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哪儿?”
冯晓刚愣住了。
上美国去?
还、还有这种好事儿?
“行啊,头儿,没问题,我这就回去收拾东西那啥、我啥时候过去体验?”冯晓刚目光中带着些迫不及待。
公费出国!
还是去如今全世界最向往的国家!
这多好的事儿!
“呵呵。”
江弦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这样,你去美国好好体验体验生活,尤其是里的生活,经历经历里写的那种‘幻灭’感。”
“幻灭?”
冯晓刚愣住了,“啥幻灭啊?”
“没事儿,你看了以后你就懂了,总之,像是里主角经历的那些生活,在贫民区的地下室居住、在餐馆洗碗你都去经历经历,创作嘛,是建立在生活之上的深刻。”江弦以一种平稳的语气开口道。
“ber?”
冯晓刚懵了,“住地下室、去餐馆洗盘子?那我去美国这一趟不是纯受罪么?!”
“不然呢?”
江弦奇怪的看他一眼,“不然让你享福去啊?”
“嗯?”
冯晓刚想反驳两句,却觉得江弦的话似乎有点儿道理。
“老冯。”
江弦拍拍冯晓刚的肩膀,“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有一句话不知道么?‘上帝分给每个人一杯甜酒和一杯苦水,有的人先甜后苦,有的人先苦后甜。’你这一回,先苦后甜,你把这部剧给我弄好了,我会亏待你么?”
“我”
冯晓刚急坏了,可又真说不出什么反驳的话,毕竟江弦的话听着感觉那么有道理呢!
“你放心吧,去美国的手续,这些我会帮你办好,不用你操心,但是落地以后在美国的生活,一切就都靠你自己了,老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知道,你是个能吃苦的人,你保重。”
“.”
冯晓刚真想说一句我谢谢你,还帮我办手续。
哪有这样的领导?
真让他去美国自生自灭啊!
可他又熟悉江弦的做事风格,不当人是真不当人,为达目的不惜往死里压榨他们,但只要把事儿给办好,江弦给的回报,可比任何单位的领导都丰厚的多的多。
换个角度想想,这对自己又何尝不是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冯晓刚一下儿想起路遥那部《人生》中的名句: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如今,机会就在眼前,如何抉择呢?
“成,我回去准备准备,您尽快安排我过去吧。”
没说回去考虑考虑这种话。
冯晓刚一口答应下来。
他太渴望成功了,渴望改变自己当前的现状,为此不惜的见着个能人就给人家当孙子。
如今,如此具有诱惑力的机会摆在眼前,他又怎么会奢望江弦给他什么考虑的时间。
“海马”这里能人辈出,指不定江弦扭头就把这活儿交给别人了呢。
用句流行的话说就是,“我这里人这么多,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一想到自己在美国那未知的生活体验,冯晓刚就感到深深的迷茫和惶恐。
可.
这一切又非常的值得。
先苦后甜。
冯晓刚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再苦,那不也是美国么?都说那是天堂一样的地方,总不至于饿死冻死吧?
三联书店。
“冯沐同志!”
三联书店的总经理沈昌文,一见到冯沐便非常激动,“请坐、请坐。”
沈昌文已经五十多岁了,他年幼的时候,是上海银楼的一名学徒,后来考取了人民出版社的校对员工作,这才进了京城。
此后三十余载,都一直从事于编辑工作之中,从校对员,到秘书、编辑、主任、副总编辑.
直至前年,也就是八六年,三联书店完成了从人民出版社分离的工作,沈昌文也成为独立之后的三联书店总经理。
“冯沐同志,您喝水。”沈昌文给冯沐倒上一杯茶。
“不用麻烦、不用麻烦。”
冯沐摆摆手,示意沈昌文坐下,“老沈啊,你不用客气,我就开门见山,这次过来呢,就一件事情。”
“您讲。”
“我想安排你们三联书店出版一本书。”冯沐道。
“出版一本书?”沈昌文挠挠头,心中忍不住好奇。
出版一本书?
什么书?
竟然能惊动冯沐来亲自安排这本书的出版工作!
沈昌文心中立刻心生出两种可能,一是这本书写得非常好,二是这本书的作者非常有地位。
但无论是哪种可能,既然是冯沐亲自安排,沈昌文都是不可能拒绝掉的。
“好啊,我们三联书店就是干这个的,您安排给我们三联,那是信任我们三联。”
“呵呵。”
冯沐笑了笑,“老沈,我给你的这本书,可没有亏待你们三联,你说的其实没错,我把这本书要来给你们,也是真的信任你们三联,这本书拿给你们,不知道多少出版社得眼馋你们”
“哦?”
沈昌文更加好奇,“是什么书?发表过吗?”
“发表了,想必这段时间你也听说过,叫《小王子》。”
“《小王子》?!”
沈昌文一下儿愣住,满眼难以置信看向冯沐,“是、是江弦那部《小王子》?”
“对,是他。”
“.”
从冯沐那儿得到一个肯定的答复,沈昌文内心很快涌现出中彩票似的兴奋。
这可真是中奖了!
江弦的那部《小王子》他怎么可能没听说过,这段时间在文学界名气那么大,讨论那么多,闹得那叫一个沸沸扬扬!
包括沈昌文自己也读过这部,真觉得江弦写的太好了!
用那种充满童真的视角,来解读复杂的成人世界,用小王子那颗纯洁的心灵,来审视每一位无趣而奇怪的大人。
沈昌文看的时候,那真是忍不住拍案叫绝,江弦这位作家写的太好太好,让他这个成年人竟然对《儿童文学》有了关注,看《小王子》这一次也是他这一生中为数不多的翻看《儿童文学》的时候。
没想到一转头,冯沐就带着这篇上他们三联书店的门了,让他们三联书店来负责出版。
这说是天上掉馅饼也不为过啊!
沈昌文并不清楚《儿童文学》发表《小王子》那一期的发行量是多少,但就从身边儿人的反应,以及市场的活跃度上,他大概也能猜到,这篇《小王子》一定让《儿童文学》的发行量创造了一个新高。
那么可想而知新联书店出版《小王子》以后的畅销程度。
所以这还真是天上掉馅饼。
“您稍等一会儿,我喊范用编辑过来。”
沈昌文开口道:“我主要是搞翻译出版,我这边儿也都是搞翻译的人,这些年,三联出的名家著作,都是范用出的主意,要出版江弦同志的这部《小王子》,我还得请他来挑起大梁。”
三联书店的《读书》杂志,最出名的就是译介了大量外国书目,《情爱论》(瓦西列夫)、《我怎样学习和写作》(高尔基)、《人类群星闪耀时》(茨威格)、《异端的权利》(茨威格)这些书目大多是沈昌文的手笔。
而负责名家著作比较多的,是三联书店的编辑范用,就比如那本非常轰动的《傅雷家书》,其选题发现就是依赖于范用的人脉,他认识很多的老作家,像是巴金这些,而人脉也是编辑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范用过来以后,一听说冯沐要将江弦《小王子》的出版工作交给三联,也是大喜过望。
且不论《小王子》的发行有多火热,就说这些年,凡是江弦所作书目的出版,那就没有一次遇上过读者的冷遇,次次畅销,江弦这个名字都成了“畅销”二字的保证,在出版界,这位作家那是人人眼馋的一块儿金字招牌。
范用也不知道自己家的主编是给了冯沐多大好处,居然能让冯沐亲自过来安排他们三联书店出版这部。
要知道中作协手底下不仅有大名鼎鼎的作家出版社,更是有作家们心中“圣地”的人文社,不论哪一家,都不可能会拒绝冯沐安排的这个出版任务。
但是冯沐居然偏偏把这篇《小王子》交给了他们三联书店!
这就让范用觉得非常困惑。
但范用还能把关系联想到沈昌文和冯沐之间去,去猜想沈昌文和冯沐或许有什么深厚的交情。
而沈昌文就是完全懵逼了。
范用的疑惑他心中当然也有,只是不方便问冯沐,好在冯沐很快就自己给出了回答。
“三联书店是老书店,底蕴深,品牌好,最主要是三联有自己的特色,不官不商,这篇《小王子》我相信你们也读过了,这篇的气质,在我看来,是和三联相当吻合的。
更关键的是,将来如果想把《小王子》引到香港、引到国外,在这方面,三联恐怕比国内任何一家出版社都有优势。”
“.”
沈昌文和范用听完以后,都感到深深的不可思议,对视一眼。
这冯沐,真是为《小王子》、为江弦操碎了心啊。
的确如冯沐所说,三联书店每年有80%的出版书目,都是从国外引入的译制丛书,不论是和国外的联系,还是手底下搞翻译的译制人员,这些能量都不是国内其他家出版社可比的。
所以冯沐这是从第一次在国内出版开始,就为江弦这篇《小王子》将来向世界推行做好铺垫,这目光、这眼界不愧为作协的大领导,真是高瞻远瞩!
而接手《小王子》出版任务的范用,很快便投入进《小王子》的出版工作之中。
对他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真正去熟悉《小王子》这篇。
范用将《小王子》仔细读个几遍,然后去找《小王子》这篇的文学评论。
他发现几乎不用找。
《小王子》的文学评论,可以在任意一册文学期刊、评论刊物上看见。
这对于儿童文学绝对是非常罕见的。
发表在《儿童文学》上的这些儿童文学,向来很少得到文学评论界的关注。
文学评论家们更热衷于先锋的、文学性强的作品,从中挖掘出别人无法发现的观点,以及炫耀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
而儿童文学一向是没多少可供解读的空间,当然不会引起太多文学评论家们的关注。
可《小王子》不一样。
范用在《文艺报》上都能看到这篇的文学评论:
《以儿童视角寻找生命的“本真”——读‘小王子’》
江弦把它献给一个大人,献给他曾经做过的孩子。
“每个大人都是从做孩子开始的,然而记得这事的又有几个呢?”
我所在的这个城市,年轻而忙碌,人们走路的时候总是匆忙得像上厕所一样,许多人都没有时间停下来,看看星空或者夕阳;没有时间等一朵花开花谢;没有时间问问路边低着头的小孩在想什么;没有时间写信;没有时间赤脚走路;没有时间练习用口水吹泡泡。
《小王子》使我终于发现,原来有那么多事情被我忽略了,原来我已经忘记了自己从前的模样。
我们把许多原本很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了。我们纷纷离开家乡,丢下父母,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煞有介事地生活。之后,每年我们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在两个甚至更多个不同的地方跑来跑去,挤作一团。
我们听到某人的一句话,一定要思前想后,才敢断定那句话没有其他的含义。
我们的存在需要许多各种各样的数字证明。我们以占据许多各种各样的数字为荣。
我们又把许多很复杂的事情想当然地简单化了。我们早已对这个世界失去了新鲜感和好奇心,我们对什么都习以为常。但是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我们根本不了解,有太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只是我们都不再有兴趣和时间停留。
“我还有很多正经事要做!”这是我听到过的最可笑的借口。
一个朋友说,有一天,他看到两个小孩在赛跑,他们往上扔一块小石子,石子落地就跑,这就是发令的方法。
聪明吧?
我们长大了,于是变笨了.
这篇评论写的真挚动人,但之所以能吸引到范用,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文章的作者叫叶兆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