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540章 招标大会!北方商贾的狂喜!

第540章 招标大会!北方商贾的狂喜!

    芦台盐场。

    朱高炽以芦台盐场名义发出的经销商招标邀约,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迅速在天津及周边州府的商贾圈子里炸开了锅。

    文书才送出三日,天津卫、北平府、河间府等地的盐商盐贩便已陆续动身,车马队伍沿着官道络绎不绝地赶往芦台——“财神爷朱高炽”的名头,早已在商人间传开。

    这位胖殿下,可是大明商界公认的“福星”。

    早年间,他力主在天津卫开辟工业区,打通南北粮米、布匹贸易通道,还设立商栈、规范税制,短短几年就让原本荒凉的天津,变成了漕运枢纽,南来北往的商贾在此交易,光是粮食转运一年就能赚上百万关税;后来又推动上海建港,引入海外香料、瓷器贸易,鼓励商人开展远洋生意,不少小商贩靠着在上海倒卖洋货,短短几年就成了家资百万的大商人。

    他一手缔造了天津与上海这两个经济中心,不仅让两地市井繁荣、赋税翻倍,更让无数商贾跟着沾光——做漕运的,靠着天津码头的便利,运输成本降低三成;做海外贸易的,借着上海港的渠道,把大明的丝绸卖到东海诸国,利润翻了五倍不止。

    多少人因为他的政策,从身无分文的穷小子,变成了良田千顷的大富商,所以在商人们眼里,“胖殿下”这三个字,就等同于“赚钱的机会”。

    如今他要在盐场搞招标,打破以往江南盐商的垄断,让更多人有机会涉足盐业这门暴利生意,傻子才会错过!

    要知道,盐业的利润比粮米、布匹高出十倍不止,以往大家只能看着江南盐商赚钱,如今有胖殿下牵头,能公平参与竞标,就算砸锅卖铁,也得凑够本钱去试试,毕竟这样的机会,一辈子可能就只有一次。

    “听说了吗?胖殿下要放开芦台盐场的经销权,不管是大盐商还是小贩子,只要够资格就能竞标!”

    天津卫的盐贩刘老三,背着鼓鼓囊囊的钱袋,一路催着车夫赶路,嘴里还不停念叨,“咱这辈子就指着盐吃饭,可以前连盐场的门都进不去,这次说啥也得抢个经销名额!”

    同行的北平商人张万财也连连点头,脸上满是激动:“可不是嘛!盐这买卖,谁不想插一手?一斤盐从盐场出来才五文,卖到百姓手里就敢涨到三十文,中间的利润能翻五倍!要是能拿到芦台盐场的经销权,用不了三年,咱也能在北平买个大宅院!”

    这话道出了所有商人的心思——盐业历来是大明最暴利的行当,一斤盐从盐场产出,成本不过三四文钱,运到各地售卖时,价格能翻五六倍,遇上盐荒时节,甚至能涨到二三十文一斤,利润堪比贩卖金银。

    可长久以来,这块肥肉都被牢牢攥在徽商和江南大商人手里,他们凭借庞大的资本、成熟的商路,把盐业生意做得密不透风,其他商人连边都摸不到。

    江淮地区的盐场年产盐量占全国七成以上,两淮、两浙盐运司管辖的盐田,连片绵延数百里,年产量动辄数百万斤,是大明盐业的“命脉”。

    那些江南盐商,早在开国之初就与南方士林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盐运司的官员多是南方科举出身的士人,盐商们通过资助科考、修建书院等方式,与这些官员结下深厚交情。

    每逢盐引发放,官员们总会优先将额度分配给相熟的江南盐商,甚至会提前透露盐引数量、定价等消息,让他们抢占先机。

    北方商人想分一杯羹,比登天还难。

    他们既没有江南盐商那样雄厚的资本,也缺乏与南方士林的人脉,每次去盐运司申请盐引,要么被以“额度已满”为由拒绝,要么拿到的盐引数量少、质量差,根本赚不到钱。

    更甚者,江南盐商还会联合起来排挤北方商人,一旦发现有北方商人试图涉足盐业,就会联手压低盐价、截断商路,逼得对方要么亏本退出,要么只能依附于他们,做些赚差价的小买卖,根本无法撼动其垄断地位。

    久而久之,北方商人只能眼睁睁看着江南盐商靠盐业赚得盆满钵满,自己却只能在粮米、布匹等薄利行当里挣扎。

    就像河间府的大商人李掌柜,十年前曾想从两淮盐场拿货,结果光是疏通关系就花了上千两银子,最后还被江南盐商联合排挤,不仅没拿到盐,反倒赔了不少本钱。

    “南方士林势力太大了,”李掌柜坐在马车上,想起当年的事仍心有余悸,“盐运司的官员十有八九是南方人,他们只认江南盐商的帖子,咱北方商人递上去的拜帖,连看都不看一眼。”

    更让北方商人无奈的是,官办盐场大多集中在江淮地区,煮盐所需的柴火、人力在当地唾手可得,江南盐商靠着“近水楼台”的优势,能以极低的成本拿到食盐,再高价卖到北方,中间的差价全被他们赚走。

    反观北平、山东等地,虽靠海却无像样的盐场——在煮盐时代,这些地区多是平原,开发早,连成片的树林都难找,煮盐需要的大量柴火,得从百里外的山区运来,成本比江淮地区高了三倍还多,朝廷自然不愿在此设场,北方商人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江南盐商赚得盆满钵满。

    正因如此,当朱高炽放开芦台盐场招标的消息传来,北方商人才会如此疯狂。

    短短五日,芦台盐场外便搭起了上百顶临时帐篷,前来参加招标的商人足有三百多人,既有身家百万的大盐商,也有走街串巷的小盐贩,甚至还有不少从未涉足盐业的粮商、布商,都想来分一杯羹。

    当然,他们大多都是过来看个热闹,毕竟朱高炽也不会让这么多的商贾势力都成为盐商——三百多号商人挤进来,不仅会导致市场混乱,还可能重现以往哄抬盐价、恶性竞争的乱象,反而违背了改革盐政、惠及百姓的初衷。

    按照他与盐运司官员这些天的规划,一地有一个盐商最好:每个州府或重要城镇,只设一名总经销商,负责当地食盐的采购、运输和售卖,这样既能避免商人之间互相倾轧,也能让经销商集中精力做好供应,保证食盐稳定流通。

    而且,总经销商要与盐运司签订明确的协议,需按时向盐场采购足额食盐,严格遵守朝廷定下的售价上限,还要承担起偏远地区的食盐配送,确保百姓都能买到平价盐。

    至于没拿到经销权的商人,朱高炽也有安排——盐场会定期开放“散户采购名额”,允许他们以略高于总经销商的价格少量拿货,销往乡村、集市等小范围区域,既给了小商贩生存的空间,也避免了总经销商垄断当地所有市场,真正做到“既规范秩序,又兼顾各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