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 第414章 松锦之战4大明的最后赌注

第414章 松锦之战4大明的最后赌注

    洪武十三年的奉天殿,气氛空前凝重。天幕之上,文字流转,将二百多年后大明帝国那令人窒息的最終战幕缓缓拉开。

    “崇祯十四年……清崇德六年……”朱元璋盯着年号,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御案,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敲在每个人的心上,“松山、锦州……又是辽西!又是辽西!这块地方,就成了我大明的心腹大患,甩不脱,打不烂,如今更要命了!”

    当天幕显示出“崇祯皇帝急燥的毛病又犯了,下达命令让洪承畴统领王朴、杨国柱、吴三桂等八位总兵官,率领着多达十三万的步兵和骑兵,火速集结于宁远城,旨在解除锦州被敌军围困的危机”时,殿内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十三万!”徐达目光锐利,立刻在心中盘算,“八总兵,步骑混合……这几乎是如今大明能拿出来的最后家底,也是最具战力的边军精锐了!崇祯这是……要孤注一掷!”

    朱棣的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支旌旗招展、铠甲鲜明的庞大军队开出宁远城的场景:“洪承畴……此人之前剿匪颇有战绩,算是一员干将。以他为帅,统御这支大军,或许……真有转机?”

    就连一向沉稳的马皇后,也忍不住握紧了手:“十三万儿郎……关乎国运了。只盼这洪承畴,真能不负皇命,解了锦州之围,挫一挫那皇太极的锐气。”

    所有人的心中都升起一丝希望。毕竟,十三万精锐大军,一位声名在外的统帅,这怎么看,都像是大明在绝境中打出的一副王牌。

    然而,天幕接下来的叙述,却让这刚刚升起的希望蒙上了一层阴影。

    “时间来到了崇祯十四年的阳春三月,洪承畴肩负重任,从京城动身奔赴锦州前线。然而,这位久经沙场的将领深知此行任务艰巨,敌人实力强大且来势汹汹,因此他行事谨慎,并未贸然进攻,而是选择将军队暂时驻扎在宁远城中,以便能够暗中观察锦州方面的敌我态势。”

    “嗯?”蓝玉眉头一挑,“驻军宁远,观望敌情?这洪承畴,倒是个稳当人。没像某些蠢材一样,一听圣旨就嗷嗷叫地往前冲。”

    徐达也微微颔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皇太极围困锦州已久,以逸待劳,必有埋伏后手。洪承畴初至,谨慎一些是对的。贸然进兵,若中埋伏,这十三万大军恐怕……”

    他的话没说完,但所有人都明白那后果——万劫不复。

    更让洪武君臣们点头赞同的是洪承畴随后给皇帝上的奏疏:“‘如今强敌就在眼前,这场战事异常凶险激烈。若要急切地去解救锦州之困,以当前我方的兵马状况而言,实在难以做到平稳推进。那些刚刚在战场上英勇捐躯的士兵遗体才得以掩埋,而众多负伤的将士们伤口尚未愈合。恳请陛下能宽限至半月之后,再下令展开最终决战……’”

    “说得好!”朱标忍不住出声,“体恤士卒,稳扎稳打,这才是老成谋国之将的风范!就该如此!”

    朱元璋也难得地表示了认可:“这洪承畴,是个人才。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关键是得打赢!”

    他们都觉得,洪承畴的选择是正确且明智的。面对强敌,尤其是皇太极这样的对手,谨慎是第一要务。

    可是,天幕接下来的内容,却让奉天殿内的所有人瞬间血压升高,怒火直冲顶梁。

    “可惜事与愿违,时任兵部尚书的陈新甲却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己方兵力雄厚,但军饷供应困难,长期拖延下去并非良策,故而极力主张应当迅速出击,速战速决。于是乎,陈新甲不断催促洪承畴尽快领军前进。”

    “陈新甲?他是个什么东西!”蓝玉第一个爆了粗口,“他打过仗吗?他知道前线什么情况吗?就敢在兵部大堂里指手画脚?粮饷困难?粮饷困难就更不能浪战!一旦失利,损失的钱粮军械岂不是更多!蠢货!”

    李善长也气得胡子发抖:“又是党争?还是为了推卸责任?或是急于向皇帝表功?此人其心可诛!”

    更让他们绝望的事情发生了。

    “面对这一局面,崇祯皇帝也下达诏书给洪承畴,责令其必须按照规定的期限出兵进击……”

    “昏君!!!”朱元璋猛地站起身,额头上青筋暴起,咆哮声震得殿瓦嗡嗡作响,“又是他!又是这个崇祯!他坐在紫禁城里,知道前线刮什么风下什么雨吗?他知道皇太极的骑兵藏在哪个山沟里吗?他不知道!他就知道催!催!催!他以为打仗是种地,到了时辰就能收割吗?!”

    皇帝的怒吼充满了无以复加的愤怒和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他仿佛看到了一个瞎子在指挥一个瘸子去和猛虎搏斗。

    最后一道催命符落下:“……并分别任命马绍愉担任兵部职方主事一职、张若麒出任职方郎中,二人共同负责监督此次决战事宜。”

    “监军!还派了两个监军!”徐达痛苦地闭上眼睛,声音沙哑,“完了……这下彻底完了。洪承畴即便有通天之能,也被捆住了手脚。皇帝不信他,朝臣催逼他,身边还有两个拿着尚方宝剑的‘婆婆’……这仗,还怎么打?”

    奉天殿内,一片死寂。刚才那一点点希望的火苗,被来自北京紫禁城的这几道昏聩的命令彻底浇灭。所有人都预感到,一场巨大的灾难,正在崇祯皇帝和陈新甲的“英明指挥”下,无可避免地扑向洪承畴和他那十三万大明最后的精锐。

    朱元璋颓然坐回龙椅,目光死死盯着天幕,仿佛要穿透时空,去抓住那个二百多年后的不肖子孙狠狠抽几个耳光。他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

    “洪承畴……咱求你……争口气啊!就算赢不了……也得咬下皇太极一块肉来!”

    这已经不是一个开国皇帝对臣子的要求,而是一个老祖宗,在绝望中对自己那即将败光家业的孱弱后代,发出的最后一丝卑微的祈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