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农家穷叮当,科举当自强 > 第836章 不会吧不会吧?

第836章 不会吧不会吧?

    睿王和逸王带了一筐子蟹过来找王学洲。

    路上正好撞到了带着蟹的萧昱照,三人带的东西大同小异,大眼瞪小眼。

    王学洲一看三人又想掐上了,连忙让人将蟹全都拿下去:“今日正好,凑个全蟹宴,给老爷那边,大爷那边都送去一些。”

    萧昱照回神:“咱们今日不如弄点酒来喝个痛快?”

    睿王立马嚷嚷:“螃蟹当然得配酒!”

    逸王也眼巴巴的看着王学洲:“喝点?”

    王学洲招手喊来下人:“告诉厨房做几个下酒菜。”

    陛下好不容易出宫一趟,总不好扫兴了。

    王学洲派人问了一声王学信和王学文,两人都表示不要过来凑热闹,他也就作罢了。

    坐下来后,睿王突然哈哈笑起来:“除了先生之外,咱们四个都是新郎官!”

    杨禾是,他们三个也是。

    听到这话的杨禾跟着傻笑起来:“我是新郎官。”

    最近日日有人跟他说这话,他知道是在说自己。

    睿王乐不可支:“我也是!”

    萧昱照和逸王相对来说冷静许多。

    成亲这件事不过是他们人生计划中的一项而已,如今只是尘埃落定了,两人心中只觉得轻松几分,要说多高兴期待,也不至于。

    王学洲看着睿王的傻样,暗道这孩子真是乐疯了。

    也不知道等成亲后发现事情不是像自己想的那样,会是什么感受?

    清蒸蟹、盐焗蟹、醉蟹、葱炒蟹··等等,满桌子螃蟹被端了上来,还伴随着几种下酒菜。

    杨禾拿起半边蟹子放进嘴里嚼吧嚼吧,脸就皱到了一起。

    扎嘴。

    王学洲按住了他的手:“不是这么吃的!你等等。”

    他喊来一个下人专门给杨禾剥蟹,睿王顿时感觉自己嘴里的不香了:“我怎么觉着先生对他比对我还好?”

    逸王嘲笑:“杨禾和先生比你认识的早,又跟着先生一路走来的,你拿什么跟人家比?”

    睿王不服:“我知道化学,他知道吗?”

    王学洲冷嗤:“杨禾一顿能吃十碗饭打底,你能吗?”

    睿王一缩脑袋:“那不能。”

    萧昱照心事重重,眉头紧锁,并不插话。

    逸王忍不住开口刺他:“你遇到什么倒霉事情了?说出来给我乐乐。”

    萧昱照扭头看着他,总有种‘三哥夺位不成看上去正常实际上已经疯了’的感觉。

    他怜悯的看了一眼人,转头看着王学洲苦恼道:“先生,江南那边的巡抚上书,想要让朝廷开海禁,可这件事是太祖皇帝定下的规矩,朕不好轻易开这个口,之前找了几位大臣商量此事,没想到他们自己都吵了起来,意见不一且各有各的道理,朕实在难以抉择。”

    ·····

    过完中秋后第一次上朝,萧昱照便提起了开海一事。

    朝堂上立马沸反盈天,要说反应最激烈的,却是出身沿海一带的官员。

    “海禁乃太祖所定祖制,承平百年,不可轻变!若妄开海禁,恐违先王之法!沿海失防!”

    “夷人狡诈莫测,若允其泛海而来,必携奇技淫巧、邪说异教,蛊惑民心乱我纲常!还请陛下三思!”

    “东南沿海倭寇未靖,海盗频生,若开海禁,奸民与外夷勾结,恐成肘腋之患,荼毒生灵,请陛下明辨!”

    一群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太祖定下的规矩以忠孝、义利切入,又夸大外来威胁制造恐慌,多方面的来警告萧昱照。

    如果不是率先和先生聊过这个话题,萧昱照或许会有些动摇。

    可他现在头脑无比清晰。

    “爱卿所言只对了一半,太祖初年倭寇猖獗,故行海禁以靖边,但如今情势迥异,倭寇不管是规模还是冒犯的次数都减弱许多,且承平日久,岂可一味儿的执旧法以御新时?圣人之法,贵在变通以利民。朕开海禁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我大乾的百姓!”

    “陛下,正如您所说,如今倭寇比之前不管是规模还是次数都减弱了许多,这正是太祖下令禁海的功劳啊!您更应当遵循!万万不可打开这个口子,不然日后夷人大规模来犯,岂不致民于死地?”

    “韩侍郎!如果朕没记错的话,你的家乡就在东南一带的长乐府吧?”

    “陛下圣明,臣的家乡就在长乐府。”

    “东南地狭人稠,耕不足食,若开海禁,准民入海贸易,以有易无,则货殖流通,百姓生计有赖,朝廷亦可征榷税银,实乃不加赋而国用自足的良策!你身为东南人士,为何不为家乡父老乡亲考虑?”

    萧昱照眼神犀利,紧紧的盯着韩江成。

    先生曾说过。

    反对的官员有两种。

    一种是思维顽固迂腐的守旧派,一种就是沿海出身的官员。

    这些人家中可能在当地参与了走私谋私利。

    所以如果他提议开海触及了这些人的利益,他们的反对声也会是大声的。

    因为不开海,他们的走私贸易那就是独一份儿的生意,还不用给官府交税。

    如果开了海,人人都去分一杯羹,那不仅他们的生意会受到影响还要给官府交税,得不偿失怎么会愿意?

    难不成先生说的,就是此人?

    感觉到头顶的压力,韩江成镇定道:“不是臣不肯为家乡的百姓着想,而是臣从整个大乾的角度出发,所以才不赞成此事。兹事体大,不仅臣一人这般想,多的是人都是这般想。蛮夷之地未经开化,他们如今还过着茹毛饮血的日子,并不像陛下想象中那样好打交道,如果贸易不成,还给他们打开了国门,后果难以想象!还望陛下三思!”

    立马有人站出来高喊:“望陛下三思!”

    支持萧昱照者,寥寥无几。

    因为不少人都在观望,都在思考这件事对自己的利弊是什么。

    气氛有些僵持时,王学洲站了出来:“诸位可知倭寇都是一些什么人?”

    立马有人接腔:“当然是倭国人!”

    王学洲摇头微笑:“错!大错特错!”

    “那些倭寇不仅仅只是倭国的武士和浪人,还有我们大乾沿海活不下去的百姓和渔夫,还有我们大乾走私的商人和流民!生活在内陆的同僚们或许不知此事,但出生在沿海的诸位,应是知道的吧?”

    王学洲看着一群沿海出身的官员。

    他们沉默不语,默认了。

    “那么问题来了,大家为什么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要去当什么海盗,背叛自己的国家,甚至铤而走险出海呢?”

    “不正是因为海禁?海禁太严,沿海士绅兼并土地严重,民无以谋生,因此只能铤而走险,今若开海禁,则商贾皆为良民,海盗自然失去巢穴,百姓又何必冒死谋生路,被逼叛逃?且我们的官军可因商船以知海道,籍船民以侦夷情,海防也能反得巩固。”

    “诸位不会以为,将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捂住,危险便不会来临吧?”

    “你们不会以为有了海禁,我们不出去别人进不来,那些夷人就拿我们大乾没办法了吧?”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有人这么天真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