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台盐场的改革,在灶户们的欢呼声中正式拉开序幕。
天刚蒙蒙亮,沿海的滩涂上就挤满了人——上千名灶户盐丁分成数十个队伍,有的扛着铁锹平整土地,有的推着小车搬运石料,还有的跟着工匠学习如何搅拌水泥。
朱高炽让人从天津调运了大批水泥,这种在基建中表现出色的材料,如今成了修建盐田堤坝的关键。
“都加把劲!这堤坝得修结实了,不然海水一冲就垮!”老陈拿着木槌,敲打着刚砌好的水泥堤坝,脸上满是干劲。
他这辈子都在和海水、铁锅打交道,如今能亲手修建属于自己的盐田,比什么都高兴。
旁边的年轻灶户们更是卖力,他们光着脚踩在滩涂上,泥土沾满了裤腿,却没人抱怨——对他们来说,这不是苦役,是为自己和后代修建未来。
广袤的滩涂上,原本杂乱的土灶被一一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整齐的堤坝。
工匠们按照朱高炽绘制的图纸,将滩涂划分成一块块方方正正的盐田,每个盐田之间都留有排水沟和引水道,像一张巨大的棋盘铺在海边。
正午的阳光洒在滩涂上,水泥堤坝泛着淡淡的光泽,远处的海水波光粼粼,竟让人生出几分期待。
朱雄英沿着堤坝走了一圈,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心里既激动又有些忐忑。
他找到朱高炽时,后者正蹲在一块盐田旁,和工匠们讨论引水道的坡度。
“高炽,”朱雄英压低声音,语气里带着一丝担忧,“这晒盐法……你真有把握吗?咱们虽说服了灶户,可要是真晒不出盐,不仅他们要失望,朝廷那边也不好交代。”
他太想帮这些灶户了,也怕这份希望最终变成泡影。
朱高炽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笑着指了指远处的大海:“你看这滩涂——平坦开阔,泥质紧实,不会漏水;再看这天气,入春以来风多雨少,日照又足,蒸发量这么大,简直是天生的晒盐宝地。咱们没理由失败。”
他拉着朱雄英走到一块刚修好的盐田边,继续解释:“其实晒盐法的原理很简单,就是靠天吃饭——利用太阳的光照、空气的温度和海风,把海水里的水分蒸发掉,剩下的就是盐了。”
见朱雄英还是有些疑惑,朱高炽又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两个圈:“你看,咱们把盐田分成两种——蒸发池和结晶池。第一步,先把海水引进蒸发池,让它在里面风吹日晒。等水分蒸发到一定程度,海水变浓了,就把它抽到旁边的结晶池里。”
“在结晶池里,继续让它晒着,海水里的水分会慢慢蒸发干,最后池底就会结出一层白白的盐。”朱高炽一边画一边说,“这样得到的盐,和煮盐法煮出来的盐,成分是一样的,都是海盐。”
“唯一的区别就是效率——一口铁锅一天最多出几十斤盐,而一亩蒸发池加一亩结晶池,一天至少能出几百斤盐,效率翻了十倍都不止。”
朱雄英盯着地上的画,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那煮出来的盐是颗粒状的,晒出来的也是一样的?”
“是一样的,但都是粗盐。”朱高炽补充道,“不管是煮还是晒,刚出来的盐里都有杂质——比如泥沙、硫酸镁这些,所以颜色是黄乎乎的,味道也发苦,不好吃,也不好保存。”
他指着结晶池的位置,继续说:“所以咱们得在结晶池里多做一步——化学处理。等海水快结晶的时候,往池里加一点石灰和明矾,这些东西能把盐里的杂质吸附住,沉到池底。到时候咱们把上层干净的盐刮出来,就是雪白的精盐了。”
“精盐?”朱雄英眼睛一亮,“就是宫里用的那种细盐?”
“对。”朱高炽点头,“以前宫里的精盐,是把粗盐反复煮、反复过滤得来的,又费工又费柴火。咱们用晒盐法加化学处理,既能出精盐,成本还低。到时候不仅能满足朝廷用盐,还能卖给百姓,让大家都能吃上干净的盐。”
朱雄英这才彻底明白,他看着地上的草图,又看了看远处忙碌的灶户,脸上露出了笑容:“好!我信你!咱们一定能成!”
他不再犹豫,转身就去巡视盐田——一会儿叮嘱工匠们注意堤坝的高度,一会儿又帮灶户们调整引水道的阀门,忙得不亦乐乎。
朱高炽看着朱雄英的背影,又望向滩涂上的人群,脸上的笑容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感。
灶户们的信任、朱雄英的支持、朝廷的期待,都压在他肩上。
他知道,这场改革不能输——输了,自己即便被弹劾也无所谓,可这些灶户也会重新跌回绝望的深渊,再也不会相信“改变”的可能。
“殿下,蒸发池的引水管装好了,您要不要去看看?”王怀安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张记录盐田进度的图纸。
朱高炽接过图纸,仔细看了看:“走,去看看。对了,让管事们多盯着点——引水管的接口一定要封严实,不能漏水。还有,给灶户们的口粮要按时发,不许克扣。”
“您放心,都安排好了。”王怀安应道。
两人沿着堤坝往前走,正好遇到老陈带着几个年轻灶户在清理引水道。
老陈看到朱高炽,连忙停下手里的活,笑着说:“殿下,您看这盐田,多规整!等咱们晒出盐来,一定先给您送最好的!”
“好啊,”朱高炽笑着回应,“但最好的盐,得先给你们自己留着——让孩子们尝尝,干净的盐是什么味道。”
老陈的眼眶一下子红了,他用力点头:“哎!一定!一定!”
风从海面上吹来,带着海风特有的清新,吹过刚修好的盐田,吹过灶户们满是汗水的脸。
朱高炽站在堤坝上,望着眼前的一切——整齐的盐田、忙碌的人群、远处的大海,心里突然生出一股力量。
他知道,这条路或许会有波折,或许会遇到质疑,但只要朝着“让百姓过好日子”的方向走,就一定能走到头。
夕阳西下时,第一块盐田的蒸发池终于注满了海水。
淡蓝色的海水在池里泛着光,被夕阳染成了金色。
灶户们围在池边,小声议论着,眼神里满是期待。
朱高炽看着这一幕,悄悄握紧了拳头——他等着,等着第一粒海盐从结晶池里刮出来的那天,等着这些灶户们真正露出笑容的那天,也等着芦台盐场彻底摆脱“炼狱”之名,迎来新生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