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来到《黑猫警长》所在的生产车间,比平时人数要少一些,厂里的决定下达之后,团队里有些资深的员工感觉没什么前途就加入其他制作组了。
不过戴铁郎倒是挺乐观,虽然少了几个人,但这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团队了,他仍有把握今年结束前把全部《黑猫警长》端上来让小观众们一次性看个够。
“唯一让我难受的一点是前十集剧本之前就已经写好了,在第十集的地方结束有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显得没头没尾。”戴导道。
魏明看了一下剧本,第十集的时候一只耳还在逃,菜鸟警察兔朱迪和雅痞狐尼克倒是刚刚登场,但尚没有亮眼表现。
现在已经拍完第七集了,8、9、10的剧本也都写的不错,删掉哪一集戴导都心疼。
于是魏明道:“回头我跟特伟厂长聊聊,看能不能再加一两集,起码把一只耳抓住啊,也算有个圆满的结局。”
戴铁郎笑道:“要不这样,拍到一只耳越狱,你写的一只耳越狱那一篇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算是把一只耳这个角色立住了,小朋友估计没见过这么机智的反派。”
魏明不知道说啥好了,戴导你太坏了,拍到一只耳越狱,小观众们肯定要想看黑猫警长再把他送进去,结果剧集戛然而止,你也不怕收到观众的刀片啊。
对此魏明表示:“我再帮你跟厂长求两集,至于拍什么,你来决定。”
戴铁郎导演开心地点点头,感觉更有干劲儿了,而且他相信魏明这个能帮厂里赚外汇的大作家比自己有面子。
其实戴导才50出头,正处于动画导演的创作巅峰,然而美影厂的导演太多了,多少五六十的老导演等着上位,他也是熬了许多年才等到了《黑猫警长》这样一部让自己一举成名的作品。
这部片子之后,估计厂里也不会给他分配什么重量级任务了,是时候给其他同志加加担子了。
这无疑也是一种令人遗憾的人力的浪费。
当天晚上魏明就见到了特伟厂长,《变形金刚》的合作能够继续下去,特伟厂长还有王百荣主任特意在外面的饭店请魏明吃晚饭,感谢他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其实魏明和特伟厂长在西安就碰见了,他也是金鸡评委,只是时间匆匆,也没说几句话。
这次就他们几个,魏明聊起金鸡奖怎么不设立动画相关的奖项呢。
“长片凑不齐,可以凑个短片奖啊,就跟奥斯卡似的。”魏明建议道了,由于产量问题,现在奥斯卡也没有最佳动画长片,但有短片奖。
特伟如遇知音:“没错,我也提过这个建议,只是还没通过,他们是觉得金鸡评委里就只有我一个是搞动画的,如果设立动画奖,那就成了我的一言堂。”
说完魏明跟特厂长喝了一个,接着两人又展望了一番《变形金刚》和《天书奇谭》的美好未来。
等到气氛变得无比融洽,魏明正要提《黑猫警长》的问题,没想到特伟却先开口提了《葫芦兄弟》。
“《黑猫警长》的尝试很成功,在全国小朋友心中反响很好,央视和各大电视台也纷纷向我们求购这种在电视上播的动画连续剧,所以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你的《葫芦兄弟》。”
《葫芦兄弟》已经完结了,长度正合适,大概十来集就能把这个故事讲明白,不会拍起来没完没了,特伟对此非常动心,厂里已经有好几个老导演想要请缨主导这部动画了。
魏明对此当然没有意见,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电视的影响力肯定要远超图书的,《黑猫警长》现在是国内无可争议的第一童话,动画功不可没。
后来郑渊捷的《舒克贝塔》影响力能跟他最得意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相抗衡,也是因为美影厂拍了《舒克和贝塔》的动画剧集。
不过既然特厂长说起这个,魏明趁机道:“不会拍着拍着就不让拍了,就架在那了吧?”
特厂长有些尴尬,王百荣打圆场道:“不会的,不会的,《黑猫警长》情况特殊。”
魏明:“确实有些特殊,只是我觉得读者喜欢看,我就一直写下去,大自然里有太多值得科普的有趣小故事,我怎么可能写得完呢,不过你们做动画确实要考虑更多的问题。”
特伟点点头:“你能理解就好。”
魏明又道:“不过我看了戴导写的第十集剧本,在那里结束实在有些不上不下,特厂长您看这样行不行,让他再多拍两集,给黑猫警长一个阶段性的结尾,这样对全国的小观众也算有个说法,您说呢。”
两集?特伟掂量了一下两集需要花费的金钱和人力,似乎还能接受,而且自己刚刚谈了跟魏明合作《葫芦兄弟》,这时候也不好驳他面子,于是点点头。
“好,那就再给他两集,好好收个尾。”
听到厂长发了话,魏明立即举杯敬了他一个。
明天魏明会再去美影厂一趟,跟特厂长正式聊《葫芦兄弟》的合作,还有关于《黑猫警长》版权的问题。
这时候版权不规范,但黑猫警长的故事是魏明写的,主要角色的形象是魏明画的,现在美影厂不打算继续拍了,魏明需要确定一下自己有续拍的权利。
这个系列在美影厂一旦停下来几乎就再难启动了,起码二十年内是甭想了,对于这个本来可能大有作为的IP实在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吃完饭回到家,龚樰正在看电视,看的是山东台拍的剧《水浒》,如今在魔都台播出,80年代很多人对这个版本印象深刻,尤其是《武松》这一篇。
这算是大陆最早的四大名著系统性改编了,虽然限于年代和投资看上去不如央视那版精致,不过山东人拍水浒,那个味儿很正。
魏明搂着女朋友问:“今天顺利吗?”
“挺顺利的,石厂长和白沉导演都知道周理京,也很看好他,”龚樰道,“不过你为什么这么强烈推荐他啊,你和他很熟吗?”
魏明:“不熟啊,不过他有一个很相爱的女朋友,而且我对他人品放心。”
龚樰轻轻锤了小男人一下:“所以你是对我不放心喽。”
魏明亲了一下雪姐的小嘴:“我是对其他单身的俊俏男人不放心,咱们的关系又没法公开,省的有人纠缠你。”
这个解释算是过关了,龚樰告诉他:“今天我不走了。”
魏明搂得更紧了:“今天你也走不了了!”
然后龚樰就被抱了起来,直奔楼上。
第二天,龚樰要去看看大姐,魏明又给了她一些外汇券,让她给大姐家买东西或者直接给大姐都行。
他则先去了一趟邮电大楼,给香港的魏翎翎发电报说了一下《变形金刚》前三集顺利过关的事,又关心了一下变形金刚玩具上市的安排。
因为知道前世这个玩具系列有多赚钱,魏明还真有点期待小姑凭借这家香港玩具公司能达到孩之宝几成的功力。
之后魏明又去美影厂,跟特伟厂长聊起了《葫芦兄弟》的拍摄问题,他身边还有一个生面孔,据他介绍这个中年人是周克勤导演。
魏明一听就明白了,这应该就是美影厂选定的《葫芦兄弟》的导演了,而且这位还是将来接班了特伟的美影厂厂长,也是美影厂的少壮派,今年才40岁,去年他独立执导了皮影动画《猴子捞月》。
当然,他不是《葫芦兄弟》唯一的导演,想要掺一脚的老导演太多了,所以在周克勤之上还有两位五十多岁的资深导演参与。
不过这次接待魏明只有周克勤主要是因为特伟对《葫芦兄弟》拍摄方式的考量。
“小魏老师,我们这次打算用剪纸动画的方式展现《葫芦兄弟》,而小周导演就是这方面的行家。”
“剪纸动画啊,《猪八戒吃西瓜》对吧。”一提到剪纸动画,魏明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开山之作,然后还有《渔童》《金色的海螺》等作品。
而《葫芦兄弟》就是剪纸动画的巅峰之作,可以说后来没有再能超过它的动画了。
特伟哈哈一笑:“那都是二十多年之前的工艺了,一眼就能看出是剪纸,现在可不一样了,小周,你跟他讲讲。”
然后周克勤导演跟魏明讲了一下美影厂最近研发的“拉毛”剪纸工艺。
“为了让人物的边缘不像普通剪纸那样生硬明显,我们会把纸浸湿后撕出轮廓,再经过加工处理,这样边缘会产生自然的纤维毛边,显得更柔和、有质感,也会让画面更有层次感。”
为了得到魏明这个原著作者的认可,周克勤导演做了准备,而且一看就是早有准备。
他提前不知道多少天就做了一个葫芦兄弟的剪纸出来,这个葫芦娃的各处关节都是可以动的。
他还做了一个爷爷家的背景,用两块玻璃这么一夹,别说,跟以前那种剪纸动画还真不太一样,甚至有种手绘动画的质感,但这玩意儿成本比手绘动画还要便宜一些。
当然,好的剪纸手艺人比绘画师还难找,美影厂一直在探索动画的多种可能,剪纸、水墨、泥偶、木偶、布偶、版画,这正是美影厂的伟大之处,他们是在拓宽美术片的边界。
魏明甚至还去剪纸车间参观了剪纸动画创作的过程,回来后他又敲门进了特伟厂长办公室:“厂长,我还想跟你聊聊《黑猫警长》后面的事……”
~
因为龚樰想在魔都多陪陪父母亲人,顺便跟导演聊聊拍摄的事,所以魏明也就在魔都多住了几天,跟周克勤和戴铁郎两位导演就两部戏的剧本和拍摄提供了很多家建议。
另外还拜访了《收获》编辑部,魔都作协,《故事会》编辑部的很多老友。
他没等到小姑的回复,估计她是回到燕京了,所以大概一周后,魏明和龚樰一起乘坐飞机回到燕京。
而《大桥下面》短时间内也开不了机,一是筹备需要时间,另外就是他们确定的男主角周理京正在拍摄谢非导演的《我们的田野》,所以龚樰暂时回燕京待命。
因为她饰演的角色需要,魏明准备让彪妈给她安排进一个服装厂体验生活,让她能熟练地掌握缝纫机的使用。
飞机落地后,龚樰就把魏明赶去了团结湖,让他这几天好好陪陪霖姐。
正好,魏明也想跟霖姐聊一下拜访岳父岳母的事。
一开始朱霖并不在团结湖,不过天黑的时候就来了,是龚樰打电话找到了她。
霖姐也是馋了,上来先来正事,然后魏明说了正事。
“在魔都的时候我去雪姐家吃了个饭。”
听到这,朱霖有些紧张:“所以呢?”
魏明:“所以我啥时候去你家吃个饭啊。”
听到魏明是这个态度,朱霖抿着嘴笑了,然后又在魏明腰上拧了一把:“你小子胆儿不小啊,还真想认两个老丈人丈母娘啊。”
魏明嘿嘿一笑:“去龚家的时候我自称是龚樰的朋友,去你家我也这么说呗,反正问就是普通朋友,不过该尽孝我还是要尽孝的,我现在亲爹亲娘不在身边,就想着跟岳父岳母抒发一下我无处宣泄的孝心。”
朱霖想想也只好这样,就说是朋友。
“不过明天还是算了,他们都要上班,等周日的时候你再去吧,然后我好好想想找个什么理由。”朱霖开始跟魏明密谋起来。
第二天一大早,魏明先去了一趟华侨公寓附近的邮局,看有没有自己海外信件包裹,还真有,而且不少。
梅琳达和小姑魏翎翎都给他寄了邮件,另外还有阿敏的。
拿到东西后魏明先回家拆包裹,先拆了阿敏的。
除了她的一封信,还有最近两期的《狂人漫画》。
信里先是阿敏画的一个小女孩爆哭的简笔画,魏明一下子就皱起了眉头,这是受什么委屈了。
“阿明,你知道吗,我差点没能活着见到你了。”
魏明:啥?出什么大事了!?
他忙继续看下去,原来是上个月底暴雨成灾,下雨前阿敏恰好上了刚刚开通的荃湾线地铁,被困在地铁里好几个小时,而且那里还发生了倒灌。
所幸后来没有酿成严重事故。
紧接着,阿敏就开始讲这个新开的荃湾线有多方便,荃湾线开通之后,他们从香港到新界非常方便,不用轮渡和开车走地下隧道了。
这封信前后情绪还挺割裂的,魏明严重怀疑前面阿敏说的那么严重是为了让自己去香港看她的。
魏明确实也挺想阿敏的,不过他上次去香港才过去了三个月而已,尽管没在香港多停留,那也是和阿敏见过面了啊。
他把这封信郑重收好,然后又开了小姑的包裹。
好家伙,他直接看到了两个变形金刚,一个擎天柱,一个大黄蜂,这应该就是最终成品了,还有完整的外包装,打开之后是它们的汽车形态。
小姑还给他留了一封信。
“动画片你看好了就行,我放心,后续款项会给他们打过去的,你继续监督,这个月我准备带着金刚们去美国参加一个玩具展,正式推出变形金刚玩具,漫威发行的漫画版在北美很受欢迎,我听斯坦李说,他甚至想让汽车人加入复仇者联盟呢。”
魏明看后哈哈一笑,这两个玩具还挺有意义的,不过魏明想着还是送给喜子和乐乐吧,自己都这么大人了。
最后魏明才打开梅琳达的包裹,沉甸甸的,打开之后看到好几本《第九区》实体书,有平装版也有精装版。
相同的是翻开扉页后看到的序言,给《第九区》写序的是一位英国科幻作家,名叫布莱恩·奥尔迪斯。
确定自己拼对后,魏明直呼好家伙,麦克米伦出版社不愧是出版业巨头,确实有些门道啊!
现年57岁的布莱恩·奥尔迪斯是英国教父级的人物,曾多次斩获雨果奖和星云奖,代表作《十亿年大狂欢》,斯皮尔伯格后来那部《人工智能》就改编自他的一个短篇。
而且他还从事科幻文学学术研究,把《弗兰肯斯坦(科学怪人)》确立为首部科幻就是他推动的。
此外奥雷迪斯也一直跟中国科幻界保持交流,并对中国抱有好感,前几年就曾随英国文化名人团访华,并受到了总设计师的接见,对于中国科幻的国际交流有着突出贡献。
麦克米伦可能也是看中了他这一点,所以邀请他给《第九区》写下了这篇名为《在甲壳之下》的序言。
“亲爱的读者,当你翻开这些书页时,请先看一眼自己的手——那五根灵活的手指,覆盖着薄皮肤的骨骼,以及那些能让你握住工具或武器的肌腱。现在想象它变成一只螯肢,灰暗的甲壳质外壳在阳光下泛着石油般的光泽。这并非全然幻想,而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现实隐喻:人类总在将自己变成异族,又将异族变成自己。
“来自中国的神奇作家y创作的这部《第九区》从来不是关于外星人的童话。它是一面被酸雨蚀刻的镜子,映照出我们这颗星球上最古老的瘟疫:恐惧他者的热病。
“那些被蔑称为‘大虾’的流浪者,不过是我们集体潜意识中移民、难民、异教徒的变形投影。他们的母舰悬停在约翰内斯堡上空,如同殖民时代幽灵船再度靠岸——但这次,被封锁在铁网中的究竟是谁?
“值得注意的是,故事发生在南非绝非偶然。这颗因种族隔离而撕裂的心脏为宇宙尺度下的隔离提供了最鲜活的解剖样本。我们看见武器商人的贪婪如何裹挟科学,街头暴民如何从受害者转化为施暴者,而最讽刺的是:真正的人性闪光,竟出现在那个逐渐失去人形的躯体之中……”
这位科幻老将眼光毒辣,文字狠辣,知道这部名为科幻,实际上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魏明在中没有挑明的南非被他挑明了,这样也更利于社会层面对于这部的讨论。
再加上书写这篇序言的作者影响力,魏明觉得这是一篇价值千金的序言!
在精装本的书中魏明还看到了宇宙飞船和大虾、大虾机甲、半人半虾的插图,从魏明交稿到出手不过两个月,能做到这个程度真的非常不错。
除了中的序言,梅琳达还做了其他努力,随这些样书一起过来的还有一本《新世界》杂志和一份《泰晤士报》。
《新世界》杂志是英国著名科幻文学刊物,相当于巅峰期的《科幻世界》在中国的地位,梅琳达提前联系了《新世界》主编迈克·穆尔考克看书,在这一期《新世界》中就有一篇他亲笔的读后感。
迈克·穆尔考克也是英国传奇科幻作家,1963年首次提出了“多元宇宙”概念。
他主编期间的《新世界》推动了科幻文学的革新方向,他也非常热衷扶持年轻作家,至于他写这篇读后感是出于真心,还是出于欣赏,魏明暂时不得而知。
不过看他对《第九区》的读后观感,应该是真实情感居多。
开篇第一句就是“艹!又是一部把人性放在离心机里搅成肉沫的!”
仅凭这一句,魏明觉得他应该是真的认真看过,并且非常有话想说。
请动了布莱恩·奥尔迪斯和迈克·穆尔考克还不算完,在《泰晤士报》上,还登载了一篇阿瑟·查·克拉克对《第九区》的评价,而阿瑟·查·克拉克是大名鼎鼎的《2001太空漫游》的作者。
最后魏明打开了梅琳达的信,信上密密麻麻讲了这部从策划到出版的经历,以及公司请动三位科幻大神站台的经历,他们基本都是出于对这部的欣赏,以及一点点目前英国的政治需求。
魏明也算赶上了,现在英国正要带头折腾南非呢,魏明这篇来的太及时了,不仅实力够硬,而且又含蓄又直接,看过的都会懂,且会非常愤怒。
梅琳达还告诉魏明:“原本科幻并不是什么太畅销的类型,不过这部在英国首印就达到了15+5,平装本15万,精装本5万,一共20万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