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明末:我崇祯摆烂怎么了?! > 第309章 皇帝是只猫,得顺毛撸

第309章 皇帝是只猫,得顺毛撸

    毕自严的话听得众人直皱眉,好歹是当过首辅的人,这话听起来跟没说一样,就不能有点决断么?!

    “咳,所以景曾你的意见是反对南迁么?!”朱燮元见毕自严大有一直说下去、将这场会议变成他大吐苦水的架势,不得不打断了他的发言。

    “非要表态支持或反对么,我能不能弃权?!”毕自严哭丧着脸说道。

    “可以。”朱燮元点了点头,“下一个!”

    吏、户、礼、兵、刑、工,礼部尚书来宗道自觉起身。他比吏部尚书还卑微,甚至都不如后面的刑部、工部。皇帝性格那么跳脱,可不是个尊礼的人。不过他倒是没有来宗道那么硬气,混子有混子的生存法则。

    他于是说道:“南京本是留都,陛下欲回迁南京,从礼法上来说,完全是可行的。唯一的问题是,十三帝宗庙皆在京师,神位不可轻动,宗庙不可远离。如何抉择,皆在陛下,只是恐怕难免会引来非议。”

    刑部尚书冯嘉会是北直隶河间府的,他旗帜鲜明地反对迁都。听到“迁都”字样,他就忍不住想到现如今的陕北,他可不想自己的家乡被皇帝抛弃!

    “工部尚书不在,陛下让子先代领工部,那便由子先言之吧。现在各部堂官先言,其余诸位稍安勿躁,有什么想说的,后面也可以提出来。”朱燮元环视一周说道。

    “老夫的籍贯在松江府上海县,早些年在南京做了三年工部员外郎。迨今唯睹城郭崔嵬,而宫阙荒芜,殿阁止存武英、奉先,犹旧物也。禁中唯余两殿、享祀供膳的大庖厨、积贮钱粮的承运库,以及东华门、东安门等。

    南京工部曾推算,若要修缮南京紫禁城如初,需耗银三四千万两之巨,徭役百万人,所需之巨木更是难寻,或从云贵深山老林采伐,或购于南洋诸藩。

    数千万两的花销,若是在一两年内,自然是无可承受之重,不过若是以十年之功,却也算不得什么,只是不知道陛下能不能等。老夫个人自然是倾向于都城南迁的,这样我家的地都会值钱不少。”徐光启开玩笑道。

    但他的笑话太蹩脚,没有一个人被他逗笑,甚至那帮子勋贵都快哭出来了。谁都知道“都城大居不易”的道理,谁都懂。

    北方这几年天灾不断,本身地价就在不停下跌,如果没了京师,怕是会贬得一文不值,谁都不想自己的身家大缩水。

    数千万之巨,百万徭役,虽然徐光启最后说他支持南迁,可说的这些话,可不像是支持的姿态啊。

    六部跳过了朱燮元所辖的兵部,都已经发言完毕,一个旗帜鲜明支持迁都的都没有。其实到这步,已经没有太大讨论下去的必要了,不过做事要善始善终,朱燮元还是将会议进行了下去。

    左都御史高弘图是山东胶州人,他说当年土木堡之变那么艰难的情况下,都没有迁都,他想不通现在朝廷局势一片大好,有什么迁都的必要?年景不好不是很常见的嘛,几百年也不是年年都风调雨顺的,熬住不就好了?

    几百年都这么过来了,也不是年年都风调雨顺的。再说了,南京就没有天灾了吗?水灾、风灾这些,不也是要面对的?!加上现在南直隶人多地少的情况已经很严重了,再将一大群人迁移过去,要怎么安置呢?

    通政使田珍见场内气氛沉闷,开了句玩笑说道,要是南迁了,他岂不是失业了?!他也是个反对南迁的。

    “元冶,你怎么看?!”朱燮元没有忘记他们内阁还有个小老弟。

    李国棤是直隶保定府人,但他太想进步了,于是很“政治正确”地没有说的内容,他是内阁辅臣,陛下怎么说,他就怎么做。

    大家有些鄙视地看着他,另外几个阁臣脸色也不太好看。他这话听起来阴阳怪气的,意思是只有他忠君,大家都是逆臣咯?!那也没见他就迁都一事说出个所以然来啊!

    朱燮元又看向袁可立。袁可立明显是有话要说的,但他摇了摇头,示意让勋贵这边先说。勋贵这边的意见尤其统一,英国公一脉虽然一直都是大明皇帝的忠实支持者,但在涉及切身利益的时候,也不能免俗。

    张维贤说道,也不用浪费时间一个个细问了,他们来之前就已经合计过这件事情了,勋贵这边大部分人的意见是希望保持现状,不支持迁都。

    “唔,剩下的各位有谁有话要说的吗?!”朱燮元询问道。

    “我来说两句吧。”

    袁可立终于站了出来,他自打从辽东经略的位置上下来以后,整日蔫蔫的,除了辽事会说上几句,大多数上朝的时候都在打瞌睡,皇帝甚至特意给他弄了个小墩子,让他坐着上朝;

    纠仪官弹劾他,皇帝反倒劝说纠仪官要体谅一下老人家。但这次,老头却像是病虎睁眼,就算在座的个个都不是凡俗,也有些被吓到了。

    袁可立幽幽道:“诸位是不是搞错了一件事情,你们一个个说不想南迁,可若是陛下执意要走,你们真的能拦得住么?!还是像孙稚绳那样携百官逼宫?!遇到半点不合意的事情,就闹着辞官归隐,这可是为臣者应当做的?!”

    众人呆愣原地,什么为臣之道,他们不在意,问题是袁可立说的是个很现实的问题,皇帝说让大家讨论,但没说一定会听啊!说句大逆不道的话,“天子兵强马壮者而为之”,现在谁壮得过皇帝啊?!大家的神情变得有些茫然。

    值此之际,朱燮元起身说道:“各位的意思我也明白了。至于陛下那边,我们做臣子的也只能尽量去说服,但有一点我需要提醒一下:

    今上毕竟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你们有话好好说,别总想着逼迫陛下服软,陛下就是个吃软不吃硬的性子。明日朝会上,你们可以各执己见,但别忙着驳斥他人;要吵架,现在先吵完!

    至于我本人的意见,老夫认为南迁反而是对边事有利的:北京城高,若非拱卫圣驾,仅需贰万兵马便足以御守,剩下的十万大军可以奔赴前线,进可以清缴残贼,退可守御边疆。”

    朱燮元的说法显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他似乎也并不执着于说服别人,他支持南迁更像是聊慰圣心,并不是真的想为皇帝南迁的事情冲锋陷阵,谁也不清楚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完事以后,他让书记员将他建议群臣哄着点皇帝那段给删掉,只保留他支持南迁的那段话,众人虽然目睹了这一幕,但也没有揭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