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颁布的这个政策不叫求贤令。
其全称叫“考举策试取士令”——也可以简称为“策试”。
当然,也不能随便由着人瞎考,必须先成为各个学院的学生,然后才有报考的资格。
张飞的艺术学院当然也可以……艺术有利于宣传,这其实是一种很有用的实务。
这既是为了办学招生,也是为了推动寒家子弟的教育发展。
一味的赔钱办学肯定是难以持续的,但如果进了各个学院就有做官的机会,那么自然就会有民间赞助商持续办学——就像糜竺和管亥那样。
刘备了解商人群体,无论哪个地方的商人,都是会乐于出钱资助或培养本地士子做官的。
其实汉代士子对考试很熟悉,因为以往地方举孝廉推荐到中央的人也不是直接做官,也要经过中央的考试。
这种考试形式也是“策问”,即由三公府提出经义解读相关问题,被荐者书面作答,称为“对策”。
只不过朝廷的策问一般流于形式,向来是看人出题的,题目也都来自经义而不是实务。
再加上只有高门大户能得举孝廉,从源头上就已经断了寒士做官的路。
而刘备考的是实务,且无需他人举荐,也不要名望,只要愿意参考就可以来试试,没有门槛。
刘备知道,这种唯才是举的取士令,颁布后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
一直以来的官员察举是基于“名望”和“德行”的,比如仁孝之名,这是名门最擅于包装也最好包装的东西。
当任官的标准变成了实际工作……
那可就真的完逑了。
豪门出身的人其实也并不是没有实务能力,关键是,论实务未必竞争得过那些寒士啊……
这是在断豪门的根,断绝官位垄断,把士族和平民重新拉回了同一起跑线。
以往数百年建立起来的名门、良家、庶户、罪徙等身份层级,在取士令下是一视同仁的。
名门经学传家的优势也荡然无存,包装名气、清谈耍嘴皮子等能力,在面对全是实务的题目时完全不好使。
反而是寒士、小吏、商贾、自耕农、盐工、漕工……等出身的年轻人,由于生活所迫,必须从小亲力亲为做实事,若是擅于思考,反而能在实务上有更深的见解。
——实际上,这才是最惨烈的战役。
名门士族是不可能接受这条政令的,阻力与反扑必然会非常大。
但刘备必须这么做,也应该这么做。
毕竟刘备很难从豪门得到人才,只能挖掘寒士。
实话说,在得到辅政权之前,刘备是不敢搞这种策试取才的……
在雒阳也不敢这么搞。
刘备还是要命的……
而现在,把刘协带来了青州以天子名义颁诏,青州也还算稳定,外部敌人也暂时躲藏了,稷下学宫和各个学院也运转起来了。
这就是最好的时机。
而郑玄,在取士令颁布后立刻找到了刘备兴师问罪:“使君为何要改先人取士之法?取士当取德啊!若以此拔官,吏民尽皆不求仁孝只钻策考,岂非天下大乱?士农工商当各行其是,怎能一以视之?”
其实刘备能理解郑玄的顾虑。
郑玄确实是个有气度也有人生目标的大儒,他本人其实也不追求做官……但没几个人能勘破“名”这个字。
取才当取德,这本身也没错。
开了考试这条路,给了所有人机会,确实会使得很多人为了追求做官而不事生产,这也是事实。
——但这些为了做官而不事生产的人大多是考不上的,因为刘备这边出的题目不是经义,而是实际工作中面对的难题,如果没有实际解决事务的能力,即便过了笔试也过不了面试,更过不了从事考察期(临时工试用期)。
但郑玄提了这么多反对的理由,看起来都有道理,却没提那个最重要的点……
“康成先生反对取士,到底是因为此事改变了先人成法,还是因为此事断了名教之名?”
刘备反问道。
郑玄沉默了一会,盯着刘备摇头:“以无德无名之徒为官,此事断了往日安定之法,断了名儒百年传继之本,必使天下大乱……使君辅国治天下,为何不求安,非要求乱呢?”
“天下还不够乱吗?五年前黄巾是如何乱的?青徐两年前是如何乱的?名儒们在纷乱之时又做了什么?说得不客气一些——康成公名满天下,四海皆敬,但康成公您能使天下安定吗?”
刘备又反问:“而那些无德无名的兵卒粗人以命相搏,那些无德无名的农奴辛劳治水,这才平了青州之乱……名儒们做了什么?”
郑玄默然不语,只微微摇头。
“康成公,不用绕圈子,我知道名教乃名儒立身之本,但这名……有多少是真名?孔文举五岁便以让梨之孝悌名扬天下,可他孔家为大汉做了什么实事?!”
刘备也不想掰扯太多,直言道:“天下安定不是靠虚名维持的……百年传继也不该靠私塾传经。天下大乱本就因名而起,断了名教才能让名成为真名,仁善孝义之名要有真名才值得崇敬!”
“我也知道康成公在忧心什么……无非是担心从此以后名士门下难以出头,以至名士地位落入尘埃……可是,康成公,你如今是稷下学宫祭酒,只要能维护稷下学宫公平传道之名,就必然能得万世不易之功。”
“我不是在求乱,而是在平乱。康成公若是想不通,我也不为难,请自归乡里便是……”
郑玄长叹了一声,没再辩驳,向刘备拱手拜别,转身离开了。
郑玄反对考试取才,最重要的原因,其实在于刘备的考试不再以名取士,也不考经义文章。
大儒也拧巴啊……用了一辈子养出了名望,用了一辈子得到了经义的解释权……大儒本身不追求做官,但却需要靠名望和释经权立身。
那些追求做官的是运动员,而郑玄这样的大儒,是教练和裁判。
但现在评判标准变了……那这一辈子钻研的东西,就真的只能用于道德教化了,当不了裁判了啊。
可郑玄也很清楚,一旦某个东西只能用于道德提升,那就很少有人愿意学……
——有几个人花钱读书是为了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求学,要么是为了学谋生技能,要么是为了获得名士门生的身份,或是结交同门获取人脉等等。
名士的价值就在于‘名’,不再以名取士,只论实务才干,这对天下名士是毁灭性的打击——这会使他们与那些普普通通的私塾蒙师没区别。
郑玄回乡了,他倒是没有诋毁刘备——立场不同而已,郑玄虽然心里不满,但反对也是公开对刘备表达,不是那种玩阴谋的人。
随后不久,刘备让华歆、管宁、邴原三人同为稷下学宫三山长,将祭酒事务一分为三。
从蔡家运来的百家书籍也进入了稷下学宫书库,蔡琰以校书郎身份担任东阁祭酒。
东阁也将成为刘协的住所,刘备并没有另外兴建天子行宫,只是将稷下学宫向东扩建了几里,并驻兵于此——“东阁”是有多重意义的,这是宰相招纳贤才之所的代名词,也是相府人事机构的名称……
刘备不想让刘协躲在深宫脱离外界社会,这也是刘协自己的意愿。
皇宫禁中其实并不是最安全的地方,东阁书库才是真的安全……因为刘备全家也会住在这里。
刘协、关平、曹昂、杨修、伏德、伏寿等孩子也都会在这里生活学习。
貂蝉成了帮刘备带孩子的幼儿园阿姨——刘备觉得貂蝉带孩子是真有水平的,刘协被她教得很好。
三个月后。
东阁建成,第一场策试也开始正式举办。
而就在策试当天,青州南北西三面,同时有三道紧急军情传来。
北边,黄河以北的平原般县、西平县受到贼人攻击,而且贼人打出了天子仪仗。
南边徐州,下邳豪族阙宣聚众数千占领县城,也自称天子。
而西南方向的泰山郡,有数量不详的大量贼人向临淄袭来,打出的旗号,居然也自称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