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九年春,汉中军营中旌旗猎猎。
司马懿正与诸将商议军务,忽闻帐外马蹄声急。
一骑绝尘而来,
马上使者翻身下鞍,面色惨白,直入中军大帐。
“丞相,魏王……魏王危矣!”
使者跪呈密信,声音颤抖。
司马懿拆信观之,面色骤变。
那信上只有寥寥数字:
“王病笃,速归。”
“即刻备马!”
司马懿掷信于案,声音沉郁。
“留司马孚都督诸军事,邓艾副之。”
“余众随我星夜返成都!”
时值开春,乍暖还寒。
司马懿只带数名亲随,策马奔出军营,向南疾驰。
马蹄踏过初融的冰雪,溅起泥泞春水。
一路上,
司马懿缄默不语,眉间深锁如壑。
两日后,风尘仆仆的司马懿终于抵达成都。
宫门前,
侍卫见是丞相,不敢阻拦,径直引他入内室。
室内烛光昏暗,药气弥漫。
魏王曹丕卧于榻上,面如金纸,气若游丝。
榻前已立三人,他们分别是:
镇军大将军赵俨、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
见司马懿姗姗来迟,众人皆侧目而视,不发一言。
司马懿也不及多想,扑通跪地,泣不成声:
“臣来迟矣!大王何至于此……”
曹丕闻声,艰难睁眼,嘴角微扬:
“仲达……终是来了……”
他示意近前,声音细若游丝。
“孤等汝久矣。”
司马懿跪行至榻前,握住曹丕枯瘦的手,泪落如雨。
曹丕喘息片刻,缓缓说道:
“今召诸卿,乃因大限将至。”
“吾魏偏安一隅,强敌环伺。”
“卿等或有龃龉,然外患当前,当同心协力,共御外侮。”
他目光扫过四人,意味深长地说道:
“孤之麾下,有宗室亲贵,有父王旧臣。”
“唯独不召蜀地之臣,非为歧视,实因蜀人从未真心归附。”
“卿等须明辨敌我,勿要授人以柄。”
蜀人从始至终未曾真正接纳曹氏,自曹操一代开始便一直防范着蜀人。
但曹操至少还愿意分享一些利益给蜀人。
等曹丕上位时,他则是完全防着蜀人,生怕他们将曹氏给出卖了。
因为在曹丕看来,蜀人既然能够出卖刘璋,又为何不能出卖曹氏呢?
所以四名托孤重臣里面,
曹丕拣选了两名中生代的宗室,一名先王老臣,一名自己提拔的心腹大臣。
这个安排,可以说是曹丕已经费尽心思了。
如果不是时间太短,自己的身体实在熬不住了,曹丕应该还能继续精炼这个名单。
但眼下,也来不及改变,也无法改变了。
时也命也,只能是如此了。
四人俯首听命,室内只闻啜泣之声。
曹丕续道:
“孤观诸子,唯武德公曹叡有雄才,可继魏业。”
“然其年岁尚幼,孤只能托付于四位大臣……”
言未毕,已咳喘不止。
四人齐齐叩首:
“臣等必竭股肱之力,辅佐少主!”
曹丕遂一一嘱咐:
命赵俨掌典章制度,曹休督东南军事,曹真统中央禁军。
分付毕,传旨召诸臣入殿,取纸笔写了遗诏,递与司马懿。
“孤读书少,粗知大略。”
曹丕唉叹道:
“圣人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孤本欲与卿等同灭国贼,还定九州,不幸中道而别。”
“烦丞相将诏付与世子曹叡,令勿以为常言。”
“凡事更望丞相教之!”
司马懿泣拜于地:
“愿大王善保身体!臣等必尽犬马之劳,以报大王知遇之恩!”
嘱咐既毕,
曹丕令赵俨、曹休、曹真三人暂退,独留司马懿一人在室。
内室烛火摇曳,映得曹丕面色忽明忽暗。
“仲达可知孤为何独留汝一人?”曹丕问。
司马懿垂首答,“臣不知。”
曹命内侍扶起司马懿,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
“孤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
司马懿屏息凝神:
“臣谨听。”
曹丕垂泪泣道:
“刘备将死,李翊已老,吾父辈终其一生未是此二人敌手。”
“吾本欲趁此二贼病老之后,再行北伐大业,奈何将要中道而亡。”
“无法竟先人之功业也。”
“而君尚年轻力壮,有无限可能。”
“吾观刘禅才不及卿十一,卿才十倍于彼。”
“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
“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司马懿听毕,汗流浃背,手足无措,泣拜于地:
“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言讫,叩头流血,额上已现青紫。
曹丕凝视司马懿良久,见他情真意切,方才示意他起身。
随后,命内侍唤世子曹叡近前嘱托。
“汝须记住孤言:”
“孤亡之后,汝当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
曹丕声音渐弱,命曹叡拜司马懿。
曹叡依言下拜,司马懿急忙还礼:
“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
曹丕颔首,令司马懿退下。
待司马懿身影消失在门外,
内室屏风后忽转出五十名刀斧手,甲胄铿锵,刀光凛冽。
曹叡大惊失色,问道:
“父王!此为何意?”
曹丕勉力抬手,安抚道:
“吾儿勿惊,此非为杀汝。”
他喘息片刻,解释道:
“……方才孤试司马懿耳。”
“若其有异心,允自取成都,则刀斧手出,立毙之。”
“今观其诚,可托付也。”
“然汝须谨记,大权不可旁落,尤不可信蜀人。”
“彼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偶有机会,必卖曹氏。”
“汝当时时鞭策,善加利用,方可保江山无虞。”
曹叡泣拜:
“儿臣谨记。”
曹丕颔首,目光渐散。
忽然,
他挣扎起身,望向北方,大叫一声:
“大业未成,奈何死也!”
声未绝而气已断,手臂颓然落下,双目仍睁而不视。
内室外,司马懿立于廊下。
闻室内哭声骤起,知曹丕已逝。
他仰首望天,见一孤雁南飞,哀鸣不绝于耳。
春寒料峭,风中已带雨意。
宫钟长鸣,声声震彻成都。
司马懿整衣敛容,向着内室方向,深深一揖。
“……臣,领旨。”
他轻声道,目光投向远方烽火未熄的河山。
……
洛阳城,柳絮纷飞。
却传来一则震动天下的消息——魏王曹丕病逝。
刘备闻报,从皇位上霍然起身,仰天大笑:
“苍天有眼!!”
“曹丕既死,继位者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孺子曹叡。”
“看来平定西川只是时间问题,朕无忧矣!”
满朝文武纷纷贺喜,唯有李翊眉头微蹙。
这位开国老臣执笏出列,声音沉稳如钟:
“陛下,曹丕虽死,然魏贼仍割据益州。”
“兵多将广,我等不可大意啊。”
刘备拂袖冷笑,眼中闪过一丝睥睨天下的豪气:
“朕纵横天下三十余载。”
“败袁术、抗袁绍、灭公孙度,什么风浪不曾见过?”
“岂会收拾不了一个黄口小儿?”
话锋一转,刘备目光又扫向兵部众官员:
“江南战事进行的如何了?”
兵部太史慈应声出班,声如洪钟,回复道:
“启禀陛下,征南将军陈登已率我军全线渡过长江,吴人天险已失。”
“如今我军连战连捷,灭吴指日可待!”
“好!好!好!”
刘备连赞三声,红光满面,仿佛已见四海一统之日。
然而这时,位列九卿的刘琰却忽然开口:
“……陛下,臣有一言,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他稍顿片刻,见刘备眉头拧起,但仍颔首示意,方才继续说道:
“陈元龙虎步江南二十余载,陈氏乃江南第一大族,门生故吏遍布江淮。”
“如今他手握二十万精兵,若灭吴功成,其威望势必将达到顶峰。”
“届时万一有变,只怕比东吴更加可怕啊!”
此言一出,满朝寂然。
文武百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面面相觑。
就连刘备脸上的喜色也瞬间凝固。
但他强压怒气,只因不愿落得个猜忌功臣的名声。
李翊见此,当即厉声斥责:
“琰公此言差矣!”
“吴国未灭,就先疑心自家人,这岂是为臣之道耶?”
他转向一众害怕生事的文武百官,声震殿宇,大声喝斥:
“时逢多事之秋,尔等只需恪守本分即可。”
“灭吴乃当前头等大事,何故妄生事端?”
“其余之事,老夫自会与陛下妥善处置!”
言外之意,
只要他李翊还有一口气在,就轮不到你们来说三道四。
有什么意外,他自会和刘备一起顶着。
刘备见此,顺势附和说道:
“……李相所言极是。”
“朕常言,以诚心待人,人必不负我。”
“陈元龙与朕相交二十余载,朕岂不知其为人?”
“行了,今日之事,权且议到这里吧。”
“众卿家,退朝吧。”
退朝后,刘备单独召李翊至偏殿。
方才的从容已然不见,天子眉宇间笼罩着浓重忧色。
“子玉啊,”刘备叹道。
“方才朕虽怒刘琰扰乱军心之言,然细思之,其所言并非全无道理。”
“元龙为人,朕自然是信得过的。”
“只是这数十年来,朕经历太多,深知世事难料。”
“元龙身为江南世家之首,麾下投机附势之辈甚多。”
“他在前线手握二十万大军,又将立下不世之功。”
“万一被手下人裹挟,那后果不堪设想啊……”
正说间,侍从来报:
“左相、太傅鲁肃求见。”
刘备与李翊对视一眼,即宣鲁肃进殿。
鲁肃见李翊已在,行礼后道:
“方才朝堂之上,有些话臣不便明言,故特来面圣。”
刘备示意他说下去。
鲁肃神色凝重,沉声说道:
“刘威硕之言,虽或有中伤之嫌,然其所言不无道理。”
“陈元龙经营淮南二十余年,根深蒂固,江南望族无不敬服。”
“如今他手握重兵,又建灭吴之功,威望已达顶峰。”
“若生异心,实为大患,陛下不可不防。”
刘备眉宇间一川不平,在殿内来回踱了两步。
良久,方才长叹一声:
“朕适才正与李相商议此事。”
鲁肃转向李翊,便问道:
“既如此,不知相爷有何高见?”
李翊摇了摇头,沉声说道:
“眼下当以灭吴为重,余事皆可暂放。”
“相爷高略,某一向敬服。”
“然唯独此事,肃不敢苟同。”
鲁肃正色说道:
“我以为灭吴事小,安抚灭吴后的淮南军才是重中之重。”
刘备沉吟片刻,便问道:
“大军既已渡江,胜局已定。”
“若将元龙换下如何,另择新贵如何?”
“不可!!”
李翊与鲁肃异口同声反对。
鲁肃急忙解释道:
“临阵换帅乃是兵家大忌。”
“况且胜局在望时换帅,必寒将士之心。”
“本无反意者,或也会因此生变。”
刘备蹙眉问:
“那子敬有何良策?”
鲁肃深吸一口气,缓缓道:
“陛下何不效仿高祖伪游云梦,诈捕韩信之计?”
“待灭吴后,陛下亲巡江南。”
“若陈元龙果无反心,必来迎驾。”
“若有反意,正好号召众将共擒之。”
“以陛下之威望,亲临江南,定能压服诸将。”
李翊顿时色变,立马出声反对道:
“万万不可!!”
“陈元龙为国戍边二十余载,今又立下灭吴之功,怎能如此对待功勋老臣?”
鲁肃叹息说道:
“非到万不得已,臣亦不愿出此下策。”
“然为国家计,不可不防耳。”
“一旦战事又起,生灵必再遭涂炭。”
“故为大局计,此能行此策。”
“江南数十万百姓安危皆系于此举。”
“我等并非真要杀害功臣,若陈元龙无异心,正可借此犒赏三军。”
“顺势还能收回江南的兵权,可谓一举两得。”
李翊闻言,向刘备躬身谏言道:
“陛下,此举必寒将士之心啊!”
“还望三思!”
鲁肃却坚持道:
“望陛下为江南数十万百姓着想!”
刘备默然良久,殿内只闻烛火噼啪之声。
他在殿内来回踱步着,不发一言。
殿内异常的安静,安静的可怕。
最终,
他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几丝难以掩饰的痛苦。
“朕常言,不愿效高祖对待淮阴侯之法对待手下功臣。“”
“今子敬却要朕伪游云梦,行诈捕韩信之事。”
“……此事,朕实在是做不到。”
刘备挥手示意二人退下,独自望着殿外纷飞的柳絮。
殿门在李翊与鲁肃身后缓缓闭合,将天子忧虑的目光隔绝在内。
二人沿着朱红宫墙默行数步。
鲁肃忽止步,望向李翊的目光深沉如夜。
“相爷。”
鲁肃长叹一声,“吾知尔与元龙情同手足,相交多年。”
“然以相爷之睿智绝伦,岂真不识江南之危?”
“以某观之,今日淮南军之患,尤甚东吴。”
“若果真为元龙计,当助其谋求退路,而非推其愈行愈远。”
李翊驻足凝望远处柳絮纷飞,声音低沉:
“……某非不知。”
“然吴国未灭,此刻确非议此之时。”
“待吴灭之后呢?”
鲁肃追问道,“相爷欲何以处之?”
李翊转身正视鲁肃,目光如炬:
“待功成之日,某必为元龙与淮南将士谋一万全之策。”
“既要使其平稳落地,亦要助朝廷收回江南兵权。”
“如此,方上不负天子厚恩,下不违兄弟情义。”
鲁肃闻言色变,沉声问:
“子玉有几成把握,可同时安抚两方?”
李翊默然片刻,缓缓摇头:
“某亦不知。”
“什么?”
鲁肃大惊失色,“相爷既无把握,安敢应此重任?”
“此非以天下苍生为戏耶!”
李翊目光深远,幽幽道:
“正因其难,方需为之。”
“……子敬且宽心。”
鲁肃长袖微颤,长叹道:
“果真需行至此境吗?”
“相爷明鉴,若朝廷欲收兵权,此刻仍有兵不血刃之机,非是么?”
李翊凝视鲁肃良久,终轻声道:
“……然如此必见血光。”
“某不愿见任何人死,陛下亦不愿亏待任一功臣。”
“某既为相,自当助陛下成全此念。”
鲁肃默立良久,宫墙影斜,将二人身影拉得修长。
终于,他喟然长叹:
“李子玉啊李子玉,真乃千古难遇之奇士啊!”
“既如此,肃亦不再多言。”
“唯信相爷,与公同行此道。”
李翊唇角微扬,拱手一礼:
“多谢子敬。”
二人相视片刻,忽闻宫钟鸣响,惊起檐上栖鸟。
鲁肃忽然压低声音,“然若事有变……”
“若事有变,”
李翊接口道,目光如寒星。
“某自当一力承担。”
言毕,二人并肩而行,身影渐没于深宫长廊。
远处战报频传,江南烽火正炽。
而在这洛阳深宫之中,另一场无声的博弈方才开始。
……
江南,
宣城以北七十里,泾野。
孙韶望着身后逶迤行军的队伍,眉头深锁。
十余万吴军步履蹒跚,旌旗歪斜。
不时有士卒偷偷遁入道旁竹林。
“将军!”
副将疾驰而来,“齐军先锋已过白芒坡,距我军不足三十里了!”
孙韶攥紧缰绳,指节发白:
“宣城尚在未至,齐军却已迫近,如之奈何?”
身旁老将朱桓叹道:
“士气溃散,若强行军至宣城,恐十不存一。”
“不如借泾野地势列阵,尚可抵御一阵。”
“报——!”
又一阵急蹄踏破雨幕,“齐军两路精骑已包抄两翼!”
孙韶猛勒战马,望着身后面色惶惶的士卒,终是拔出佩,大吼:
“传令!前军变后军,依泾水列阵!”
战鼓震天响起时,汉军黑压压的阵线已如巨闸般推来。
徐盛银甲耀目,长枪所指处皆溅血雨。
甘宁率八百锐卒直突吴阵,双戟翻飞处竟无人能挡其三合。
忽见东西两侧烟尘大作,
黄忠白须飞扬,弓弦响处必落将旗。
臧霸率铁骑卷地而来,吴军两翼霎时如沸汤泼雪。
有吴卒发一声喊,抛下戈矛往南奔逃,顷刻间溃势已成。
陈登登高观战,见吴阵已乱,令旗骤挥:
“全军压上!不得放走孙韶!”
血色浸透泾野,浮尸塞流。
朱桓力战被围,犹自大喝:
“吴地男儿,宁死……”
话音未落,已被绊马索掀翻在地。
汉军如潮水般漫过战场,吴卒或降或逃。
唯孙韶得亲军死战得脱,护着主将退入宣城。
残阳如血时,陈登策马巡视野战场。
见高顺正清点俘虏,便唤至近前:
“汝可率两万人围城,掘壕立寨,绝其水道。”
又谓左右:“孙韶若困兽,必作垂死之斗。”
“传令三军,轮番佯攻疲其心智。”
宣城箭楼内,孙韶甲胄尽赤,清点残部仅得七万余人。
且其中大多是强征而来的新募之军,士气相当低落。
或有部将急切劝道:
“将军速走!齐军围城未合,此时突围犹可至建业!”
孙韶倚垛长叹道:
“今若弃城,士卒立散。”
“齐军铁骑追蹑,我等皆成阶下囚耳。”
遥见城外汉军开始挖掘壕沟,又捶墙痛呼道:
“陈登老贼,竟不给半分生机!”
三日后,
宣城已如铁桶般被围得水泄不通。
陈登自将中军屯于北门,见城头吴旗萎靡,乃笑谓诸将:
“昔年项羽巨鹿破釜,今者孙韶宣城坐困。”
“且看江东子弟,可还有楚霸王之气概?”
春雨又至,冲刷着城下尚未干涸的血迹。
汉军连营灯火如星海,映得宣城宛若怒涛中孤岛。
孙韶夜巡城防,听士卒暗泣声随风传来,不由望北长叹:
“江东六郡八十一县,竟要断送于我手乎?”
城下汉营忽起箫声,幽咽曲调穿雨入云,正是楚歌《云汉》之章。
吴卒闻声皆掩面,戈矛坠地之声不绝于耳。
陈登在中军帐内擦拭剑锋,帐外忽报:
“俘将朱桓愿降,乞请说降孙韶。”
陈登大喜,剑身映出他唇角冷峻的弧度。
“速请朱将军来见!。”
寒刃归鞘之声铮然,盖过了江南淅沥的春雨。
是夜,
汉军大营灯火通明,陈登特意命人设下酒宴。
当朱桓被押解入帐时,但见案上竟摆着江东特色的莼羹鲈脍,不觉怔在当场。
“休穆将军请坐。”
陈登亲自解开其缚,“两军交战,各为其主。”
“今日既分胜负,何必再辱败将?”
朱桓傲然立而不坐。
陈登不以为忤,反执壶斟酒:
“将军可知此酒来历?”
“乃去岁吴使所赠宛陵黄醅,本帅一直舍不得饮。”
酒液倾注时泛起琥珀光晕,“沙场相逢即是有缘,何不共谋一醉?”
酒过三巡,朱桓紧绷的面色稍霁。
陈登夹起一箸鲈鱼脍放入其碗中。
“本帅此前在徐州时,初至江南竟不知鲈鱼需佐梅子酱。”
说着,叹道:
“用兵亦如是——”
“数万大军困于宣城,竟如盲人抚象。”
朱桓筷箸微顿,问:
“征南将军欲闻江东地理乎?”
“愿闻将军肺腑之言。”
陈登目光如炬,“既弃暗投明,必有以教我。”
帐外更漏声声,朱桓终是开口。
“孙韶虽然兵败,可残部有七万有余,粮秣足支三月。”
“大将军面前有两条路:要么围死宣城,要么分兵取建业。”
陈登忽然大笑,酒盏震得案上烛火摇曳。
“本帅既要宣城,也要建业,更要江东千里山河!”
朱桓凝视跳动的烛芯,良久方道:
“那就只剩劝降一途。”
“只是……”
他迟疑道,“孙韶性情刚烈,此事恐不易成。”
“听说他本姓俞?”
陈登忽问。
朱桓愕然问:
“大将军如何得知?”
陈登执笔蘸墨,笑意深沉:
“既非孙氏骨血,何苦为之殉葬?且看本帅为他剖明利害。”
话落,令人取来纸笔。
宣城夜雾弥漫,孙韶正在巡城,忽见亲兵捧箭书来报——
“汉军射入城中的书信,系着……系着朱将军的玉带钩!”
孙韶疾步下城展读。
信中字迹苍劲如龙蛇竞走,其书略曰:
“征南将军登,致书于孙韶都督足下:”
“尝闻古语有云:‘疏不间亲,新不逾旧。’
“此言明君在上,忠臣在下,则谗慝无由而生也。”
“若夫权变之主,虽贤父慈亲,犹有忠臣立绩而蒙祸,孝子履仁而蹈危。”
“若文种、商君、白起、孝己、伯奇之俦,皆此之类也。”
“其所以然者,非骨肉好离,亲人乐患。”
“盖恩移爱夺,谗间构其间耳。”
“纵忠臣不能回主之心,孝子不能易父之志。”
“权利所在,至亲可为仇雠,况非血胤者乎?”
“故申生、卫伋、御寇、楚建之徒,虽禀乾坤之精气,负荷嗣之重命,犹罹倾覆之殃。”
“今足下与吴王,道路之人耳。”
“非有血亲而挟重权,名非君臣而处显位。”
“出专阃外之威,居负副军之号,此事遐迩所共闻。”
“自佞臣吕壹用事以来,有识之士莫不寒心。”
“向使申生从子舆之言,必能太伯让国之节。”
“卫伋纳弟之谋,岂遭宣公之讥乎?”
“且齐桓出奔,终成霸业。”
“晋文逾垣,克复社稷。”
“此类自古有之,非独见于今日。”
“智贵免祸,明尚先机。”
“窃度吴王内断于心,外生疑虑。”
“断则意固,疑则心怖。”
“祸乱之兴,莫不由废立之间。”
“私怨人情未免形迹,恐左右必有谗构于王者。”
“一旦疑成怨结,发机如蹑铉。”
“今足下远托异域,尚可支吾。”
“若大军长驱,失据北归,私为足下危之。”
“昔微子去殷,智果别族,避祸免难,犹且为之。”
“今足下舍亲生而为人后,非礼也。”
“见灾不止,非智也。”
“见正不从,非义也。”
“自谓丈夫,而违此三者,何足贵乎?”
“以足下才略,转策中国,承俞氏之祀,非背亲也。”
“北面事君以正纲纪,非弃旧也。”
“审时避难以全宗庙,非徒劳也。”
“加之陛下新承大统,虚席纳贤,德怀远迩。”
“若能翻然来归,非唯与登同列,受三百之封,承俞氏之祀。”
“陛下大军震鼓霆击,二敌未平,戎车无归期。”
“宜因此时早定良策。”
“《易》称‘利见大人’,《诗》云‘自求多福’,惟速行之!”
“善自图之,无使狐突闭门不出之事复见于今。”
……
陈登这封信写得相当具有煽动性。
上来就先用典故,古人云:“疏不间亲,新不逾旧。”
主上英明,臣下正直确实有这种情况。
但有权谋的君主,和慈爱的父母也有杀忠臣孝子的啊。
然后便举了文种、商鞅、白起等人的例子。
从前的申生、御寇、楚建等人都是正式的继承人,但照样被亲生父亲加害。
这并不是说骨肉关系反而喜欢分离,也不是亲戚间互相盼着对方倒霉。
而是爱真的会消失啊。
亲生父子尚且这样,那您跟孙权这种没血缘关系的就更是路人了啊!
说完这些,陈登还补了一句大刀:
阁下您抛弃自己的生身父母去当别人的后代,这算不上讲礼吧?
知道祸事来临却硬要留下来,这算不上智慧吧?
看到正统的皇朝不跟从反而产生怀疑,这算不上大义吧?
您自称是堂堂大丈夫,却做出违背礼、智、义三者的事情。
还有什么值得尊重的呢?
孙韶独坐军府,案前帛书墨迹未干,烛火在穿堂风中摇曳不定。
他指尖抚过陈登劝降信中“天命在汉,吴舟难载覆巢之卵”的字句。
忽然有滴水渍在“卵”字上晕开,方才惊觉自己早已泪流满面。
“擂鼓聚将。”
他声音嘶哑得不像自己。
当麾下偏将们甲胄铿锵地聚于堂前,孙韶举起帛书苦笑道:
“陈元龙来信,诸君可愿一闻?”
不待回应却又自问自答:
“他说建业水师尽丧,吴主已是瓮中捉鳖……”
“说我们七万儿郎困守孤城,不过是替将倾大厦多添几根残柱罢了。”
有一些仍然忠心于吴王的校尉请缨道:
“都督!末将愿带死士夜袭敌营!”
“然后呢?”
孙韶望着堂下这些最年长不过三十的将领。
只因老将大多死光了,不得不然年轻人顶上来。
“让城外二十万汉军告诉你们的妻小,诸位是如何被射成刺猬的?”
话落,他忽然起身长揖到底。
“诸君随我时日虽短,然韶实不忍见尔等随我共赴黄泉。”
满堂铁甲相撞之声渐息,最终化作死寂。
老将韩当捶柱泣血:
“当年随孙讨逆将军创业之时,何曾想过会有今日!”
“因为记得伯符将军,才更不能让他苦心经营的江东儿郎枉死。”
孙韶解下都督印绶轻放案上。
“我欲开城,诸君若不愿降,可斩我首级以明志。”
烛芯爆出火星,映得众人脸上泪痕闪烁。
最终有一名将校,率先掷剑于地:
“末将……愿从都督。”
一石激起千层浪,
很快,其他将领们也纷纷跪地表示愿从。
仗打到这个份儿上,其实吴人早就打不下去了。
别说百姓了,即便是吴军高层将领都不知死了多少。
孙韶所部,已经看不到几员老将了,全都战死了。
如韩当等命大的老将虽然还活着,但看着大势所趋,自己却也是无能为力。
翌日黎明,
宣城门枢转动声惊起群鸦。
孙韶白衣负荆,悬印于颈,率七万吴军列队出城。
细雨中的汉军阵列如黑云压境,忽然阵前分开一骑。
青袍文士策马而来,腰间玉珏叮当相鸣。
“孙都督何至于此耶!”
陈登校舍滚鞍下马,亲手解其缚。
瞥见吴军士卒苍白面色,叹道:
“江东子弟竟憔悴若此?”
孙韶面颊抽搐:
“败军之将,惭愧无地。”
陈登却大笑挽其臂:
“将军来投,真可谓微子去殷,韩信归汉!”
压低声音:
“只是不知城中存粮尚余几何?”
“仅够三日。”
“哦?”
陈登眉梢一扬,“可朱将军明明跟我说的是,可支三月。”
孙韶耳根通红,叹道:
“我们得到的情报,确实应该有三月。”
“但不知为何到了宣城之后才发现,城中粮秣确实仅可支度三日。”
“将军若是不信……”
“非也非也。”
陈登解披风覆其肩,“登在想,若让七万健儿饱餐三日,可能拿下芜湖关?”
吴军阵中霎时骚动。
孙韶猛然抬头,问:
“将军欲令我部为前驱乎?”
“非是疑将军。”
陈登指尖划过雨中旌旗,“只是我军连日征战,已经相当疲敝,还需赖将军虎威。”
孙韶暗想,汉军与吴军连日作战。
汉军疲惫,吴军又岂会不疲惫?
更别说吴军一直在饿着肚子打仗了,条件比汉军艰难的多。
陈登显然就是单纯想流吴人的血,且觉得自己初降不可信。
想让自己递上一份投名状罢了。
孙韶瞳孔骤缩。
良久,闭目苦笑道:
“登船烧楫,岂有回头之理。”
“然请将军允我三事:”
“不杀降卒,不焚粮仓,不戮妇孺。”
有汉军将领听到这话,都在那里冷笑。
他们心想你孙韶,之前强征兵,抢吴地百姓粮食。
害死了不知多少吴人。
现在又来假惺惺,装什么好人?
“此本大汉王师应有之义!”
陈登击掌唤来军需官,“即刻宰牛百头,酒瓮悉数启封!”
当肉香弥漫雨幕,饿得瘦骨嶙峋的吴军士卒竟有不少跪地痛哭。
甚至有将校捧着粟饭对孙韶哽咽道:
“末将方才听说,汉军粮草竟有三成是购自江东豪强……”
“现在明白为何我军总是断粮了?”
孙韶苦笑咽下粗粝饭团。
“传令:饱食后即刻整军——”
“我们要当汉军先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