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美利坚打猎:从荒野独居开始 > 第239章 世界人民的中国印象!

第239章 世界人民的中国印象!

    视角来到了YouTube平台的评论区。

    这里的氛围同样热烈,但画风截然不同,来自世界各地的评论,构成了一场关于技术的“国际研讨会”。

    评论区被各种语言淹没,但表达的核心思想却惊人地一致——震撼。

    一个置顶的热评来自德国的木工克劳斯:【作为一个木工,我必须说,他对那些原木的处理绝对是正确的,致敬!】

    下面立刻有了一条来自美国德州农场主的回复,这条回复被赞了数千次:【嘿,伙计们,关于那台徐工装载机,我必须说两句!我的农场里就有一台小一号的XC9系列。

    三年前,我的经销商推荐它时,我还在犹豫,毕竟我们德州佬只认约翰迪尔和卡特彼勒。

    但我得说,那是我做过的最明智的投资之一!这台中国猛兽,皮实、耐用、动力强劲,维护成本比美国品牌低得多。

    它帮我在龙卷风后重建,拖出过陷入泥潭的播种机。在阿拉斯加那鬼地方用它,我一点也不奇怪。好东西,在哪儿都会发光。】

    这条现身说法的评论,瞬间引爆了关于“中国”的更深层次讨论。

    @Tom_in_Shanghai:【这正是我要说的!忘了BBC和CNN给你灌输的那些虚假的新闻吧!我因为工作原因,在中国上海和深圳待过五年,那里简直就像是未来世界!

    干净的街道,安全得不可思议的午夜,还有比伦敦地铁准时一百倍的高铁!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法棍VS包子:【楼上说得对!我正在BJ留学,最震撼我的是他们的移动支付和物流。我可以用手机买到任何东西,并且半小时内送到宿舍门口。

    假期回到巴黎后,我感觉自己像是从未来穿越回了中世纪!这个视频里的林,和他背后的中国,都是一个逻辑:他们不爱说,只爱做,然后用成果震惊所有人。】

    @枫叶探险家:【真正让我震撼的是林的思维方式,以及那种长远的规划和忍受绝对孤独的能力。】

    @米兰工匠:【补充一下,我注意到他木屋内部的一些家具设计,线条简洁,充满了东方的禅意,但结构上又使用了非常现代的榫卯技术。

    这种将传统美学与现代工艺完美融合的能力,正是中国这个国家正在发生的事情的缩影,古老又充满活力。】

    当然,有赞美,就必然有不和谐的声音。很快,几条带着明显偏见的评论出现了。

    一条来自ID为“FreedomEagle1776”的评论写道:【了不起的建筑技巧,但我希望他在荒野里不会伤害那些可爱的动物。毕竟,我们都知道中国人什么都吃,尤其是狗。】

    另一条评论则更加阴阳怪气:【中国一个那么落后的国家怎么能快速的有能力生产这些机械设备?也许是偷窃了我们西方的技术?我对此表示怀疑。】

    这两条评论,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还不等中国留子们出手,许多理性的外国网友已经开始了教育模式。

    @社会学家亚历克斯(回复“FreedomEagle1776”):【醒醒吧,朋友,现在是21世纪了。用‘吃狗肉’这种过时的、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刻板印象来攻击一个国家,只会显得你非常无知和可悲。

    顺便说一句,瑞士的某些地区也吃狗肉,你会因此攻击所有瑞士人吗?用你那被媒体洗过的大脑思考一下吧。】

    @首尔漫步者金在中(回复“FreedomEagle1776”):【我是韩国人,我们国家确实有吃狗肉的传统,但将这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标签化,并用来攻击一个完全无关的个体,是非常不公平的行为。

    这个视频里充满了对自然的尊重,你的评论与视频的主题格格不入。】

    @机械师戴夫(回复技术盗窃论):【偷窃技术?朋友,你活在哪个年代?你口中那台黄色的装载机来自徐工集团,那是一家年收入数百亿美金的全球顶级工程机械制造商。

    他们需要偷窃谁的技术?他们本身就是技术的定义者之一。打开谷歌,查查资料,别让你的无知成为别人眼中的笑话。】

    很快,之前那位德州农场主也再次现身,直接回复了那条关于技术盗窃的评论:【嘿,小子,我用我的声誉担保,那台中国机器比我车库里那辆福特皮卡还结实。

    如果你觉得好的东西只能由美国制造,那说明你不仅不了解世界,甚至不了解自己的国家正在如何被超越。】

    一个拥有数十万粉丝的美国生存主义频道主“Wilderness Patriot”也现身评论区,留下了长篇评论:【我干这行20年了,也看过无数的木屋建造视频。但林的这个,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我们是建立在一条还能勉强通车的土路和一小时车程外的五金店之上的。

    而他选择的这个地方,看地图就知道,几乎是文明的尽头。这意味着,他没有任何犯错的余地。视频里,他每一次切割、每一次吊装,都精准得像个机器人。

    这不是为了炫技,而是因为他承担不起任何失误的后果。一块木料切废了,一颗螺丝拧花了,可能就没有备用的。

    这种在绝对压力下,依然能保持冷静和精准的能力,才是一个真正的生存主义者最核心的品质。他建造的不仅仅是一座房子,更是一个完全自给自足的、可循环的生态系统。

    规划、技能、对风险的预判……这才是真正的‘离网家园生活’宗师课。向您脱帽致敬,先生,您赢得了我的订阅和最深的敬意。】

    视频的病毒式传播,甚至吸引了一些西方主流媒体的注意。

    科技博客“The Verge”的一位编辑在评论区留言道:【嗨,林,了不起的作品。我们正在考虑在一篇关于技术、手艺与数字时代新浪潮家园生活者交集的文章中,报道你的故事,请检查你的商务邮箱。】

    威斯曼的木屋里,林予安安静地坐在书桌前,刷新着网页,看着第一条“前排!”的弹幕飘过,然后是第二条,第三条……

    他看着弹幕从稀疏变得密集,再到如同洪水般淹没屏幕……

    林予安安静地坐在书桌前,屏幕的光映照着他平静的脸庞。

    他没有去过多地关注那些飞速跳动的数据,而是慢慢地、一条一条地,阅读着评论区里那些跨越了语言和国界的善意与赞美。

    也看到了那些刺眼的偏见与无知,以及更多陌生人自发站出来为他、为中国进行的辩护。

    他看到了克劳斯的敬佩,看到了德州农场主的买家评价,看到了英国工程师和法国留学生对他背后那个真实中国的辩护与维护。

    林予安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久违的微笑,那是一种超越了个人成就的满足,而是更深层次的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

    然后,他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了后台的数据面板上。

    仅仅十分钟,B站的播放量就已经跳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十五万。

    黄金时间的发布,加上几百万粉丝的打底,让这个两小时的长视频,拥有了堪比顶级热门短视频的恐怖初速。

    与此同时,YouTube频道的观看次数也稳稳地突破了一万五千,欧洲的观众们在他们的午餐时间,贡献了第一波坚实的国际流量。

    林予安端起旁边的威士忌,浅呷了一口,心情平静。他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

    他没有再频繁地刷新,而是点开视频本身,戴上耳机,将弹幕透明度调到最低,开始和粉丝们一起,重温那个夏天。

    看着自己在极昼的阳光下砍倒第一棵树,看着弹幕从稀疏变得密集,再到如同洪水般将整个屏幕淹没。

    时间在不知不觉间过去。

    当他再次切换回后台时,那条代表着播放量增长的曲线,几乎是以一种近乎垂直的角度在向上攀升!

    B站的播放量,已经凶猛地突破了八十八万大关,点赞数超过十五万,而代表着观众最高认可的投币数,也轻松越过了五万的门槛。

    最让他感到震撼的,是后台实时显示的在线观看人数,此刻,正有超过二十万人,在与他一同在线观看这段漫长的建造史诗。看来国内失眠的夜猫子还是一如既往的多。

    视频毫无悬念地,已经冲入了B站热门总榜的前五。而在YouTube上,观看次数也暴涨到了九万。

    评论区里,德州农场主和德国木工克劳斯那两条“现身说法”的热评,已经被顶到了最前面,获得了上千条回复。

    时间流逝,窗外的极光变换着舞姿,威斯曼的凌晨三点,林予安准备去睡前最后一次刷新后台。

    此刻,国内正是晚上十点,B站深夜流量的又一个高峰期。这一次,数据彻底“爆炸”了。

    B站的总播放量,赫然显示为二百一十万!发布仅三小时,便轻松地完成了许多UP主梦寐以求的“百万播放”成就,并且翻了一倍。

    后台的“新增关注”也在飞速跳动,已经超过了两万。老猫发来一条简短得只剩标点符号的消息:“爆了!安哥!!”

    YouTube的推荐算法也已全面启动,观看次数顺利突破二十五万,远超他的订阅数,开始向更广阔的国际观众群体辐射。

    他看到后台那些飞速跳动的数字,也看到了评论区里那些跨越了语言和国界的善意与赞美。

    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那是一种被理解、被认可、被夸赞的感觉,没有人会不喜欢这种感觉。

    关上了电脑,将所有的喧嚣都隔绝在了屏幕之外。

    事业上的波折,对他来说早已波澜不惊,这片刻的“云端狂欢”,只是他漫长人生旅途中的一小段风景。

    他走回卧室,轻轻地躺在家人身边。

    此刻,没有什么比身边熟睡的家人均匀的呼吸声,更让他感到安宁与满足。

    时间:12月25日,阿拉斯加时间凌晨。

    林予安在威斯曼木屋的温暖中沉沉睡去时,那支视频正以燎原之势席卷着世界!

    视频发布后的最初几个小时,热度的爆炸是可预见的,积累了半年的期待,如同被压缩到极致的弹簧,释放出惊人的爆发能量。

    B站的热门榜单,YouTube的推荐算法,将这个两小时的建造史诗推送给翘首以盼的粉丝和被“硬核”标签吸引而来的路人。

    他所看到的二百一十万播放量,仅仅是这场燎原之火的火星。那只是核心粉丝与第一批被算法推荐的路人贡献的初始能量。

    而真正驱动这场风暴持续变异,并最终席卷全球的能量,却来自于一个他从未预料到的细节。

    一个长达两小时十五分三十七秒的视频,背景音乐是什么?

    对于绝大多数在圣诞节午后,百无聊赖地刷着手机的观众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模糊的。

    那段旋律,如同阿拉斯加的空气,无处不在却又难以名状,它只是与画面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化为了情绪的一部分。

    音乐,只是将这一切感官体验粘合起来的催化剂。他们觉得好听贴切却并未深究其出处。

    然而,YouTube的评论区里,一些细微的,如同地下党接头般的交流,也开始在信息的洪流中悄然浮现。

    一条德语评论写道:【圣诞快乐!还有这音乐……这不是比伯的一首老歌吗?它一直在重复。】

    下面很快有了一条法语回复:【是的!我感觉是《Journals》专辑里的Recovery!多么不可思议和疯狂的圣诞礼物!】

    这些零星的火花,起初并未引起大规模的注意。毕竟,在一个硬核建造视频的评论区里讨论贾斯汀·比伯,本身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但世界上总有那么一群人,她们的耳朵对于某个特定的声音,有着宗教般虔诚的辨识力。

    她们是贾斯汀·比伯的“Beliebers”,是陪伴他走过巅峰与低谷,熟悉他每一段旋律、每一句转音的忠诚信徒。

    对她们而言,这首歌的存在,就像是在一幅写实风景油画中,发现了一处属于她们偶像的隐秘签名。

    12月25日,下午19:14,英国,伦敦,一间学生公寓

    克洛伊·哈里森正百无聊赖地戳着盘子里吃剩的圣诞烤鸡,窗外,伦敦的夜幕早已降临。

    节日的彩灯在湿漉漉的街道上反射出迷离的光晕。作为一名独自留校的国际学生,圣诞节对她而言,不过是一个可以通宵上网的日子。

    作为推特上拥有二十万粉丝的“Bieber's Journals”账号的运营者,她的数字世界远比现实生活更精彩。

    她正打算看一部爱情电影,但YouTube的算法却像一个殷勤的圣诞老人,在首页给她推荐了那个她下午点击过的视频。

    这一次,她注意到了视频播放量就已经突破了五百万,并且还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

    那个火焰般的“热门”标签旁,甚至多了一个“现象级”的推荐语。

    “好吧好吧,《我在阿拉斯加,建造一座木屋的全记录!》。我倒要看看是什么这么神奇。”她嘟囔着,点开了视频。

    视频开篇,是长达一分钟的航拍镜头,无人机如同一只沉默的雪隼,掠过无边无际的针叶林,最终悬停在一片被清理出来的空地上。

    画面寂静得能听见风声,那种旷野的孤独感几乎要溢出屏幕。

    然后,音乐响起。

    只是一段简单的、略带忧郁的电钢琴前奏,克洛伊的身体却像被电流击中般猛地一颤。

    这个旋律……

    她的心脏开始狂跳!迅速将进度条拖到不同的时间点。

    15分21秒,男人正在用带锯机切割巨大的原木;1小时32分40秒,木屋的框架在夕阳下矗立……

    无论她将鼠标的指针停在哪里,那段熟悉的旋律和贾斯汀那年轻、清澈,带着一丝挣扎和脆弱的声音,都在一遍又一遍地循环着。

    “Oh my God…”克洛伊用手捂住了嘴,试图压抑住那声即将脱口而出的惊叫。

    “是《Recovery》(复原)!”

    不是“Baby”不是“Sorry”,不是任何一首火遍全球,连圣诞节商场都在播放的冠军单曲。

    而是那首出自2013年《Journals》专辑,那张被认为是比伯音乐生涯转折点,却在商业上远非成功的实验性专辑里的一首歌。

    一首只有骨灰级粉丝才会翻来覆去聆听,一首被认为是比伯当年内心挣扎真实写照的“遗珠之作”。

    而这个创作者,他竟然就这么简单粗暴地将这首完整的歌,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视频里,循环播放了整整三十七遍!

    一开始,克洛伊觉得这种处理方式有些怪异。

    但随着她沉浸在视频里,看着那个男人在无尽的循环中,一下一下地砍树、切割、搭建,她渐渐品出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奇妙感觉。

    油锯的轰鸣、斧头的脆响、锤子的敲击……这些现实的白噪音,与那首吟唱着“复苏”与“疗愈”的歌曲,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位!

    仿佛那个男人在用现实的、艰苦的劳作,去回应音乐里虚幻的、内心的挣扎。

    每一次循环,都像是一次自我叩问;每一次建造,都像是一次对叩问的回答。

    单调的循环,非但没有让人感到枯燥,反而在这极致的重复中,将观众彻底拉入到主角那个孤独、专注的世界里。

    克洛伊的呼吸变得急促,一种传教士般的使命感攫住了她。她必须告诉全世界,告诉每一个Belieber,这份最特别的“圣诞礼物”!

    她的手指在键盘上化作了一道残影,一条推文,承载着她此刻全部的激动与热爱,被发送了出去:【Beliebers!圣诞快乐!我发现了今年最棒的圣诞礼物!

    一个中国的创作者在阿拉斯加荒野里建造木屋,他把“Recovery”这首歌,完完整整地循环播放了两个多小时!

    这简直是我见过最疯狂,最浪漫的致敬!他简直活成了这首歌!】

    她点击发送,这条推文,如同一滴落入滚油的火星,瞬间引爆了粉丝们平静的圣诞之夜。

    ——

    (第二更来啦!明天的跟新可能晚一点.因为ε=(ο`*)))唉.)

    (逃是逃不掉了,你们看这像不像一杯月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