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我父刘玄德 > 第653章 宛城豪强

第653章 宛城豪强

    五月底时,曹操抵达宛城,将大军分别驻扎在宛城附近的雉城、博望、西鄂等县之中。

    这些县邑大多残破,但依旧有不少民房可供驻军,而且还有残留的城墙可供遮蔽风雨,城中又有井水,是上好的驻军地点。

    此时,曹操正在接见几个宛城当地的豪强。

    如今的宛城,经过刘表以及当地士族豪强的苦心经营,已经恢复了几分元气,如今已有近五万户,口九万余,而实际上人口早已经突破了十万,甚至已经超过了十二、三万。

    南阳在东汉乃是帝乡,名门大族,豪强士绅不计其数,在东汉时期排名第一阶梯的士族豪强就不下十余家,更别说还有其他地方家族了。

    这些家族虽然在董卓之乱以及后面的兵火中损失惨重,但作为掌握了大量人口和生产资料的既得利益者,一旦有了机会,恢复起来的速度也是相当快的。而且越是在这种时候,他们侵吞起国家的利益来就越狠,包庇豢养起隐户来也就更加肆无忌惮。

    如今宛城城中,势力最大的几个家族,分别是新野邓氏、来氏;宛城阴氏、众安宗氏、西鄂应氏等等。

    眼下这些士族豪强中,第一阶梯的无疑是几个成功门阀化了的家族,以邓氏、宗氏等为首。

    这几个家族都趁着兵火收拢流民,豢养隐户,然后以家族子弟为骨干,编练出了为数上千的私人部曲,然后用自家掌控的锻造工坊来打造武器甲胄来武装自家部曲。

    这些地方部曲为数众多,实力层次不齐,但南阳这边的部曲因为人才、经济、物资等原因,水平明显要更出类拔萃一些。

    其中,新野邓氏就以弩兵见长。

    邓氏作为南阳第一大族,东汉初年邓禹“云台首功”,家族封侯者二十九人,冠绝当世。

    如今家族声势虽然江河日下,更是因邓太后的缘故,为后来历朝天子所打压,但在南阳这块地界上,依旧底蕴深厚。

    邓氏一族掌控新野,同时还在宛城占据了大量的份额,可见其家族在南阳的强势。

    邓氏家族在刘表崛起之后,对刘表屈膝归顺,其族中名士邓义更是出任荆州治中从事。

    其次便是宗氏,这个家族与邓氏截然不同,并非云台十八将出身。

    虽然宗氏与邓氏、贾氏一样,从西汉时代起就是南阳本地的有力豪强,也在西汉末年追随刘秀重振汉室。

    只是宗氏家族的宗佻并未能因功封侯,故而家族后来其实是走上了与军功贵戚截然不同的道路,那就是提前士族化。

    宗氏家族中的著名名士宗资,就曾经出任汝南太守,任用汝南当地的名士范谤为功曹,几乎将太守权柄尽数委给对方,并因此而名满天下,为汉桓帝所提拔,入京担任虎贲中郎将,执掌禁军。

    可见,宗氏的士族化反而阴差阳错的成为了家族兴旺的钥匙,而在东汉末年时,宗氏又成功的转化成了地方豪强,无疑再一次完成了家族的成功转型。

    别看历史上宗好似默默无名,其实这个家族十分的精明,在几次关键性的抉择中都成功站队成功,获得了大量的利益。而且这个家族与曹操和刘备之间的关系相当的深厚,一度成为了曹刘之间重要的砝码。

    在原来的时空中,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时,刘备在汝南被曹仁击败,不得已退入南阳,投奔刘表后,被安置在了新野。而在次年,曹操就迫不及待的兴兵来攻,以夏侯惇为主将,于禁、李典为副将。

    在这一战中,宗氏果断站在了刘表、刘备的一边,出兵千余,一战功成,大破夏侯惇,为自身赢得了重要的政治砝码。

    后来的蜀国名臣宗预,便是出自这一家族,只是选择了跟随刘备南下。

    建安十三年,曹操大举南下,刘表病死,荆州不战而降,宗氏因此而转侍曹氏。

    可宗氏在曹操赤壁战败之后,一直都在与刘备以及后来的关羽暗中联系。

    最后,在侯音、卫开等人举兵叛乱时,宗氏又分别下注,再次大获全胜,可见宗氏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家族。

    宗氏族兵的战力也极为强悍,尤在邓氏族兵之上,其部曲得名为“宗部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甲胄鲜明,弓马娴熟,被《襄阳耆旧记》称为南阳劲旅,其战力可见一斑,绝不逊色于曹氏精锐。

    张济当初从关中将步骑万余人自武关南下入南阳,寇掠当地,却不敢选择宛城和新野,而最终将目标定在了穰城,与这些尚武能战的南阳豪强就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

    曹操如今要在南阳大战,想要攻破襄阳,然后长驱直入,南下饮马长江,就必须要得到这些豪强们的支持。

    最起码也得让他们出兵出粮,否则留着这些兵马在宛城这等要隘重地,如何能让人放心得了?

    果然,在曹操将请求说出口后,在场的一众豪强头子都变得沉默了起来。

    曹操早有准备,也不生气,只是冲着身边一人使了个眼色。

    此人不是旁人,正是之前的荆州治中邓义。

    在刘表决心北上投奔曹操后,他便跟着刘表一起离开了襄阳,前往了雒阳。

    曹操早在出兵之前,就已经说服了邓义支持自己,而在曹操南下南阳之时,邓义早就已经返回了宛城邓氏族中,提前为曹操做好了准备。

    果然,下一刻,邓义就主动开口道:“大将军言重了,我邓氏世受汉恩,岂敢不为王前驱?宛城虽经历战火,然托大将军之福,如今数岁,皆风调雨顺,刀兵入库,各家各族也都颇有积蓄,正该此时报效好听。”

    邓义这话一出,在座的各个家族俱是又惊又怒。

    这些人也不是傻子,各个都老奸巨猾,哪里听不出邓义这是在给曹操做筏子,一个个在心中暗自惊疑不定,难道邓氏真就彻底投靠曹操了?

    不等他们想出结果,邓义已经先一步摊牌了:“我邓氏愿出稻米五千斛,小麦五千斛,粟一万两千斛,大豆八千斛。除此以外,再助战弩兵六百人,部曲一千四百人,唯愿王师旗开得胜。”

    在场豪强们俱是大为震动,不可思议的目光纷纷投向邓义。要不是有曹操在场,恐怕都已经有人想要怒吼着询问邓义是不是疯了。

    这两万多石的粮食,两千人的部曲,这几乎是要把邓家的家底都给掏空了啊。

    他们倒不是替邓家心疼,而是恼恨自家受到的牵连。

    邓家如此行事,几乎破家相助,宗家、阴家等家族,即便有所保留,但也没法差的太远了吧?

    别的不说,哪怕就是出邓家一半,乃至三分之一的家底,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笔极重的负担。

    只是,有心拒绝的众人,在看见对邓义大加赞赏的曹操,以及堂外领着一众虎贲的典韦时,心中的怒意情不自禁的就消退了大半。

    无奈之下,情势比人强,众人只能做出让步。

    宗氏等家族所出虽然不如邓氏之丰厚,却也是拿出了血本。光宗氏一家,就拿出来了一万五千斛粮食以及一千二百部曲,直把宗氏族长宗帅痛的面色铁青。

    其他诸家也俱是如此,十多家南阳豪强一松口,曹操就一口气募集了七八万石粮食。

    这些粮食本来就在南阳,而且还是水路交通枢纽宛城、新野、众安等县,几乎没有什么运输成本。想要从雒阳运送这个数量的粮食到宛城,最少得需要三十万石以上。这其中一来一去,多出来的二十余万石粮食,就足够供养南阳所有兵马一个半月以上的时间。

    得到了满意的收获之后,曹操流露出了自得的笑意。

    不过旋即,曹操就开始安抚起这些豪强来,抚掌而笑道:“诸公赤心报国之意,操已尽知。然朝廷亦不负忠良之士!今日诸位所献钱粮兵马,皆录于功簿,铭于肺腑。但使此番南征,诸位尽心竭力,助王师克竟全功……”

    他忽的敛容按剑,目光如电扫视堂下:“待他日奏凯还朝,吾必当亲呈天子,为诸君请功!届时封侯赐爵,不过等闲;高官厚禄,岂足道哉?他日汉室再兴,天子行叙功之劳,便是那云台画像,丹青留名,亦非难事!”

    言至此处,他忽向北方拱手:“当今圣上明鉴万里,最是仁厚。但凡有功之臣,必不相负。南阳乃是世祖帝乡,昔年王莽乱政,光武中兴,云台二十八将何等风光!”

    他目光灼灼逼视邓义:“邓公乃高密侯嫡脉,自当以光耀门楣,必能重现祖上荣光。”

    又转向宗承,声若金石:“宗将军部曲皆虎狼之师,若得立下不世之功,他日史笔如铁,必当大书特书:‘南阳宗氏,国之干城’!”

    堂中烛火被他慷慨之声震得摇曳不定,诸豪强但见曹操须发皆张,一股王霸之气充塞梁宇,竟都不自觉屏住了呼吸。眼前也情不自禁的生起了些许的画面,被曹操所描绘的美好景象所动容。

    **

    安抚完宗帅等人之后,曹操感到有些疲倦。

    连日行军,再加上心忧子嗣,紧接着又与南阳豪强们进行了一场勾心斗角的争锋,使得他精神相当疲劳。

    不过此时还不能休息,典韦很快又带了两个人上来。

    这二人也是南阳郡本地的豪强,只是家族较为弱小,排不上号,自然也就进入不了刚才的谈判。

    “草民见过大将军。”

    一入堂上,两人当即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冲着主位上的曹操叩拜起来。

    “二君请起。”

    曹操站起身,亲自下阶将二人搀扶了起来。

    这两人一人姓侯,名侯音、另一人姓卫,名卫开,俱是南阳本地的豪强,早早就投效了曹操。

    这次叫他们二人前来,乃是曹操欲使用诈降之计。

    整个计划十分简单,以侯音、卫开二人南下叛逃贾逵,然后谎报宛城空虚,欲引诱贾逵出兵北上,然后将其围歼在宛城城下。

    “二君肩负重责,此战胜负,都在二君一念之间。”

    曹操许诺道:“此事若成,此战二君当为首功。”

    侯音、卫开当即叩拜道:“大将军且宽心,我等必全力以赴。”

    等到二人退下之后,邓义、戏忠、贾诩三人从堂后转了出来。

    邓义最先开口:“大将军以为,此事能成否?”

    邓家已经在曹氏身上下了重注,自然迫切希望能成事。

    只有曹氏大胜,邓家才能收获丰厚的报酬,因此,邓义是十分希望侯音、卫开二人诈降成功的。

    曹操却是缓缓摇了摇头:“贾梁道生性沉稳,足智多谋,若这二人遵我命令行事,当能有五成把握。”

    贾诩却是悠悠然开解道:“大将军,成与不成,尽人事也。”

    曹操笑了起来,点了点头:“文和所言,确系正理。”

    事实也的确如贾诩所言一般,曹操虽然从关中直入南阳,行动也尽力遮隐,但想要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暴露,那自然是绝无可能的。

    贾诩所献的诈降之计,其实也是环环相扣,计中藏计。真正的杀招其实并非是侯音、卫开的诈降,而是藏在他们身上的计中计。

    **

    侯音、卫开自然不知道这些事情,他们在曹操的安排下,悄悄离开了宛城,一路南下,走水路过新野,顺着淯水抵达襄阳城下。

    这一日,贾逵正在襄阳城中清点府库,整顿军械,布置城防。

    襄阳城易守难攻,不但左右各有一大湖为屏障,北边又是沔水,南面是岘山,真真是固若金汤。

    可贾逵依旧不敢怠慢,征伐劳力,上山砍伐树木,囤积薪柴,制作檑木,并开阔视野,为守军确保良好射击视野。

    就在贾逵巡视城墙时,突然有人来报,说是宛城那边有人来投,还说带来了重要军情。

    贾逵脸色当即一凝,沉思片刻后,下令道:“将来人悄悄送入州府之中,严禁他们与外界有任何联络,同时封锁消息,不得将他们的行踪泄露半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