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江南早已春暖花开,应天府的柳枝垂落新绿,朱高炽与朱雄英却按捺不住心中的躁动——自南洋贸易传捷报后,两人便一直惦记着占城的建设与西方商路的开拓。
这日清晨,他们向朱元璋与太子标辞行,带着常茂与康铎,乘坐水师快船,一路南下直奔占城。
快船在南海中疾驰,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朱高炽凭栏远眺,望着远方水天相接的景象,心中满是期待。
朱雄英则拿着一张南洋海图,在上面标注着即将抵达的港口,两人时不时低声交谈,规划着接下来的部署。
几日后,快船抵达占城港口。
刚靠近码头,两人便被眼前的景象震撼——昔日略显简陋的港口,如今已扩建得规模宏大,岸边矗立着数十座青砖仓库,码头上搬运货物的工人往来不绝,大明的商船与南洋各国的船只在港口内有序停靠,桅杆如林,旌旗飘扬。
街道两旁,商铺林立,既有卖大明丝绸、瓷器的店铺,也有售卖南洋胡椒、橡胶的摊位,行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没想到才半年不见,占城竟变得这般繁华。”朱雄英感慨道。
一旁的当地官员笑着解释:“托二位殿下的福,自从占城成了连接马六甲港口与大明的交通枢纽,往来商贾日益增多,百姓们有的开起了客栈,有的做起了搬运生意,还有的跟着商贾学做买卖,日子比从前好太多了!”
道理其实很简单,大明商贾想要前往马六甲港口贸易,需先跨越漫长海路,而占城地处南海要冲,恰好是大明至马六甲航线的中点,自然成了必经的转运与补给枢纽。
商贾们的商船行至此处,必然要停靠港口:或是将大宗货物拆分转运,借助占城的码头设施分批次运往马六甲,避免因船只吃水过深难以靠岸;或是补充淡水、粮食与船用物资,更换受损的船帆、绳索,确保后续航程安全。
这一来便给了占城崛起的契机。
为满足商贾需求,占城百姓纷纷投身相关行业:有人在码头开设货栈,提供货物存储服务,赚取仓储费用;有人组建搬运队伍,帮商贾装卸货物,每日能得不少工钱;还有人开起客栈、饭庄,接待往来商客与船员,生意格外红火。甚至连当地的手工业也随之兴盛,工匠们仿制大明的农具、器皿售卖,或是制作南洋特色的编织品、木雕,卖给商贾带回大明。
随着往来商贾日益增多,占城的市集也愈发繁荣,大明的丝绸、瓷器与南洋的胡椒、橡胶在此交汇流通,形成了热闹的贸易集市。
商贾们不仅带来了财富,还带来了大明的技术与文化,占城的造船、纺织等行业随之进步,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水涨船高。
可以说,正是大明商贾的转运与补给需求,让占城从一个普通的南洋城邦,一跃成为连接大明与马六甲的繁华枢纽。
两人刚走下码头,便被闻讯赶来的占城百姓围住。
老人们捧着自家种的水果,孩子们举着鲜花,纷纷围上前问好,口中说着不太流利的汉语:“殿下好!”、“多谢殿下!”
那热情的模样,让朱高炽与朱雄英心中暖意融融。
他们笑着接过百姓手中的礼物,与众人寒暄几句,才在官员的簇拥下,前往城中的议事厅。
议事厅内早已布置妥当,李景隆、徐增寿等水师将领已在此等候。
见到朱高炽与朱雄英进来,众人纷纷起身行礼:“参见大将军王!参见皇太孙殿下!”
“免礼。”朱高炽摆了摆手,与朱雄英一同坐下,开门见山道,“此次前来,主要是询问水师建设港口的进度,以及后续与西方接触的事宜。景隆,你先说说港口建设的情况。”
李景隆上前一步,拿出一份图纸,指着上面的标注说道:“回殿下,自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便着手在南洋各国选址建设港口。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三座,分别位于暹罗湾、爪哇岛和吕宋岛,这三座港口均配备了仓库、码头和防御工事,可停靠千石级别的商船。另外,还有九座港口正在建设中,分布在苏门答腊岛、马鲁古群岛等地,预计最迟明年便可全部竣工。届时,整个南洋的主要航道,都将被我大明的港口覆盖。”
徐增寿补充道:“不仅如此,我们还在各港口安排了水师驻军,每座港口驻守五百名士兵,配备十艘战船,确保商路安全。如今,南洋各国的商船想要通商,都需经过我大明港口,关税征收工作也进行得十分顺利。”
朱高炽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做得好!港口是贸易的根基,只有把港口建好了,才能吸引更多商贾前来,咱们的商路才能越走越宽。”他顿了顿,话锋一转,“接下来,还有两项重要任务交给你们。”
众人闻言,立刻挺直了腰板,凝神倾听。
“第一项,”朱高炽的目光扫过众人,语气严肃,“派遣一支先遣队,继续向西探索。这支队伍由十艘战船组成,配备充足的粮食、淡水和货物,沿着印度洋向西航行,若是遇到西方的商船或船队,便向他们表明身份,邀请他们前来马六甲港口通商贸易。记住,态度要友好,但也要展现我大明水师的实力,让他们知道与我大明通商,既安全又有利可图。”
李景隆立刻应道:“臣遵旨!明日便挑选精锐将士,组建先遣队,尽快出发。”
“第二项,”朱高炽继续说道,“密切关注来自西方的商贾。一旦有西方商船抵达马六甲港口,立刻派人接待,并向他们展示我大明的特色产品,比如精致的琉璃制品、改良的丝绸、顶级的雪糖和雪盐。可以让他们免费试用,让他们见识到我大明商品的优质,勾起他们的购买欲望。”
朱雄英补充道:“不仅如此,还要向他们介绍我大明的贸易政策,告知他们只要遵守我大明的规矩,便可在马六甲港口自由通商,我们会保障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同时,也要打探他们那里的物产情况,看看有哪些东西是我大明需要的,为后续的贸易做准备。”
徐增寿点头道:“殿下放心,我们会在马六甲港口设立专门的接待处,安排懂外语的儒生负责与西方商贾沟通,确保各项事宜顺利进行。”
朱高炽站起身,走到议事厅的窗边,望着外面繁华的街道,眼中满是急切:“如今南洋贸易已步入正轨,咱们也该把目光投向西方了。那些西方国家素来富庶,手里握着大量的黄金白银,咱们要尽快与他们建立贸易联系,把我大明的商品卖过去,把他们的钱财赚回来。这可是比在南洋赚钱快得多的买卖,我已经等不及要收割他们的钱了!”
众人听后,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朱雄英也走到他身边,笑着说:“高炽说得对。等西方商贾来了,咱们就先拿琉璃制品打开市场,再逐步推出其他商品,一波接一波地赚,让他们离不开我大明的商品,到时候,他们的钱财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入我大明的国库。”
议事结束后,李景隆与徐增寿立刻着手安排各项事宜。
先遣队的组建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水师士兵们纷纷主动请缨,想要参与这次向西探索的任务;马六甲港口的接待处也很快搭建完成,儒生们开始学习西方的语言,准备迎接西方商贾的到来。
朱高炽与朱雄英则在占城停留了数日,亲自查看港口的建设情况,与当地的商贾和百姓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
他们还去了占城的学校,看到孩子们正在学习着语和大明的文化,心中满是欣慰——文化的传播,比武力的征服更能让南洋各国归附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