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将主将人选定在了于禁身上,而不是自己的宗室兄弟曹洪。

    这对于于禁来说,无疑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只要能够成功拿下襄阳,于禁不但就是此战的第一功臣,更证明了自己足以担任方面之责的能力。

    届时,于禁不但是无可争议的曹氏外姓第一大将,而且还有了独领一军的资历,机会自然更多,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因此,于禁对此次任务也是全力以赴,尽职尽守以至于到了严苛的地步,甚至一度惹得乐进与之不快。

    别看乐进身材矮小敦厚,就以为他是个好脾气的人,事实上乐进简直就是爆竹脾气,在曹操麾下一直都是先登陷阵的头号大将。

    整个曹魏,乃至于整个汉末三国,没有一个人先登的功劳次数能超过乐进的。

    若是按照战事比例的话,也只有高顺等寥寥几人能和他相提并论,只是高顺等人要么死的早,要么突然一蹶不振,在绝对次数上是拍马难及乐进。

    与乐进的暴脾气相比,于禁却是清冷性格。

    其话虽不多,但做事却冷酷无情,不论是练兵,带兵还是为人处世,都以法令为先,自然和乐进说不到一块儿。

    不过好在两人都是识大体,顾大局的性格,虽有摩擦,却并未影响行动的速度和效率。

    除了于禁这一路,另外一路则是曹操亲自率领的主力,兵力高达三万人。

    这支主力部队在出武关之后,改走陆路,在商南与于禁的偏师分道扬镳,顺着长安至宛城的官路大道前往西南方向的析县,然后再经顺阳西北的郦国县,继续往东南进发,最终过镇平抵达宛城。

    这条道路虽然有一半以上的路程在山地之中,但出乎意料的并不难走,而且还能通行大车,是足以作为陆路后勤补给线的。

    不过因为丹水水量不丰,只能通行小船,而且还限制了规模,因此水路运输只能作为辅助手段,主要还是得靠陆路大车转运物资口粮。

    这不得不征伐大量的劳役,尤其是在如今这个时间点上,势必会对春耕造成严重的破坏,从而影响全年的收成和赋税。

    然而曹操却是不得不如此选择,汉中如今已被榨干,即便曹操南下汉中,攻打葭萌三关,也一样需要征伐关中、弘农乃至于南阳的民夫劳役。

    因为汉中已经再也供应不起五万人规模的军队作战了,汉中的兵力、民力、财力都已经被压榨到了极致。

    即便是张鲁的宗教影响力极强,使得汉中百姓要远比其他地方更能忍耐,但也已经到了红线附近了。再这么压榨下去,葭萌关能不能攻破不好说,汉中是肯定会有人要造反了。

    曹操此番南下,动员兵力五万人,其中夏侯渊的六千人先行进入了汉中,作为疑兵。

    若是夏侯渊能够成功诱敌,引蛇出洞,从而对葭萌关的周泰、霍笃、王平所部造成打击的话,那曹操会继续分出部分兵力入蜀,配合夏侯渊尝试攻打三关。

    一方面尝试是否有机会拿下三关,为曹昂解困。另外一方面则是继续吸引左幕军的注意力,从而达到遮蔽隐藏南阳方向曹军主力的目的。

    只可惜周泰坚守不出,夏侯渊诱敌失败,曹操当即决定全军自武关南下,不再入蜀。

    如此一来,曹军在南阳的兵力高达六万人,其中还没有计算后续颍川方向的刘表、蔡瑁,会亲率剩余的一万荆州军自颍川前来宛城与曹军会师。

    这一路的主帅为曹操,副帅为刘表。

    原时空中张济从关中出走,经武关道入南阳郡,想要攻取穰城县作为根基,就是因为丹水上游诸县残破,而下游诸县又紧邻着襄阳。能让他欺软的没有肉,长肉的都是他可能不下来的硬骨头。算来算去,还是穰城性价比最高,结果算计了这么许多,最终还是死在了穰县的城墙之下。

    只是曹操与张济不同,张济当时面对的南阳郡是刘表的地盘,而且紧挨着刘表的主城襄阳,荆州又以水军闻名,这让张济十分被动,可以挑选的目标也极少。

    眼下关中、南阳都在曹操的掌控之下,曹操走武关道南下南阳,沿途都是可以提供补充的据点。

    丹水虽然因为流量和河道的问题,没法大规模运输兵马,但小规模输送粮草却是一点问题都没有,更别说如今还是丰水期了,运量显然还要更大。

    因此,哪怕关中、南阳都才刚刚恢复了几分元气,远远没有往日的实力,可曹操的后勤补给线依旧能够坚持的住,原因就在于这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