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他也知道了高句丽之前发生了兵变,高句丽将领渊盖苏文弑杀了高句丽王高建武和莫离支乙支文德,拥立高建武之地高藏为新的高句丽王,自己则自封为“大莫离支”,大权独揽,事实上掌控了高句丽。
作为曾经参加过隋朝和高句丽河北之战的一员,他自然知道渊盖苏文唯一的弟弟渊净土就是死在了河北,因此对大隋和秦昇可谓是恨之入骨,是最容易受唐朝挑唆的。
虽说之前经过大隋的两次打击,高句丽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已经很难再与大隋为敌,可他们若是不断派兵来滋扰大隋的北境,杀伤大隋边关的军民,还是能给大隋造成不小的麻烦的。
但秦昇对此似乎也早就胸有成竹:
“渊盖苏文虽然残暴,但也不是心中只有仇恨一心只想报仇的莽夫,他在行事前也是会权衡利弊的,只做最有利于自己和高句丽的那个决定。
因此,只要我们能将一个难以抵挡的利益摆在他面前,他自然会暂且放下仇恨,先去谋夺那个唾手可得的利益。”
魏徵听完忍不住饶有兴趣问道:
“殿下所说的这个利益是?”
秦昇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反而突然卖起了关子:
“听说玄成一向博览群书,可谓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你可知高丽半岛上除了高句丽之外,还有什么哪几个国家?”
“哈哈哈,殿下这是有心考校下官了。”
魏徵素来见多识广,秦昇的问题自然是难不倒他:
“据下官所知,高丽半岛上除了北面的高句丽之外,南边还有另外两个国家,一个同为扶余人建立的百济,以及辰韩人建立的新罗。
三国之中,若是单论国力,高句丽最强,百济次之,新罗最弱。
若是论他们三国对于大隋的态度,则是刚好反过来,新罗最恭顺,百济次子,高句丽最差。”
秦昇点了点头,随即又继续笑着说道:
“当初乙支文德跑来东都,威胁先帝说若是大隋不接受他们的称臣纳贡,那他们便要臣服伪唐了。
好在之后朝廷分别派出使者去见了百济王和新罗王,要他们在北面的边关上屯驻重兵,让高句丽人不敢轻举妄动,也不敢再跟朝廷提臣服伪唐之事。”
“殿下是打算故技重施,再分派使臣去见百济王和新罗王,命他们再屯驻重兵于北境,牵制住高句丽的兵马,使渊盖苏文不敢轻举妄动?”
魏徵笑了笑,因为他不仅知道这件事,还知道这个主意就是秦昇出的。
如今他只当秦昇是要故技重施,再一次借百济人和新罗人之手牵制住高句丽人,使他们无暇侵扰大隋。
可没想到秦昇却是摇了摇头:
“渊盖苏文行事不会跟高建武和乙支文德那般瞻前顾后,百济人和新罗人的兵马不仅吓不住他,反而会让他找到机会率军南下,不惜与百济人和新罗人一战。
而百济人和新罗人并不想与高句丽人开战,因此极有可能不等渊盖苏文率高句丽大军杀到,他们就主动撤军,并主动派人去跟渊盖苏文求和了。
如此一来,不仅暴露了他们两国的虚弱,也会让渊盖苏文彻底看清两国的底色,知道他们两国不敢与高句丽为敌,从此便不需要再顾忌他们,只要全力对付大隋就好。”
魏徵听完低头沉吟片刻,也觉得秦昇说得不无道理,便忍不住皱着眉头问道:
“既然如此,殿下又打算如何利用百济和新罗两国来牵制高句丽?”
秦昇轻轻喝了一口茶水润了润嗓子,才继续往下说道:
“玄成你有所不知,百济虽说国力不如高句丽人,但因为同为扶余人后裔,他们渴望开疆拓土的野心是一样的。
一直以来,百济都想要吞并新罗,统一高丽半岛南部,但因为他们和新罗都是大隋的藩属国,因而一直心有顾忌,只能时不时找各种借口对新罗用兵,不断侵占和蚕食新罗的疆土。
因此,我打算秘密派使臣去见百济王,告诉他朝廷同意他出兵吞并新罗国,不过条件是他一旦统一了半岛南部,就要挥师北上,与大隋南北夹击高句丽。”
“殿下这是给百济王画饼充饥呀。”
魏徵听完不由哈哈一笑,也瞬间明白了秦昇的意图。
毕竟百济一旦跟新罗开战,渊盖苏文绝不可能袖手旁观,要么趁机出兵加入混战,彻底将水搅浑,要么在一旁虎视眈眈,等着坐收渔翁之利。
相比之下,秦昇对百济王的许诺更像是镜中花水中月,根本目的只是为了让百济王相信大隋是真的支持他吞并新罗的。
只是如此一来,就要苦了新罗的君臣和百姓了。
毕竟正如他方才所说,在高丽半岛三国之中,新罗对大隋是最恭顺的,一直就视自己为大隋的藩属国,对外从来都是以“大隋新罗国”自居。
可如今为了大隋自己的利益,不得不牺牲掉这个大隋最恭顺的藩属国了。
如果秦昇知道魏徵此刻的想法,只怕会很不以为然。
毕竟作为一个来自后世的穿越者,他在穿越之前已经充分见识过这些新罗后裔的嘴脸了。
畏威而不怀德用来形容他们同样很是贴切。
明明他们都是新罗人的后裔,却因为高句丽更强大,非要冒认曾经奴役他们祖先的高句丽为祖宗,只能说是倒反天罡了。
既然他们的后人如此看得开,又知道该如何自己说服自己,自己又何必同情他们呢!
大事商定之后,魏徵便起身告辞而去了。
秦昇见此时天色已经很晚了,也打算回房歇息,但此时一名亲兵却匆匆来禀报,说唐朝副使宇文士及求见。
(评论区有人问隋唐的河北、河东、河西和河套是指哪里,这里统一解答一下,河北大致就是现在的河北加北京天津,河东大致就是现在的山西,河西大致就是现在的甘肃,河套大致就是现在的陕北加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