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从青楼萌妹到乞儿国风主 > 第147章暗流与抉择

第147章暗流与抉择

    庆功宴的喧嚣如同潮水般退去,留下的是寂静宫室里弥漫的淡淡酒香与烛火燃烧的细微噼啪声。毛草灵卸下繁重的皇后冠服,只着一件素色寝衣,站在窗前,望着窗外被月光浸染的庭院。白日里接受万民朝贺、与皇帝并肩接受献俘的盛大场景犹在眼前,然而此刻,她的心头却笼罩着一层难以驱散的阴霾。

    叛乱虽平,主谋伏诛,但她在宴席间捕捉到的那些细微异样,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她心中漾开一圈圈不安的涟漪。几位宗室亲王过于得体的恭贺背后,眼神闪烁;兵部侍郎在献上缴获的叛军舆图时,指尖那微不可察的颤抖;还有她离席更衣时,在回廊拐角隐约听到的、迅速压低的交谈碎片——“时机未到”、“还需忍耐”……

    这些碎片拼凑不出完整的图景,却足以警示她,暗处的敌人并未被彻底清除,他们只是蛰伏得更深,等待着下一个机会。

    “娘娘,夜深了,该安置了。”贴身宫女轻手轻脚地走近,为她披上一件外袍。

    毛草灵回过神,揉了揉眉心。“陛下歇下了吗?”

    “回娘娘,陛下还在御书房,与几位将军商议边境布防事宜。”宫女低声回道。

    战争虽胜,但边境的隐患并未完全消除,善后事宜千头万绪。毛草灵知道皇帝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她沉吟片刻,吩咐道:“去小厨房,让他们备些清淡的夜宵,本宫亲自给陛下送去。”

    提着食盒,毛草灵踏着月色走向御书房。沿途侍卫纷纷躬身行礼。越是接近御书房,她心中的那份不安却愈发清晰。并非源于对皇帝的担忧,而是某种更模糊的、对未来的预感。

    御书房内灯火通明,皇帝李泓正伏案看着一份加急军报,眉宇间带着挥之不去的疲惫。几位风尘仆仆的将军肃立一旁,气氛凝重。

    见毛草灵进来,李泓抬起头,冷峻的脸上露出一丝暖意,挥手让将军们先行退下。

    “这么晚了,怎么还不休息?”他起身接过食盒,拉着她在旁边的软榻坐下。

    “陛下不也未曾安寝?”毛草灵看着他眼下的青黑,心疼地叹了口气,“边境又有变故?”

    李泓揉了揉太阳穴,将那份军报推到她面前:“不是边境,是内部。清理叛军残余势力时,发现了一些东西。”

    毛草灵接过军报,快速浏览,脸色渐渐凝重起来。军报中提到,在清剿一处叛军秘密据点时,发现了并非本国制式的精良兵器,以及几封用密语书写、尚未完全破译的信件。初步判断,有境外势力插手了此次叛乱。

    “看来,有些人不仅想在国内兴风作浪,还引狼入室。”毛草灵的声音冷了下来。她之前的预感被证实了,这场叛乱的水,比表面看起来更深。

    “朕已下令彻查,所有与叛军有过接触的官员、商贾,一个都不放过。”李泓的眼中闪过一丝厉色,“只是,牵涉可能甚广,朝堂之上,难免又要掀起波澜。”

    毛草灵握住他的手,感受到他掌心的薄茧和温度。“动荡在所难免,但长痛不如短痛。唯有将毒瘤连根拔起,国家才能真正安定。”她顿了顿,想起宴席间的异样,将自己的观察和疑虑低声告知了李泓。

    李泓听完,沉默了片刻,眼神复杂地看着她:“灵儿,你总是比朕想象得更加敏锐。这些朕亦有察觉,只是……有些人的身份,有些盘根错节的关系,让朕不得不谨慎。”

    他指的是那些宗室和手握实权的老臣。动他们,牵一发而动全身。

    “陛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毛草灵目光坚定,“他们既然敢勾结外敌,动摇国本,便已不再是陛下的宗亲臣子,而是国家的蠹虫。此刻我们刚刚大胜,民心所向,军威正盛,正是肃清内患的最佳时机。若等他们缓过气来,暗中积蓄力量,下次的祸乱,恐怕会更加凶猛。”

    她的话语如同重锤,敲在李泓的心上。他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身为帝王,权衡与顾虑总是更多。

    “你说得对。”良久,李泓深吸一口气,反手握紧了她的手,眼中重新凝聚起帝王的决断,“是朕有些优柔了。乱世当用重典,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此事,朕会亲自督办,无论如何,定要揪出所有幕后黑手。”

    见皇帝下定决心,毛草灵心中稍安。她将食盒打开,把还温热的清粥小菜摆在他面前:“政事再忙,也要顾惜身子。先吃点东西吧。”

    李泓看着她忙碌的身影,灯光下她的侧脸柔和而坚定,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暖流。这十年来,无论风雨,始终是她陪在自己身边,出谋划策,分担烦忧。他几乎无法想象,没有她的日子会是如何。

    “灵儿,”他轻声唤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试探,“若……朕是说若,有一天,你不得不离开乞儿国,你会如何?”

    毛草灵摆放碗筷的手微微一顿。这个问题来得突然,却又似乎在她意料之中。十年之约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随着时间的推移,落下的日子越来越近。唐朝的使者虽未至,但相关的风声早已通过各种渠道隐隐传来。

    她抬起头,对上李泓那双深邃中带着一丝紧张的眼眸,没有立刻回答。她走到窗边,推开半扇窗户,让夜风带着庭院中草木的气息吹入室内。

    “陛下,”她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声音平静却带着千钧之力,“十年前,我踏上和亲之路时,只当这是一场交易,一个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这十年来,我们并肩作战,经历过宫廷倾轧,平息过藩镇叛乱,抵御过外敌入侵,也共同看着这片土地在我们的治理下,从曾经的贫瘠动荡,一步步走向如今的繁荣安定。”

    她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李泓:“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百姓,这里的宫廷,早已融入了我的骨血。我不是在替谁治理这个国家,这就是我的国,我的家。”她走到李泓面前,一字一句道:“我毛草灵,是乞儿国的皇后,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只会是。除非陛下亲自下旨废后,否则,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让我离开我的国,我的家,我的……夫君。”

    最后“夫君”二字,她说得极轻,却像惊雷般在李泓心中炸响。

    他猛地站起身,紧紧将毛草灵拥入怀中,力道之大,仿佛要将她揉进自己的骨血里。所有的试探、不安、顾虑,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好!好!好!”他连说三个好字,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得妻如此,夫复何求!灵儿,有你这句话,朕便放心了。无论未来有何风雨,朕与你,共同面对!”

    帝后二人在这寂静的深夜里,紧紧相拥,彼此的心意在这一刻无比清晰地交汇。他们都知道,前路依然布满荆棘,内忧外患并未完全消除,唐朝的压力也迟早会来。但至少在此刻,他们的心紧密相连,拥有了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然而,历史的洪流从不会因个人的意志而停止涌动。就在毛草灵表明心迹后不久,来自唐朝的国书,伴随着一支规模不小的使团,终于抵达了乞儿国的都城。

    国书的内容措辞典雅,先是恭贺乞儿国平定叛乱,国势日隆,随后便话锋一转,提及十年前的和亲之约,言明十年期至,大唐皇帝思念“公主”,特派使臣前来,迎请“永安公主”回朝省亲,并正式册封其为“国后夫人”,享无限尊荣。

    使团的到来和国书的内容,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在乞儿国的朝野上下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民间议论纷纷,百姓们对这位带来和平与繁荣的皇后充满爱戴,听闻唐朝欲迎其回国,皆感不舍与忧虑,街头巷尾满是对皇后留下的期盼。

    朝堂之上,更是暗流汹涌。一部分忠于皇室、感念皇后功绩的大臣,如丞相、兵部尚书等,力主皇后留下,认为皇后已是乞儿国国母,与陛下情深义重,岂能因一纸旧约而离去?另一部分较为保守或与宗室牵连颇深的大臣,则或明或暗地表示,既然约期已至,大唐又态度明确,为免两国生隙,理应遵循旧约,送皇后回唐。更有一些心怀鬼胎之辈,暗中欣喜,认为这是打击皇后势力、搅乱朝局的绝佳机会。

    原本因平叛胜利而凝聚起来的朝堂,再次出现了裂痕。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风暴中心,毛草灵却显得异常平静。她如常处理宫务,接见命妇,甚至亲自去京郊视察新推广的农具使用情况。只是在无人注意的深夜,她才会独自站在宫苑的高处,望着东南方向——那是大唐所在的方向,目光复杂难辨。

    那里有她名义上的“故国”,有她这具身体原主的家族,有她曾经熟悉却又遥远的现代记忆的影子。回去,意味着更高的地位(国后夫人地位超然),意味着可以庇护那个或许存在的“家族”,也意味着……一种对过去身份的彻底了结?

    但她更清楚地知道,乞儿国才是她十年来倾注了全部心血的地方。这里有她深爱的丈夫,有她视若己出的(如果未来会有)子民,有她推行的一项项改革政策,有她参与设计的城池、水利……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和汗水。

    留下,意味着要直面唐朝可能施加的压力,意味着要继续在这复杂的权力漩涡中周旋,意味着她这个“冒牌公主”的身份可能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关乎情感,关乎责任,也关乎她究竟是谁,她想要怎样的未来。

    李泓将她的平静看在眼里,心疼之余,也更加坚定。他在一次小范围的御前会议上,面对主张送还皇后以“全两国之好”的声音,掷地有声地表明态度:“皇后于国有大功,于朕有深情,更是我乞儿国万千百姓爱戴的国母。朕,绝不会应允唐皇之请!此事,无需再议!”

    皇帝的态度强硬,暂时压制了朝堂上的杂音,但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唐朝的使团还在驿馆,正式的谈判尚未开启。

    风暴,已然降临。而毛草灵,这位从青楼走出,一路行至权力巅峰的女子,将如何在这时代的漩涡中,做出最终的抉择,并守护她所选择的一切?她的传奇,正面临着最为关键的转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