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赵朔还下达了一道旨意,封赵必恊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浡泥县子。
换言之,就是封赵必恊为赵朔汗国的子爵。
赵必恊不仅说降了琉球国,而且说降了南洋诸多小国,渤泥国就是其中之一。
如此开疆拓土之功,理应封爵。
“开国推诚”,是承认赵必恊为开国功臣之一,所获的爵位可以世袭罔替。
“守正文臣”,是说赵必恊立的功劳,是文臣之功。
“浡泥县子”,就是具体封地和待遇了。
浡泥国,就是古代的文莱,如今归降的南洋诸国之一。
赵朔在原来的浡泥国,划出了周长百里的土地,为赵必恊的封地。在这封地里面,允许赵必恊建两座周长不超过二里的城堡。并且允许有甲士三十,执戟(不配备甲胄的士兵)五十,共八十人的武装力量。
到了现在,赵朔对以后帝国的统治,已经有了初步的打算。
类似南洋地区这些偏远之地,帝国直接统治的成本太高了,还不如进行分封。
以后,什么非洲的内陆地区,南北美洲的内陆地区,以及大海中那些不重要的岛屿,中南半岛的内陆,都可以如此。
既可以稳定统治,又可以对功臣们以酬功。
的确,这些地方非常穷,但是土地有的是啊!像后世西方的殖民者那样,开辟大种植园,种植各种经济作物,还是非常有利可图的。
没有足够的人手?
这不是允许私掠了吗?购买足够的奴隶,不就有足够的人手了?
一方面,大陆移民为自由人。一方面,购买土人为奴隶,仔细经营,不愁获得泼天的财富。
而且,能够获得封爵的,都是有钱有力的人物,他们是有能力做到这一切的。
华夏是最重视土地,最为重视开枝散叶的民族,拥有一块海外世袭罔替的土地,也不愁他们不用心经营。
当地的土人并不可靠,他们还不得用优厚的条件,招揽移民?
要知道,所谓的“甲士”“执戟”只是朝廷允许的额度,而不是朝廷发俸禄养活的,他们得自己招揽,并且花钱养着。
他们领地内要想发展起来,医生、匠人大部分也得来自华夏。不开出优厚的条件,谁肯来啊?
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华夏不就能稳稳占住那些地区?一两百年后,将彻底变成华夏熟土。
至于那时候,会不会再起内战,赵朔就管不了了,反正肉烂在锅里。
另外,赵朔觉得,内战的威胁并不大。
这种分封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当地土人镇压的实力极强,对外防御的效果也非常不错。很简单的道理,保护领地,就是保护自己的财产,保护自己子孙的荣华富贵。能不好好修建城堡?能不好好训练士卒?敌人来了,能不拼命?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对外统一之战,就会面对无数的乌龟壳,分外难以啃动。所以,天高皇帝远,以后各个封爵之间进行战争是可能的。挑战朝廷的权威,却是千难万难的。
不管怎么说吧,就在赵朔封赵必恊为子爵的三天后,正式下达了《天下封爵诏》。
在这份诏书里面,正式规定了帝国的各种爵位,以及该爵位的各种待遇。
首先,是主动投诚的各国君主,封“开国辅运顺天归诚功臣”,保证他们生命财产的安全。
以周长百里之国来投者,封赵朔汗国男爵,必须来中都居住,没有封地。但是,每年俸禄白银三百两,世袭罔替,与国同休。在各种场合,与帝国其他男爵待遇等同。
以周长百里以上,千里之下之国来投者,封赵朔汗国子爵,年俸为八百两。
以周长千里以上,五千里以下之国来投者,封伯爵,年俸两千两。
以周长五千里以上,万里以下之国来投者,封侯爵,年俸三千两。
以周长万里以上之国来投者,封公爵,年俸八千两。
当然了,这一切的前提,是没有和赵朔汗国正式进行战争。如果大战已经开始之后再投降,那就得看情况进行降等,甚至直接身死族灭了。
然后,就是对帝国文臣武将的封赏。
同赵必恊一样,受爵文臣的统一封号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
武将的统一封号,则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
文臣武臣的爵位待遇是一样的。
公爵,授予周长八百里之地。如果换成内地面积,大概就是三到四府之地,着实不小了。
侯爵,周长四百里土地,大概相当于内地一个小些的府。
伯爵,周长二百里土地,大概相当于内地一个县的土地。
子爵,周长百里土地,大概相当于内地三到四个乡镇的土地。
男爵,周长五十里土地,大概相当于内地一个乡镇的土地。
在他们的领地内,华夏人受赵朔汗国法律的保护。但是,对于当地的土人,各位爵爷可以制定自己的律法。
朝廷在每个爵爷的土地上,都会派出监察官员,核定各位爵爷应该向朝廷缴纳的税收,监督各位爵爷对华夏百姓的待遇。
当然了,土地不仅有面积的区别,还有贫瘠之分,地下各种矿藏也是不同的。
这就根据实际的功劳,在封爵时进行考虑,到底把每个爵爷封在哪里了。
各个封地允许建的堡垒数量,乃至于允许的武装力量,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
另外,这份诏书特别说明,发现海外新土的功臣,视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一应待遇与文臣等同。
诏书下达之后,天下震动!
……
……
东北地区,会宁城,王宫内。
“自从大汗御驾亲征以来,赵朔汗的各种大动作层出不穷。又是天下求贤,又是从江南向西方移民,还下了什么《海外封爵诏》。如今,更是不得了,又有了《南洋私掠诏》以及《天下封爵诏》。姚先生,你说,赵朔究竟想干什么呢?”
拖雷遗孀唆鲁禾帖尼,向拖雷一系第一谋士姚枢开口问道。
蒙哥、忽必烈、拨绰、末哥也齐齐向姚枢看来。
旭烈兀、阿里不哥则远奔赴伊拉克,经营封地去了,却没有在会宁城。
“赵朔所图者甚大!”
姚枢道:“华夏的始祖,公认是轩辕皇帝。其后,又有尧舜禅让,大禹治水,夏启家天下,汤武革命。但是,奠定华夏版图的,其实是周朝。”
“周朝建立之时,其实真正能控制的,不过是中原之地。正所谓北胡南蛮,西戎东夷,堪称四面皆敌。是周朝分封诸侯,将大量贵人分到了四周的蛮夷之地。历经春秋战国,虽然天下不断大战,重归于秦朝。但是,华夏的版图,已经大致抵定了。诸侯分封之土,变为了华夏熟土。”
“现在赵朔的情况也是类似。天下太大了,有数不尽的蛮荒之地。想要将这些地方变为华夏熟土,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分封给诸侯。”
“如果真让他办成了,赵朔就是另外一个华夏始祖!什么秦皇汉武,在他面前简直不值一提!”
说实话,姚枢现在真有些后悔。
当初,他怎么就稀里糊涂地成了拖雷的手下了呢?如果加入赵朔的麾下多好。
从小的方面来说,也有可能封爵,传给后世子孙安身立命的爵位和土地。从大的方面来说,参与华夏崛起的如此盛事,才算不负此生。
当然了,现在再后悔也没用了,他还是得殚精竭虑的为拖雷家族出谋划策。
忽必烈微微点头,道:“我读了汉人不少书,也认为是如此。但是,事到如今,我们该怎么办呢?赵朔的种种措施,姚先生认为,我们可有什么借鉴之处?”
姚枢摇头道:“恐怕借鉴不了。虽然陆子布在草原推行教育,但是辛苦读书哪里有沙场厮杀来得痛快?蒙古贵人到了封地,还不是要色目人来治理?他们到了封地之后,恐怕不是把当地变为蒙古熟土,反而会被当地人所同化。”
“还有更关键的,草原人实在是太少了。大规模封爵之后,别说为我们开疆拓土了,恐怕连足够的保卫草原的勇士都不够了。”
蒙哥不甘心地道:“那我们怎么办?难道眼睁睁的看着,赵朔的根基越来越稳固,我们和赵朔的差距越来越大?”
姚枢苦笑道:“恐怕也只能如此。不过,蒙哥汗也不需太过担心。观赵朔汗所为,是颇念成吉思汗旧情之人。只要蒙古人不主动挑衅,他也会尽力克制,维持大蒙古国的存在。”
忽必烈摇头道:“但这并不可靠。就算赵朔姑父以及他的儿子赵赫,都是念旧情的人。以后的继承人呢?又能对蒙古有多少香火情?这天下,恐怕还是要落在他赵家的手中。”
“但是赵赫的儿子,就未必有那么英明睿智了。”
姚枢站起来,正色道:“事到如今,我们千万不能着急,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先想办法,成为蒙古大汗。然后,谨慎地对待赵朔父子,不给他们翻脸的借口,缓慢恢复蒙古汗庭对其他三系的权威。至于以后能不能自保,只能看长生天的意思了。”
……
……
与此同时,中都城,杨安儿的府邸。
“恭喜杨大哥!贺喜杨大哥!您得封狼牙修公爵,实在是可喜可贺!来,我敬您一杯!”
刘二祖手持一盏酒,向杨安儿说道。
杨安儿年纪大了,又因为早年的义军生涯积攒了太多伤病,刚刚退役。
就在他退役的当日,赵朔封其为“狼牙修公爵”,将南洋的狼牙修国封给他做封地。
杨安儿对现在的状况,当然非常满意。
他的妹妹杨妙真,为赵朔生了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女儿暂且不论,儿子肯定要封王的!
外甥封王,自己又得封公爵。
别说是在山东做小贩的时候了,杨安儿就是当初为义军的时候都朝不保夕,哪能想到如今的风光?
“来,干!”
杨安儿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道:“咱们之前都是万户,现在我封了公爵,你却只是侯爵。刘兄弟,跟我说句实在话,不会有什么不甘心吧?”
“那怎么可能?”
刘二祖连连摇头,道:“我这万户到底怎么来的,别人不知道,自己还不清楚吗?当初,是我先向王上请求退役,王上可怜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才让我做了两年万户的。如今,别说是侯爵了,就是什么爵位都不给,我都心满意足之极!”
这是他的心里话。
要不是实在活不下去了,谁会造反啊?虽然当初刘二祖也为义军首领,但是脑袋随时可能搬家。
本来,他以万户的身份退役之后,能享受退役前七成的待遇,已经心满意足了。
没想到,退役之后没几年,还有爵位赐下!
另外,刘二祖是归顺赵朔后,才娶妻生子的,现在孩子们还没有成年。原本还有些遗憾,没机会给孩子在军中铺路。除了钱财之外,没什么能留给后世子孙的
做梦都没想到,王上封他为侯爵!
想到侯爵拥有的一府之地,能留给自己的后世子孙,他简直做梦都能笑醒。
顿了顿,刘二祖又补充道:“还有,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当初,宋国是怎么待那些武将的?杯酒释兵权!给些钱财,就打发了!而王上,却是确确实实给土地啊!”
“我听人说,咱们华夏,自从汉晋以来,就没有实封了,王上这是开了天恩啊!我要是还不知足,那还是个人吗?”
杨安儿点头道:“王上对我们这些老兄弟的安排,确实没得说!以后啊,我们这些老兄弟逐渐退下去,新的年轻的大将成长起来。帝国肯定会更加强大,更加兴旺发达!”
“来,咱们再干一杯!愿王上万岁,愿帝国长治久安,更加强大!”
“干!”
二人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
……
湖北行省,随州城外。
“儿啊!你此去中都武学,可得好好学习,勤练武艺,上报答王上的恩德,下取得功劳,光宗耀祖啊!”
李原向他的儿子李庭芝仔细叮嘱着。
李庭芝在历史上相当不简单。他初投效于孟珙,被授知建始县,后积官至两淮制置使。宋军被元军大溃于芜湖,沿江诸城不战而降,李庭芝独守扬州,屡杀招降者,加参知政事。
后来,谢太后降元后两次勒令李庭芝降元,李庭芝均予以严辞拒绝。后扬州食尽,李庭芝突围。转战至泰州后,李庭芝被元军所俘,被杀于扬州。
此人足以称得上是宋朝末期,数得着的名将了。
当然了,现在李庭芝年仅十八岁,还是一个刚刚长成的年轻人。他自幼聪颖,又天生体格魁伟强健,膂力过人,如今已经通过考试,为中都武学录取。
只要从中都武学毕业,就可以加入八旗军了。
“父亲,您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征战沙场,我咱们李家挣一个爵位来!”
现在的李庭芝,真是心中豪情万丈。
大理、缅甸、扶桑、天竺,甚至南宋小朝廷久攻不下的安南,以及非洲和西方的无数土地。
这仗以后还有的打呢!
汉家好男儿,何愁不能建功立业,获得属于自己的封地?
光宗耀祖,封妻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