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的奉天殿,空气再次因天幕而凝固。
“崇祯十四年……”朱元璋低声重复着这个年号,眉头紧锁,“咱的大明,已经到了要靠这最后一搏来续命的时候了吗?”
天幕上,阳光下的宁远城显得肃穆而悲壮。八万明军甲胄鲜明,旗帜猎猎,在洪承畴的号令下誓师出征。那庞大的军容,高昂的士气,让洪武君臣们仿佛看到了一丝希望。
“好!这才像点样子!”蓝玉首先喝彩,身为名将,他能感受到这支军队蕴含的力量,“八万精锐!洪承畴此人,有些本事,此番若能一举解锦州之围,或可稳住辽东局势!”
徐达目光深邃,仔细审视着天幕上行军的细节:“阵容齐整,士气可用。洪承畴选择在七月进兵,天气炎热,利于我军火器发挥,而不利于擅长骑射的清虏。时机选得不错。”
朱棣也忍不住点头:“乳峰山地势险要,在此地与敌接战,可限制虏骑机动,扬我步卒与火器之长。洪督师的方略,目前看来是稳妥的。”
就连一向持重的李善长,也微微颔首:“国势虽颓,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若能以此战重创东虏,或能为朝廷争取数年喘息之机。”
殿内气氛稍稍缓和,虽然所有人都不看好这场战役,但仍然期盼着这支大明最后的精锐之师,能带来一场久违的胜利。
天幕之上的乳峰山,已化作一座巨大的血肉磨盘。硝烟与尘土混合,遮蔽了炽热的阳光,唯有兵刃碰撞的刺耳声响、火铳轰鸣的震爆声、以及双方将士声嘶力竭的呐喊与哀嚎,交织成一曲残酷的战争交响。
明军结成的军阵如同磐石,依托地势顽强抵抗。但清军仗着其精锐骑射和悍不畏死的冲锋,如同汹涌的浪潮,一波接一波地冲击着明军的防线。多处阵地岌岌可危,眼看就要被撕开缺口!
“顶住!给老子顶住!”一名明军游击将军面目狰狞地嘶吼,随即被数支重箭射成了刺猬,轰然倒地。
战线一处,清军一支白甲兵精锐终于突破了明军枪阵,狼牙棒和重斧挥舞开来,瞬间清出一小片空地,后续清兵嚎叫着要从这个缺口涌入!一旦被彻底突破,整条战线都可能动摇!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
“辽东的儿郎们,随我杀!”
一声清越却充满死之意的怒吼穿透喧嚣!只见一员年轻将领,身披山文甲,头戴缨盔,胯下一匹神骏白马,手中一杆点钢长枪如同出海蛟龙,竟直接从侧翼朝着那处缺口猛冲过去!他所率领的数百家丁亲兵也如同猛虎下山,紧随其后,毫不迟疑地撞入那团混乱的战团!
正是吴三桂!
他根本不顾自身安危,长枪疾刺,精准狠辣!一名刚挥斧砍翻明军士卒的清军白甲兵,喉咙瞬间被枪尖洞穿,鲜血飙射!吴三桂手腕一抖,甩开尸体,枪杆顺势横扫,又将另一名扑来的清兵砸得踉跄后退,被身旁的家丁乱刀砍死。
“稳住阵线!长枪手上前!火铳手自由射杀后续之敌!”吴三桂一边厮杀,一边厉声下达命令,声音竟在混乱的战场上清晰可闻。他的勇猛不仅在于杀敌,更在于他精准地出现在了最危险的地方,并以身作则,强行稳住了即将崩溃的阵脚!
那杆长枪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时而如毒蛇吐信,疾点要害;时而如银龙摆尾,横扫一片。鲜血很快染红了他的战袍和白马,但他眼神锐利如鹰,毫无惧色,反而越战越勇!主将如此悍不畏死,他麾下的将士乃至周边原本有些慌乱的其他明军部队,都如同被打了一剂强心针!
“吴将军来了!”
“弟兄们!杀啊!别给吴将军丢脸!”
“把鞑子压回去!”
士气瞬间暴涨!原本退缩的明军士卒重新挺起长枪,火铳手也沉着了许多,弹丸朝着企图继续涌入的清军后续部队倾泻而去。那处危险的缺口,竟硬生生被吴三桂这支生力军给堵了回去,反而将冲进来的少量清军包围歼灭!
这还不算完!吴三桂见这边局势稍稳,竟毫不恋战,目光一扫,又发现另一处阵地因主将伤亡而指挥失灵,呈现混乱之态。他立刻一夹马腹,再次率队冲杀过去!
他就如同救火队员,在纷乱庞大的战场上,凭借其过人的勇武和敏锐的战场嗅觉,哪里最危急就冲向哪里!他的身影所到之处,明军的士气便为之一振,溃散的势头往往能被强行遏制!
奉天殿内,洪武君臣们看得屏息凝神。
朱棣忍不住击节赞叹:“好一个救阵之将!勇猛绝伦,更难得的是眼观六路,洞察战局关键!此人绝非仅逞血气之勇的匹夫!”
徐达眼中精光闪烁,缓缓道:“殿下所言极是。观其用兵,颇有章法。冲杀是为了止颓,提振士气后又能迅速转移,支援他处。此子……深谙为将之道,乃天生的战将胚子!” 能得到徐达如此评价,可见吴三桂的表现何等惊艳。
蓝玉更是看得热血沸腾,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大吼道:“过瘾!真他娘的过瘾!这小子是块好材料!这马术,这枪法,这胆色!老子喜欢!”
就连一向更关注大局的朱元璋,也忍不住身体前倾,手指轻轻敲打着御案,目光紧紧追随着天幕上那个骁勇的身影,喃喃道:“吴三桂……咱记住你了。但愿你这股锐气,能一直保持下去,真能成为咱大明北疆的擎天之柱……”
天幕之上,血战仍在继续,但那位少年英豪的身影,已深深烙印在洪武朝每一个观看着的心中。他仿佛是这个垂死帝国黄昏中,骤然亮起的一颗耀眼星辰,带来了一丝微弱却动人的希望之光。
天幕继续展示着战局的发展。经过两日鏖战,吴三桂的英勇得到了主帅洪承畴的高度认可。
洪承畴对吴三桂的英勇表现赞不绝口,特意将其列为首功,并说道:‘吴三桂将军英气逼人,勇略非凡。这两年来,他不仅为官清廉,而且作战时勇往直前,极大地鼓舞了辽东兵马的士气。如今在这场战斗中更是立下汗马功劳,实乃我军之栋梁!”
“首功!栋梁!”朱标念着这两个词,脸上露出欣慰之色,“洪督师如此评价,看来这吴三桂确是国之干城。辽东有如此青年才俊,实乃幸事。”
朱元璋也难得地露出了笑容:“嗯!洪承畴知兵,他能如此夸赞,看来这吴三桂是真有本事。传令下去,给咱记下这个名字!吴三桂!若他.....的祖先是咱洪武朝的将官,咱必重重赏他!”
然而,战争的残酷很快又给洪武君臣火热的心情浇了一盆冷水。
“二十九日,战斗仍在继续。洪承畴命令总兵杨国柱率领其所部攻打西石门。……然而,不幸的是,杨国柱在激战中被一支冷箭射中要害,当场壮烈牺牲。”
画面中,一员明军大将中箭落马,周围的亲兵悲愤呼喊,却无力回天。方才还为吴三桂的勇猛而振奋的奉天殿,瞬间又沉寂下来。
“杨国柱……死了?”耿炳文喃喃道,语气中带着兔死狐悲的凄凉,“又是一员总兵战殁沙场……这松锦之战,竟惨烈至此!”
徐达面色凝重:“一将功成万骨枯。吴三桂崭露头角,杨国柱却马革裹尸。此战无论胜负,我大明的将血,都要流干了。”
朱元璋刚刚浮起的笑容僵在脸上,慢慢化为一声沉重的叹息:“都是咱的好儿郎啊……但愿……但愿这吴三桂,真能如洪承畴所言,成为撑起大明江山的栋梁,莫要辜负了杨国柱等将士的血……”
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天幕展现的吴三桂越是英勇,他越是隐隐觉得不安。如此关键的战役,如此年轻的将领被推至风口浪尖,这大明,真的还有未来吗?
殿内众人再次将目光投向天幕,心情复杂。他们既为吴三桂的骁勇而振奋,又为杨国柱的战死而悲伤,更为这场看似初见曙光却依然血雨腥风的大战,感到深深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