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大乾六皇子,开局遇上昏迷嫂嫂! > 第484章 皇长孙

第484章 皇长孙

    秦夜在各处转了一圈,最后来到新兵校场。

    五千新兵正分成几十个小队,在不同的区域训练。

    有的在练习队列,有的在趴着装填弹药,有的在进行体能训练。

    喊杀声,口令声,枪械碰撞声,混成一片。

    几个教官背着手在队列里穿梭,眼神像刀子一样扫过每个士兵的动作。

    “手稳点!抖什么抖!你这哆嗦样,敌人冲到眼前了你也打不中,上了战场就是送死!”

    “装弹!快点!没吃饭吗!战场上敌人会等你慢悠悠装好吗!”

    “你装一半,敌人的长枪就穿过你胸口了,连带着你的队友都得被你这蠢货害死!”

    “你!肩膀顶实!想被后坐力崩掉牙吗!”

    一个年轻士兵大概是太紧张,装填时手一滑,火药撒了一半。

    教官立刻走过去,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

    “知道这一把火药多少钱吗?啊?!”

    “老百姓省吃俭用供着你们,你就这么糟蹋!”

    士兵脸涨得通红,低着头不敢吭声。

    “加练!装填一百次!不做完不准吃饭!”

    “是!”士兵大声应道,不敢有丝毫怨言。

    秦夜默默看着。

    训练严苛是必要的。

    现在多流汗,多挨骂,战场上才能活下来。

    他走到一处正在进行实弹射击的方阵后面。

    士兵们趴在地上,瞄准百步外的木靶。

    “第一列!放!”

    砰砰砰!

    一阵不算太齐整的枪声响起,白色硝烟弥漫。

    远处的木靶上,只有零星几个出现了弹孔。

    大部分子弹都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

    “娘的!你们瞄的是天上的鸟还是地上靶子!”

    “重新装填!瞄准了再打!谁要是再脱靶,晚上给全队洗裹脚布!”

    士兵们噤若寒蝉,手忙脚乱地开始重新装填。

    秦夜看了一会儿,把李千户叫到一边。

    “准头太差。”

    “殿下,这才练了没多久,手生,而且这燧发枪,不比弓箭,要练出感觉,得靠子弹喂。”

    “我知道。”

    “想办法,弄些辅助瞄准的东西,或者调整训练方法,不能光靠硬练。”

    “是,末将琢磨琢磨。”

    离开校场,秦夜回到自己在营地的屋子。

    桌上已经堆了不少文书。

    有京城来的公文,有各地送来的物资清单,还有暗龙司和锦衣卫关于西南的最新简报。

    他拿起那份简报。

    上面说,庆王封地内的几个重要关隘,最近守备明显加强,盘查也更严格了。

    另外,边境上又发生了两次小规模冲突,守军按照秦夜的命令,没有硬拼,稍作抵抗后就后撤了。

    敌军使用的,确实是一种能爆炸的投掷物,威力不大,但声音响,烟雾大,对士气的打击不小。

    简报最后提到,庆王似乎在大量收购牛筋和兽角。

    秦夜眉头皱起。

    牛筋和兽角……

    那是制作弓弩的重要材料。

    庆王一边发展火器,一边还在大量储备传统的远程武器。

    是想两条腿走路?

    还是火器生产跟不上,用弓弩来补充?

    不管怎样,这都不是个好信号。

    说明庆王的战争准备,进行得相当全面。

    他放下简报,揉了揉眉心。

    压力像山一样压过来。

    儿子的降生带来的喜悦,此刻已经被这沉重的现实冲淡了不少。

    他铺开纸,开始给苏陌写信。

    除了催促钱粮物资,他还要求苏陌想办法,从民间高价收购硝石和硫磺。

    无论用什么手段,必须确保火药原料的供应。

    写完信,封好。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逐渐暗下来的天色。

    营地里点起了火把,工匠工坊的炉火还在熊熊燃烧,映得半边天发红。

    新兵营那边也传来了晚操的号令声。

    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但他还是觉得不够快。

    远远不够。

    庆王就像一头躲在暗处的狼,磨着爪子,随时可能扑出来。

    他必须在这之前,把自己武装到牙齿。

    “殿下,该用膳了。”侍卫在门外低声提醒。

    “送进来吧。”

    简单的饭菜摆上桌。

    秦夜拿起筷子,却没什么胃口。

    脑子里全是西南的地图,庆王可能藏匿火炮的山谷,以及边境守军描述的爆炸物的样子。

    他强迫自己扒了几口饭。

    味道有点淡。

    他忽然想起,东宫小厨房做的菜,味道好像更合口一些。

    林若薇有时候会亲自下厨,给他煲汤……

    他甩甩头,把这点突如其来的杂念抛开。

    现在不是想这些的时候。

    吃完饭,他再次拿起西南的简报,仔细研究起来。

    夜渐渐深了。

    营地里的喧嚣慢慢平息,只剩下巡逻士兵的脚步声和远处山林的风声。

    秦夜屋里的灯,一直亮到后半夜。

    然而皇长孙降生的消息,像长了翅膀,第二天一早就传遍了京城。

    起初是宫里当差的小太监、宫女们,趁着出宫办事的功夫,把信儿透给了相熟的亲戚。

    “听说了吗?太子妃生了!是个大胖小子!”

    “真的假的?哎呦喂!这可是天大的喜事!”

    “千真万确!陛下高兴得跟什么似的,抱着就不撒手!”

    “赏赐跟流水一样往东宫送!”

    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

    茶馆里,酒肆里,街边巷口,到处都在议论。

    卖炊饼的老王把担子一撂,跟旁边卖菜的婆娘扯着嗓子唠。

    “嘿!咱们太子殿下有后了!这可是咱大乾的福气啊!”

    婆娘连连点头,手里择着菜叶子。

    “可不是嘛!太子爷是能人,打海寇,平东南,如今又添了丁,这是老天爷保佑咱大乾呢!”

    几个刚下工的力巴,蹲在街沿上啃干粮,也听得津津有味。

    一个黑瘦汉子抹了把嘴。

    “皇长孙……那以后不就是小皇帝?”

    旁边年纪大点的赶紧拍他一下。

    “嘘!慎言!那是将来的太子爷!”

    “不过……嘿嘿,反正啊,咱们老百姓,就盼着上面安稳,咱们才能有好日子过。”

    京城里的百官们,反应就更活泛了。

    消息灵通的,天不亮就穿戴整齐,备好了贺礼,琢磨着怎么去东宫道喜,怎么在太子和陛下面前露个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