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画面流转,将洪武君臣的视线从宁锦的辉煌拉到了崇祯二年底阴云密布的北京城。
画面伊始,展现的却并非颓势。关宁铁骑军容整肃,与后金大军对峙于京城外围,成功将皇太极的兵锋阻遏于坚城之外,局势看似稳定,甚至透着一丝逆转的希望。
然而,就在这看似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天幕的画外音陡然变得沉郁,崇祯朝廷内部却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
奉天殿内,朱元璋刚刚稍缓的眉头再次拧紧。
只见天幕上,紫禁城深宫之外,一些衣冠楚楚的大臣们聚在一起,脸上写满了焦虑与不耐,更多的是对军事的无知与狂妄。
一些大臣们因为内心的焦虑和急切,渴望能够通过一次决定性的决战将敌人彻底击退。这些大臣们对军事战略和具体的作战计划缺乏深入的了解,但他们却毫不留情地谴责袁崇焕过于保守、胆怯无能。
“蠢货!”徐达忍不住低喝一声,“敌军势大,骑兵犀利,依托城池险要步步为营,耗其锐气,方是正理!岂能浪战?!”
更恶劣的还在后面,各种毫无根据的谣言开始四处传播,有人指责袁崇焕暗中与敌军勾结,背叛了皇帝和人民。
李善长瞳孔一缩:“攻讦其战术不过是前奏,这‘通敌’之谣,才是杀招!这是要置人于死地!”
天幕以一种冰冷的语气陈述:在北京城郊外,那些功地位显赫的大臣们以及皇亲国戚们,个个都对袁崇焕心怀愤懑与不满。
天幕画面显示出京畿之地狼烟四起,许多精美的庄园别墅被焚毁劫掠。
他们接二连三地向朝廷递上奏章,状告袁崇焕所谓的入京援助之举实则名不副实。当后金军队肆意劫掠并焚烧城外那些属于外戚勋臣们的庄园和田地时,袁崇焕竟然选择坐视不管,完全不敢挺身而出加以阻拦。
“放他娘的屁!”朱元璋猛地一拍御案,气得浑身发抖,“鞑子在外面烧杀抢掠,他袁崇焕带着兵在外面顶着!那些蛀虫的庄子被烧了,怪得到带兵的大将头上?难道要他弃了阵型,为了几个庄园去跟鞑子野战送死吗?!这群混账东西,刀没架到他们脖子上,就只知道躲在后面嚼舌根!国之蛀虫!”
与此同时,皇太极眼见无法轻易战胜袁崇焕所率领的明军,心生一计——‘反间计’。
画面切换到后金军大营,皇太极正翻着一本《三国演义》,指着“蒋干盗书”的章节,脸上露出了诡异的笑容。然后出现两个被俘的太监被人故意放出了袁崇焕要将北京城献给后金的假情报。
“啥?!!”朱棣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他……他就靠着看演义话本,来定破国之策?还……还成了?!”
蓝玉更是气得笑出声:“哈哈哈!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我大明二百多年江山,最后要被一本演义小说里的计策给坑了?这皇太极也是个人才!”
然而,当他们看到后金军故意放走两个太监,让其带回“袁崇焕与后金有密约”的假情报,而这些流言迅速传播,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 时,所有的嘲笑都化为了巨大的荒谬感和愤怒。
“蠢!蠢不可及!”朱元璋站起来,指着天幕的手都在颤抖,“这种粗劣不堪的反间计,咱当年对付陈友谅都不屑用!他崇祯和他那满朝文武,是猪油蒙了心吗?居然就信了?!”
时间来到了十二月初一这天, 天幕剧情推进,悬念陡生。后金军开始撤离,袁崇焕敏锐察觉,立刻调兵遣将准备追击。然而,正当一切部署就绪之时,袁崇焕突然收到了来自崇祯皇帝的紧急召见命令。
“此时召见?”徐达心中一凛,“兵凶战危,主帅岂能轻离?这……”
一股不祥的预感笼罩了奉天殿。
袁崇焕与祖大寿快马加鞭赶至北京城下。此时的北京城戒备森严,九座城门紧闭, 只见城墙守军如临大敌,最终,从城墙上缓缓垂下一根粗壮的绳索,绳索末端系着一个大筐子。 袁崇焕毫不犹豫地坐了进去,被晃晃悠悠吊上城头。
这屈辱而又诡异的入城方式,让洪武君臣屏住了呼吸。
当袁崇焕终于到达城上时,他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紧张压抑的氛围之中。在平台之上,崇祯皇帝面色阴沉、神情严肃地端坐着,周围的大臣们也都噤若寒蝉,不敢轻易出声。
然而,令袁崇焕意想不到的是,等待他的并非商议军饷等军国大事,而是一道冰冷无情的命令——将其逮捕入狱。
画面定格在袁崇焕那惊愕、难以置信却又瞬间灰败的脸上。
奉天殿内,落针可闻。虽然早有预感,但亲眼见到这自毁长城的的一幕,依然让所有人感到窒息般的震惊和愤怒。
“完了……”朱标失声喃喃,脸上满是痛惜,“怎可如此……怎可如此对待国之干城!未经审讯,直接下狱?这将让前线将士何等心寒!”
画面一转,是城外关宁军大营。祖大寿带回噩耗,一时间,整个军营陷入了一片悲痛与愤怒之中,将士们纷纷失声痛哭。
天幕细致展现了士卒的悲愤:那些奋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的士兵不仅未能获得应有的晋升和奖赏,就连为国捐躯的烈士们也只能暴尸荒野,连一口棺材都得不到;而身负重伤的战士则在寒冷刺骨的冰地上痛苦地呻吟着。
最终,心寒透顶的关宁军在高呼 :既然都城视辽人为奸细,那从今往后就让都城的人自己去对抗凶悍的后金军吧!然 后,簇拥着祖大寿,东归宁远而去。
“看到了吧!咱说什么来着!”朱元璋痛心疾首,咆哮道,“自毁长城!这就是自毁长城!京城谁来守?仗还怎么打?那崇祯小儿,脑子里装的是稻草吗?!”
徐达闭目长叹:“军心已失,大势去矣……”
崇祯急命满桂出战。结果毫无悬念,失去袁崇焕调度和关宁军支撑的明军,在永定门外被皇太极杀回马枪,打得大败,满桂、孙祖寿等大批将领战死,四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后金军随后肆意劫掠,扬长而去。
奉天殿内一片死寂。悲凉和绝望弥漫。自毁长城的恶果,血淋淋地呈现在眼前。
天幕最后,镜头给到了与朱元璋同时代的洪武十三年的钱塘江某处,施耐庵与罗贯中,正相对苦笑。仿佛在说:这口锅,我们背得冤啊!
朱棣张了张嘴,半晌才道:“这……这也能怪到写书的头上?”
朱元璋气得反而冷静下来了,他冷哼一声:“书是好书,计是良计,但用在蠢人身上,就是催命符!关键不在于计策从哪来,而在于听计的人有没有脑子!”
他目光森然扫过群臣:“都给咱记好了!将来咱大明的朝堂,可以争,可以吵,但绝不能蠢!更不能又坏又蠢!谁要是敢构陷边将,动摇国本,咱剥了他的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