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孙韶率七万残部降汉的消息,如野火般传遍江东。
远在江南郡县的守将们,听闻昔日主帅易帜。
无不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因为孙韶所部,就是吴军主力。
连主力都投了,他们这些人还有什么抵抗的必要呢?
那日清晨,
孙韶立于江畔,望着对岸故土,神色凝重异常。
副将韩综趋前问道:
“都督既已归汉,又何故犹疑?”
望着滚滚江水,孙韶长叹一声:
“非是犹疑,实乃痛心。”
“吾等今日渡江,非为私仇,实为天下苍生。”
“然刀兵所向,终是故国山河。”
韩综乃拱手道:
“……吴主失德,百姓困苦。”
“今汉室再兴,天命所归,都督此举,实乃顺天应人。”
孙韶默然颔首,随即振臂高呼:
“三军听令!渡江!”
七万吴军易帜为汉,
舟船连江,旌旗蔽日,直向江南诸县而去。
首至宛陵城下,守将乃孙韶故交赵彤。
见孙韶旗号,赵彤登城相望,高声问道:
“孙都督何故背吴?”
孙韶策马向前,朗声应答:
“非孙韶背吴,实吴主背民!”
“汝不见江东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不见赋税日重、徭役无期?”
“今汉天子仁德,遣师东来,正为解民倒悬。”
“赵将军素以爱兵如子闻名,何不共举义旗,救黎民于水火?”
赵彤当即骂道:
“难道去岁冬日,抢劫百姓粮食的,是吴王不成?”
“汝纵容手下,抢夺百姓,如何有脸说是为了天下苍生?”
孙韶闻言,面红耳赤,当即大声反驳道:
“若非吴王不发我粮饷,将士们穷困至极,饿毙者无数。”
“吾又何至于去抢百姓粮食?”
自投汉以来,孙韶似乎一直在给自己找借口。
一切都是打着大义的旗号,一切都是为了天下苍生。
因为他心里再清楚不过,现在的自己是在背主。
只有打上大义的名分,才会使得他的内心能够好受一些。
见赵彤不答话,孙韶已经失去了耐心,扬鞭喝道:
“不管怎么讲!”
“吴国大军尽在我手,你城中守军有多少,敢抗我军马?”
“纵然敌得过我,我身后还有陈元龙二十万汉军。”
“且看汝如何抵挡!”
“念在你我往日交情的份儿上,快快打开城门,饶你不死。”
“否则城破人亡,老少不留!”
赵彤默然良久,终开城门,率众归降。
宛陵遂不战而下。
此后月余,孙韶率军连克芜湖、石城等数城。
吴地守将大多战意不高,
亦或有敬陈登威名,或感孙韶劝说的,大多望风归附。
偶有抵抗者,见军心已散,亦不久即降。
与此同时,
汉征南将军陈登率先锋五千兵马紧随其后,安抚新附郡县。
这日抵达宛陵,见市井井然,不觉颔首称许。
入城后,陈登不居府衙,反至市集之中。
见一老妪于街边贩卖粗布,便上前问道:
“老夫人近来生意若何?”
老妪初不识其为将军,叹道:
“往日吴官征税甚重,十匹布竟取七匹。”
“今闻汉军至,暂免市税,或可余三四匹来换米粮。”
陈登心有所动,遂召随从取来军中锦帛三匹,赠与老妪:
“此非官物,乃吾私赠。”
“汉军此来,必使百姓各安其业。”
老妪惊愕间,旁人告知此乃汉征南将军,急忙跪谢。
陈登连忙扶起:
“老夫人请起。”
“汉室复兴,非为夺地争城,实欲与民更始。”
次日,
陈登召集本地乡老,询查民瘼。
得知连年征战,男丁稀少,农耕荒废。
遂命军中士卒帮助春耕,又开放军粮,赈济贫苦。
一乡中地主疑道:
“将军施此恩义,能持久否?”
陈登笑答:
“吾圣主陛下,常挂在口中之言便是:”
“古来成大事者,莫不以民为本,以民为贵,君轻而民贵。”
“我汉家治天下,向来以民为本。”
“今暂借军粮济急,待秋收后。”
“但依高祖旧制,十五税一,决不食言。”
消息传开,
百姓无不感佩,箪食壶浆以迎汉军者日众。
接下数日,陈登每到一处郡县,必放下架子,亲自出面抚定当地百姓。
因为他知道汉军来江南不是旅游的,
而是为了在这里长久生存的。
所以必须要笼络江南的民心。
故尽管孙韶行军速度极快,将战线已经快推至建业了。
可陈登所率的汉军,却行军十分缓慢。
正是因为每到一处,便抚定一处。
稳扎稳打,慢慢消化。
陈登盼望的是,每克一城,就使其心悦诚服的归服。
别之后出什么岔子。
半月后,陈登进军至芜湖。
时值梅雨,江水暴涨,低处田舍尽没。
陈登不避秽浊,亲率将士筑堤排水,救民于洪潦之中。
那日黄昏,
陈登巡视堤防归来,衣衫尽湿,泥泞满身。
忽见一老丈携幼孙跪于道旁,捧粗茶以待。
“将军为国为民,不避艰辛,请饮此茶。”
老丈泣拜道。
陈登急忙扶起:
“……老丈请起。”
“为民父母,岂有坐视子民受难之理?”
饮毕问那孩童:
“读何书耶?”
孩童答曰:
“家中贫寒,未尝读书。”
陈登怅然,对随从道:
“……昔文景之治,首重教化。”
“待江南稍定,当设乡学,使贫家子亦能读圣贤书。”
又越数日,军中捕获细作数人,皆吴主遣来散播谣言者。
部将请斩之,陈登却道:
“各为其主,何罪之有?”
遂赐以银钱,纵之归去。
韩综闻之不解,问道:
“将军纵敌,岂非养虎为患?”
陈登大笑着解释道:
“江东人心已向汉,纵有谣言,谁能信之?”
“今释细作,正显我宽仁。”
“吴主猜忌,必疑其归顺于我,此攻心为上之策也。”
话分两头,
孙韶降汉连克数城的消息传至建业,朝堂震动。
张昭闻讯,手中玉笏几欲坠地,颤声道:
“孙伯符创业之艰难,不意今日败于妇孺之手!”
翌日朝会,
吴主孙权升殿,见群臣面色凝重,心知不妙。
张昭率先出列,朗声道:
“大王!孙韶叛降,江南震动。”
“此皆因四美蛊惑圣听,吕壹专权乱政所致。”
“乞请大王斩此五贼,以安军民之心!”
是仪亦趋前附和:
“……张公所言极是。”
“今齐军势大,非严明法纪、重整朝纲不能御之。”
孙权面色阴沉,强压怒意:
“卿等欲借外患而迫君乎?”
张昭昂然不惧,伏地泣道:
“老臣侍奉孙氏三世,岂敢有贰心?”
“实见社稷危如累卵,不得不直言相谏耳!”
“四美不除,吕壹不死。”
“军心难安,民心难定啊!”
朝堂之上,百官纷纷跪请,声震殿宇。
孙权见状,知众怒难犯,却又不甘受制于臣下。
忽拍案而起,厉声道:
“孤统江东数十载,岂不知治国之道?”
“外敌当前,卿等不思退敌之策,反欲清君侧,是何居心!”
于是,当即传令道:
“禁军统领孙静听令!”
“即刻调集全城禁军三万,严守宫禁九门。”
“无有寡人手谕,任何人不得擅动!”
孙权并非全部梭哈了。
他还有最后的底牌。
那就是保卫首都建业的三万禁军。
这禁军由孙权叔父孙静统领,受孙权直接管辖。
算是孙权留给自己的退路。
就像历史的赤壁之战,孙权也没有把军队全部交给周瑜一样。
他手上依然留了禁军,为得就是方便将来跑路。
一声令下过后,
甲士涌入朝堂,刀剑森然。
群臣见状,无不色变。
张昭仰天长叹道:
“大王执迷至此,江东休矣!”
孙权既掌军权,稍缓语气道:
“今汉军压境,卿等可有良策?”
张昭黯然道:
“孙韶熟知我军布防,齐军不日即至。”
“建业仓促难守,唯有……弃城。”
话落,朝堂顿时哗然。
侍中郑泉急道:
“不可!建业乃吴之国都,岂可轻弃?”
陆逊族弟陆瑁争辩道:
“不如退守会稽,凭山海之险据守。”
“齐军大军至此,远来辛苦,必不能久持。”
“待其退后,再设法收复失地。”
未待说完,是仪插言道:
“会稽偏远,不如退守吴郡,据太湖之利。”
众人争执不下。
孙权默然良久,忽道:
“富春乃孤之祖地,山环水绕,可守可退。”
“即日迁都富春!”
张昭惊道:
“大王!迁都事大,岂可仓促决定?”
“且百官家眷皆在建业,此事是否先从长计议?”
孙权冷笑一声:
“正是要速决,否则等齐军兵临城下,尔等怕是要取孤首级献与陈登了!”
孙权又何尝看不出来,百官之中,已有不少人有投汉的心思了?
若非孙权留了底牌,将禁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那么百官中将会有不少人,将自己给出卖陈登!
随即,孙权下令:
“禁军听令!即日起,迁建业库府所有财物粮秣。”
“宫中妃嫔、文武百官及其家眷,一律随驾迁都。”
“敢有违抗者,以叛国罪论处!”
命令一下,满朝愕然。
是仪颤声道:
“大王此举,岂非是要挟持群臣?”
孙权漠然道:
“卿等既为吴臣,自当与孤同甘共苦。”
“莫非有人已生二心?”
当下无人敢再异议。
禁军即刻行动,封库府,闭城门,强迁百官。
建业城内顿时哭喊震天。
禁军挨家叩门,催促百官整装。
张昭府中,老臣对家人叹道:
“吾主本是少年英才,英雄一世。”
“奈何如今会变成如此?究竟是何人造成的,老夫也不知。”
“老夫只知一件事,今行此下策,恐难再见江东父老矣。”
而是仪被禁军“请”出府邸时,则是仰天泣道:
“不意东吴基业,竟以如此收场!”
城内乱作一团,官船挤满江岸。
有官员欲潜逃归家,皆被禁军拦截。
一文人怒斥押送军官:
“吾等乃朝廷命官,非囚犯也,何故如此相逼?”
军官冷面答道:
“奉旨行事,大人勿怪。”
“至富春后自然恢复自由。”
江边,
孙权立于楼船之上,望着忙碌的迁徒场景,面色阴郁。
周胤前来禀报:
“大王,库府金帛已装船完毕,百官及其家眷大多已被请上船。”
“唯……尚有数十官员藏匿不出。”
孙权眼中寒光一闪。厉声道:
“纵火焚其宅,看他们出不出!”
霎时间,
建业城内多处起火,黑烟滚滚。
哭喊声、斥骂声、兵甲撞击声交织一片。
昔日繁华的都城,顿成人间地狱。
张昭立于船头,见烟火中的建业城,不禁老泪纵横。
“昔年霸王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今我东吴却要弃建业而走,岂非天意乎?”
孙权闻之,怒道:
“张子布何出此不祥之言!”
“昔日勾践栖于会稽,终能灭吴雪耻。”
“今暂避锋芒,他日必能卷土重来!”
疯了。
彻底的疯了!
每一名官员都感觉眼前的孙仲谋十分地陌生。
这还是他们认识的那个少年英才,年少提领江东的雄主吗?
到底是什么使他们变成了这个样子?
对了!
是奸臣吕壹。
是那几名祸国红颜!
定是他们蛊惑了大王!
一股无名的怒火,在每个人的心中燃起。
此时,
观江岸景象,百姓扶老携幼,追奔哭号。
官员面色惶惶,如赴刑场。
兵士挥鞭驱赶,毫不容情。
这般景象,任谁也不敢信还能卷土重来。
最后一批船只离岸时,忽见一叶小舟追来,舟上一人高呼道:
“臣乃阚泽,愿随大王同行!”
孙权讶异道:
“德润何以迟来?”
阚泽撩衣拜道:
“老臣适才整理典籍,不忍先人心血沦落敌手,故来迟耳。”
孙权感其忠义,命人接应上船。
然观百官,多是畏威而非怀德,不禁又暗自神伤。
船队浩荡东行,建业城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水天之际。
孙权独立船头,江风拂面,忽忆少年时与周瑜、吕蒙共议天下事。
那时是何等的豪情壮志。
不意今日竟如丧家之犬,挟众逃亡。
忽闻后船喧哗,原来是一官员试图投江,被军士救起。
孙权默然片刻,传令道:
“……赐酒压惊。”
“告知众人,至富春后,愿去者听便,孤不强留。”
张昭在旁闻之,微微颔首:
“大王终悟强扭之瓜不甜乎?”
孙权叹道:
“非悟也,势不得已耳。”
“但愿天不亡吴,使孤得保江东一隅,延续香火。”
夕阳西下,江流东去。
船队载着一个王朝最后的希望,向着富春方向缓缓而行。
而此时的建业城,已是烟火寥落。
只待汉军前来接收这座无主的都城了。
……
陈登率汉军赶至建业时,只见浓烟蔽日,火光冲天。
昔日繁华都城,今成一片火海。
城墙上吴旗半焚,在烟火中飘摇如垂死之蝶。
“孙权竟纵火焚城!”
陈登驻马凝望,面色沉痛。
“吾本欲与孙氏和平收场,不意其狠戾至此,看来两家是不能善了了。”
蒋钦在侧问道:
“将军,大火冲天,如之奈何?”
陈登挥鞭前指:
“先救火!”
“传令三军,即刻救火救人。”
“财物粮秣皆可不顾,唯百姓性命为重!”
汉军将士纷纷弃戈取桶,投身火海救人。
陈登更亲自率众扑灭府库大火,一日一夜不眠不休。
恰逢江南梅雨时节,天公作美。
大雨倾盆而下,火势渐息。
灭火毕,
陈登立即命人搜寻活口,救济百姓。
又遣人清点府库。
不多时,军需官惶惶来报:
“府库粮秣十不存一,金银帛匹非空即焚,几无可用之物。”
陈登默然良久,终是叹道:
“将士们苦战日久,皆盼破城领赏。”
“今得空城,如之奈何?”
蒋钦趋前低语:
“军心已有微词,若赏赐不继,恐生变故。”
周泰亦问道:
“孙权遁逃,将军欲追否?”
陈登沉吟半晌,乃道:
“不擒孙权,此战不能了。”
“故分兵追击势在必行。”
“然军心不稳,需先安抚将士,暂停进军。”
众将纷纷请缨追击。
陈登却道:
“时值梅雨,道路泥泞,非精兵不能速行。”
“吾亲率一万精兵追击即可,诸公留守建业,安抚军民。”
“大军可随后缓行,慢慢追上老夫。”
正当议定,
忽见一骑驰至,却是监军梁王刘理。
少年王爷勒马扬鞭,道:
“陈将军追敌,岂可无监军同行?孤请随往!”
陈登婉拒:
“殿下金枝玉叶,富春路险,恐有不测。”
刘理昂然道:
“大丈夫建功立业,何惧刀山火海?”
“孤既为淮南军监军,岂有临阵退缩之理!”
陈登尚在犹豫,忽见又一队人马疾驰而来,当先一人高呼:
“三弟且慢!”
原来是鲁王刘永率亲兵赶到。
刘永马鞭直指:
“擒拿吴主乃不世之功,三弟莫非欲独吞乎?”
刘理变色道:
“二兄何出此言?”
“弟身为淮南军监军,随军追击乃分内之事。”
“倒是二兄身为荆州军监军,何故越权?”
刘永闻言大笑:
“普天之下莫非汉土,何分荆州淮南?”
“三弟阻我同行,莫非欲独占擒吴之功,在父皇面前邀宠?”
刘理面红耳赤,正色说道:
“二兄休得胡言!小弟绝无此心!”
陈登见二王相争,急忙出言调解:
“……既然鲁王愿往,便请同行。”
“多一路兵马,也多一分胜算。”
刘永这才转怒为喜,率部并入军中。
刘理麾下骑都尉诸葛恪怏怏不乐,私语刘理道:
“鲁王来者不善,恐非为擒权。”
“实为监视殿下耳。”
刘理微笑低答:
“……元逊多虑矣。”
“既来之则安之,看来这一路,我们不会‘寂寞’了。”
于是,
陈登率精兵一万,带着两位王爷,望富春方向追击。
雨幕重重,道路泥泞。
军士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水中行进。
刘永果然不时找茬。
行军至第三日,雨势更猛,刘永便在军中扬言:
“陈将军择此恶劣天气追击,莫非与孙权有旧,故意纵其远遁?”
陈登闻之,只淡淡回应:
“用兵之道,贵在出奇。”
“孙权必料不到我军会冒雨急追,正可攻其不备。”
刘理则命诸葛恪细心记录行军路线与天气状况,以防刘永日后诬告。
又行两日,前锋抓获数名吴军逃兵。
审问得知,孙权携大量财宝官员而行。
行动迟缓,目前只走出百余里。
陈登大喜,即命全军加速。
刘永却又生事端:
“将军轻信降卒之言,倘中埋伏,如之奈何?”
陈登不卑不亢答道:
“……殿下勿忧。”
“已派多路斥候探查,若遇伏兵,必有预警。”
果然不久斥候回报,前方山道确有吴军埋伏。
陈登遂分兵绕道,反将伏兵围歼。
刘永无言以对。
刘理则私对诸葛恪轻声道:
“陈元龙真将才也。”
“难怪为父皇所倚重,姨父所喜爱也。”
雨持续下了七日,汉军艰苦行军,终于逼近富春江。
这日黄昏,斥候急报——
发现吴军船队正在前方渡江!
陈登立即召集众将吩咐道:
“吴军半渡,正是击之良机。”
“然敌军数倍于我,需分兵袭扰,待其后军到来再全力击之。”
刘永却道:
“何不全力进攻?”
“若待其全军渡江,据险而守,则更难图矣。”
陈登解释道:
“孙权挟持百官百姓,船队庞大,渡江非一时可毕。”
“我军可分兵绕至上流,纵火焚船,乱其军心,再击之可获全功。”
刘理支持陈登之策。
二王又起争执。
好在李翊明确规定过,监军无权干涉前线主帅的决策权。
所以最终指挥调度,任由陈登决断。
故陈登最后决断道:
“兵分三路:一路溯流而上焚船。”
“一路正面佯攻,一路埋伏待机。”
“此为万全之策也。”
刘永虽不满,也只能从命。
是夜,
汉军依计而行,果然大破吴军后队。
焚船数十艘,俘获官员财物无数。
然而清点俘虏时,却不见孙权踪影。
原来老练的孙权早已料到汉军可能追击。
自己率精兵轻装先行,大队人马只是诱饵。
刘永大怒,斥责陈登道:
“将军用兵如神,何故让孙权脱逃?”
陈登坦然应对:
“孙权经营江东数十年,自有逃生之路。”
“今其弃众先遁,已是穷途末路。”
“吾等当安抚降众,整顿兵马,再图进取。”
刘理也在旁侧劝道:
“二兄何必急躁?”
“孙权虽遁,其根基已失,擒之早晚耳。”
雨依旧下着,富春江上烟火未熄。
陈登望着滔滔江水,心知追擒孙权之事恐怕还要费些周折。
而身边两位王爷的明争暗斗,或许比追击孙权还要艰难。
汉军于是在富春江畔扎营,整顿兵马,预备下一步行动。
而孙权此时已遁入会稽群山之中,一场新的追逐即将展开。
……
孙权率残部遁入会稽群山,梅雨连绵,山路泥泞难行。
吴军士卒衣甲尽湿,粮草短缺,士气日渐低落。
是夜,吕壹心神不宁,悄悄寻至四美居处。
见四女正在帐中梳理湿发,吕壹低声道:
“……诸位娘子,今汉军已克建业、富春。”
“我军困守深山,如瓮中之鳖。”
“继续留在军中,恐性命难保啊。”
紫衣女轻摇团扇,悠悠道:
“吕君何出此言?”
“会稽群山连绵数百里,道路崎岖,汉军岂易寻得?”
“且陈将军既命我等为内应,岂可轻离?”
吕壹焦躁踱步,急道:
“……娘子有所不知。”
“今不止文武百官视我等如仇寇,便是军中士卒,亦多怀怨愤。”
“日前有军士窃语,欲取我等首级献与汉军!”
红衣女闻言冷笑道:
“吕君既已暗投汉室,当知‘忠’字怎写。”
“岂不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今稍遇艰险,便思退缩,岂大丈夫所为?”
吕壹面红耳赤,辩解道:
“某非贪生怕死,实为大局计。”
“若我等遭害,岂不断了与汉军联络之线?”
正当争论间,帐外传来内侍声音:
“大王有请四位娘子。”
四女整装欲行,紫衣女临行前对吕壹低语:
“吕君稍安勿躁,且待我等归来再议。”
至孙权帐中,见吴主独坐灯下,面色憔悴。
见四女至,孙权叹道:
“……孤累卿等受苦了。”
“想昔日建业宫中,锦衣玉食,何曾想今日困守荒山?”
绿衣女盈盈拜道:
“大王何出此言?”
“能侍奉大王,纵刀山火海,妾等亦甘之如饴。”
孙权感动执其手:
“满朝文武,不及卿等女流忠义。”
“若他日重振江东,必不负卿等。”
在四女温言软语中,孙权暂忘困境,命取酒来:
“今夕与卿等共醉,暂忘忧愁。”
于是连日饮宴,孙权沉醉温柔乡中。
帐中笙歌不绝,酒肉香气飘出帐外。
与普通士卒的窘困形成鲜明对比。
帐外,
军士们冒雨巡逻,衣衫尽湿。
一老军对同伴怨道:
“吾等在雨中挨饿受冻,彼等却在帐中作乐。”
“江东基业,竟败于妇人之手!”
年轻军士低声问:
“听闻汉军待遇优厚,降者不杀,可是真的?”
老军急忙掩其口:
“慎言!此话若被听见,性命不保!”
而此时吕壹在自己的营帐中坐立不安。
听着远处传来的丝竹之声,他喃喃自语:
“孙权已失斗志,困守此地,终有一日会被吴军所害。”
“我等若不及早脱身,必受牵连……”
忽然帐帘掀动,
吕壹惊起,却是紫衣女悄然而至。
“吕君还在忧虑?”
紫衣女低声道,“方才侍宴时,听闻大王欲移营往更深处躲避。”
“此正是良机。”
吕壹急问,“娘子何意?”
紫衣女微笑:
“山中有一秘径,可通山外。”
“待移营时,我可借故引领吕君走那条路。”
“届时吕君可先行,去见陈征南。”
话未说完,忽闻帐外脚步声近。
紫衣女急忙隐身暗处。
进来的是孙权亲卫:
“吕中书,大王召见。”
吕壹心惊胆战地来到孙权帐中,见吴主醉眼朦胧,四女环绕在侧。
孙权举杯道:
“吕卿,满朝文武,唯卿不离不弃。”
“来,与孤满饮此杯!”
吕壹勉强饮下,心中七上八下。
孙权又道:
“孤欲深入山林,避齐军锋芒。”
“吕卿可先率一部探查路径。”
吕壹暗喜,这正是脱身良机。
正要领命,忽见紫衣女微微摇头,心中顿时明了:
这是孙权试探之计!
于是正色道:
“臣愿守护大王左右,探查之事,可遣他人前往。”
孙权注视吕壹片刻,忽然大笑:
“好!吕卿果然忠心!”
遂改命他人前往。
事后吕壹暗问紫衣女:
“方才娘子为何阻我?”
紫衣女低声道:
“孙权多疑,方才实是试探。”
“若吕君欣然前往,恐此刻已身首异处矣。”
吕壹骇然,冷汗涔涔而下。
如此又过两日,孙权依旧沉湎酒色。
军中怨声日盛,甚至有人暗中串联,欲擒孙权降汉。
第三日深夜,吕壹忽被唤醒。
睁眼看见四女皆在帐中,神色紧张。
紫衣女急道:
“吕君快起!有军士欲今夜兵变,事急矣!”
“我等已知会心腹卫士,护吕君从秘道出走。”
吕壹惊喜交加:
“诸位娘子不与某同往?”
红衣女叹道:
“我辈若同往,必引起怀疑。”
“吕君速去,见到陈将军,就说……就说孙权的首级,不日将奉上。”
吕壹愕然:
“诸位娘子将欲何为?”
紫衣女截口道:
“勿多问!快走!”
遂推吕壹出帐,早有数名心腹卫士等候在外。
雨中,吕壹回首望见孙权大帐灯火依旧。
丝竹声隐隐可闻,不禁暗叹:
“英雄末路,竟至于此。”
在卫士护送下,吕壹悄然没入深山雨幕之中。
而此刻的孙权,尚在醉梦中,不知危机已迫在眉睫。
山中雾气愈浓,梅雨淅沥不止,掩盖了多少暗中的谋划与杀机。
时值梅雨连绵第七日,吴军残部困守会稽深山。
粮草将尽,士气低迷至极。
是夜,数十将领密会于吴国太帐中。
老将吕范愤然道:
“国太!”
“今我军困守荒山,粮秣殆尽,士卒饥寒交迫。”
“而大王仍与四美饮宴作乐,忠言逆耳,奸佞当道。”
“长此以往,三军尽毙于此深山矣!”
吴国太默然垂泪:
“老身亦屡谏仲谋,然其被妖姬所惑,忠言不入。”
“诸将之意若何?”
周胤厉声道:
“将士们欲清君侧,诛吕壹、除四美!”
“乞太后主持大局!”
帐中众将齐齐跪拜,高呼:
“乞太后主持大局!!”
吴国太长叹一声:
“仲谋虽昏,终是老身之子。”
“然为江东社稷计,不得不行非常之事。”
“诸将可便宜行事,老身……准了。”
众将得太后默许,当即召集士卒。
顿时营中火光四起,数百将士围住孙权大帐。
孙权正与四美饮宴,闻帐外喧哗,怒道:
“何人在外喧哗?”
吕范掀帐而入,朗声道:
“大王!三军将士请诛吕壹、四美,以振军心!”
孙权大惊失色:
“吕范!尔欲反耶?”
周胤目眦欲裂,进言道:
“非臣等反叛,实乃大王被奸佞所惑。”
“今军中断粮三日,士卒煮皮革充饥。”
“而大王仍与美人饮宴。”
“若不诛奸佞,军心尽失矣!”
此时帐外呼声震天:
“诛吕壹!除妖姬!”
孙权面色惨白,强自镇定:
“吕壹……吕壹何在?”
众将搜寻营帐,却不见吕壹踪影。
正当此时,忽闻营外一阵嘈杂。
一队士卒押着个蓬头垢面之人而来,正是企图逃亡的吕壹。
押解士卒禀报说道:
“此人鬼鬼祟祟欲潜出营地,被巡逻弟兄擒获!”
吕壹见场面,扑跪于地,叩头如捣蒜:
“大王救命!臣……臣只是出营巡查……”
吕范冷声笑道:
“巡查何须携带细软金银?”
遂将吕壹怀中包袱掷地,果然金银珠宝散落一地。
将士们见状愈怒:
“奸贼!汝欲独逃耶?”
“陷害陆逊、逼走顾雍之时,可曾想到会有今日!”
“烹此獠以飨三军!”
“对,烹此獠以飨三军!”
吕壹面色惨白,惶急抱孙权腿,乞饶道:
“大王!臣侍奉您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
“万乞您看在奴侍奉您多年的份儿上,救我一救啊!!”
孙权本欲相护,然见群情激愤,又恨吕壹背主潜逃,终拂袖道:
“卿自作孽,不可活也。”
众将士得此一言,当即架起油锅。
吕壹哀嚎求饶,声凄山林。
周胤厉声喝斥道:
“尔谗害忠良时,可曾心软?”
“今日油锅,乃江东冤魂索命耳!”
片刻后.
孙权面如死灰,喃喃道:
“孤……孤竟至于此……”
吴国太闻讯赶来,见此惨状,也不禁黯然泪下:
“将士们怒气稍解否?”
吕范痛哭,跪禀道:
“……国太明鉴。”
“今诛一奸佞,稍安军心。”
“然粮草之事……”
正说间,忽有哨兵急报:
汉军已发现行踪,正朝深山追来!
孙权如梦初醒,急问:
“如之奈何?”
吴国太肃然道:
“仲谋尚欲保全四美耶?”
孙权默然良久,终长叹一声:
“但凭母后处置便是。”
说完,孙权颓然地回到帐中,面色如灰。
四女见他归来,依旧笑靥相迎,却见孙权泪流满面。
“将士们……要孤处死卿等。”
孙权哽咽道,“孤……孤无能,竟不能保全卿等性命。”
出乎意料,四女相视而笑,神色平静如常。
紫衣女轻声道:
“妾等能得大王垂怜,此生已足。”
“今情愿为大王赴死。”
孙权大为感动,将四女拥入怀中痛哭:
“得卿如此,孤复何求!”
就在孙权心神激荡之际,四女眼神骤变。
同时拔出头上金簪,向着孙权心口、咽喉猛刺!
“啊!”
孙权惨叫一声,奋力推开四女。
但四女如疯似狂,再次扑上,金簪如雨点般落下。
孙权浑身是血,挣扎呼救。
帐外将士闻声闯入,见状大惊,急忙将四女制住。
吴国太闻讯赶来,见爱子浑身是血,大哭道:
“快传军医!将这四妖女立即处死!”
孙权挣扎抬手:
“且……且慢!”
他强忍剧痛,撑起身子,目光灼灼地盯着四女:
“孤待卿等不薄,为何……如此相待?”
紫衣女冷笑道:
“碧眼小儿,江东鼠辈!”
“这些时日侍奉于你,不过逢场作戏耳。”
“只恨我等力弱,未能取你性命!”
孙权愕然道:
“莫非……尔等是陈登之人?”
“不错!”
红衣女昂首道:
“我等自幼蒙征南将军收养,教习歌舞,恩重如山。”
“无名无姓,唯以衣色相称。”
孙权睁大双眼,难以置信地问道:
“既知必死,何苦如此?”
“陈登于尔等,有何恩义可言?”
“能让你们几个女流,竟心甘情愿为他赴死?”
绿衣女厉声叱道:
“养育之恩,重如泰山!”
“岂似你孙氏,世受汉恩,却北面称尊。”
“不忠不孝之徒,安配与我等言语!”
孙权羞恼交加,怒喝:
“拖出去……立即处死!”
紫衣女奋力挣脱,昂首高呼:
“不必劳烦!我等虽为女子,亦知忠义二字!”
“今为国捐躯,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
言毕,
猛然撞向帐柱,顿时香消玉殒。
其余三女相视而笑,黄衣女道:
“姐姐慢行,妹等来也!”
话落,亦相继触柱而亡。
帐中一时寂然。
众将士见四女慷慨赴死,皆露惭色。
一老卒忍不住叹道:
“江东男儿千万,竟不及四女子有骨气!”
孙权默然良久,忽道:
“……厚葬之。”
“以……忠烈之礼。”
随后,军医入帐。
军医为孙权诊治后,面色凝重:
“大王性命暂且无忧,然心肺俱损,恐……折损寿数。”
“将来只怕……只怕难以长命。”
孙权苦笑道:
“今狼狈至此,明日生死未卜。”
“又何暇计寿数长短?”
吴国太在一旁泣不成声:
“吾儿何至如此啊!”
孙权乜呆呆地出身,忽然问道:
“母后,儿臣……果真是不忠不孝之人否?”
吴国太抚其额,泪如雨下:
“痴儿……痴儿……”
随即仰天哀叹,“苍天呐!”
“我孙家是造了什么孽,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啊!”
是夜,孙权高烧不止。
恍惚间似见四女身影翩跹,又见父兄持戟而来。
梦中呓语不断,时哭时笑。
翌日,
孙权强撑病体,命人立碑于四女墓前,上书“忠烈四女之墓”。
众将闻之,多有非议。
孙权叹道:
“其行虽逆,其志可嘉。”
“我江东若多几个这般忠烈之士,何至于此?”
言毕咳血不止,面如金纸。
此时探马来报——
汉军已至山下,不日即会搜山!
残阳如血,映照着江东最后的残局。
孙权望着四女坟墓,喃喃自语:
“卿等黄泉慢行,孤……不久便来。”
山中雾气氤氲,仿佛又见四女身影翩然起舞。
金簪闪烁间,尽是江东最后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