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那些被教皇巧言诓骗过来的信徒们,看到往日高高在上的教皇陛下。
如今居然向大明军队跪地求饶。
仅仅是一个瞬间,他们心中的信仰便彻底崩塌了,彻底成为了行尸走肉。
只不过对于这些西洋人的表现,朱棣根本就毫不在意。
伴随着皇孙朱雄英推广出去的文化渗透开始。
整个中亚行省的劳动力便开始匮乏起来。
只因为中亚行省是一切刚开始的地方,无数的学院及城邦需要修建。
而这些浩大的工程,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与工匠的参与,
哪怕是帖木儿帝国十分富足,奈何人口过于稀少。
不然的话,当初的帖木儿可汗也不会派遣使者前往金帐汗国与蒙兀儿斯坦,唆使其出兵攻打大明。
如今有了这些西洋人俘虏,人手短缺的问题,顿时得到了巨大的缓解。
这对朱棣来说,也算是一种意外之喜了。
……
皇城。
朱雄英手持一封新洲送回来的书信,脸颊上始终挂着淡淡的笑容。
宁王朱权已经平安抵达新洲,并且在郑和的协助下,已经开始建设新洲。
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长途跋涉后,宁王朱权终于踏上了新洲的土地。
仅仅是走下战船的那一刻,朱权便被眼前的画面惊呆了。
在海洋上飘荡的这些日子里,朱权早就在脑海之中幻想过数次新洲的样子了。
从未被人开发过的新洲,应该是一片荒凉之地才对。
即便是来此的大明将士们,生活也不会过的太如意,甚至有可能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
而宁王朱权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即便是饿肚子,也没有什么。
同时也在心底打算好了,一定要代表皇孙殿下,好好慰问一下这些可怜的将士们。
谁能够想到,自己脑补出来的新洲,居然与现实有着如此巨大的差距。
若是不仔细观看的话,还以为自己在海洋之中飘荡了一圈后,又重新回到了大明。
若是没有在皇宫之中观看过的那些奇珍异兽存在,以及那些风格与大明截然不同的建筑物。
朱权还真的会以为,自己现在就在大明境内某个海边城池呢。
早已经得知消息的郑和,早早便在海边恭候宁王朱权的到来。
见宁王朱权走下战舰后,郑和这才急忙上前施礼道:“下官,拜见宁王殿下!”
望着以大礼参拜自己的郑和,宁王朱权则是流露出和煦的笑容。
主动伸手将之搀扶了起来,因为朱权很清楚,郑和虽然只是一个太监,
但却深受皇孙殿下的赏识,甚至还赐予其官身。
能够让皇孙殿下如此对待的人,自然不会是一个简单的角色。
将郑和搀扶起来后,朱权笑道:“郑大人无须多礼,本来奉皇孙殿下之命,前来驻守新洲。
从今往后,你我便是一条船上的人了,还是不要太见外的好!”
听到这样的话语,郑和暗自松了口气。
虽说新洲这边山高皇帝远,但郑和还真的担心皇孙殿下会派遣一个桀骜不驯的藩王过来。
到时候非但不能让新洲得到完美的发展,反而还会误了皇孙殿下的大事。
如今宁王殿下这样的态度,那就说明,殿下不是一个难以相处的人。
当下恭敬道:“宁王殿下,下官已经为您准备好了下榻之处,请殿下移步!”
说完后,便走在前面为其带路,只是前进的步伐并不快。
朱权一行人跟在郑和身后,只是目光却一直飘向两边的建筑及脚下整洁平坦的路面。
走着走着,朱权的心中不免浮现出阵阵的感叹,大明究竟是在何时强盛到如此地步?
如此大的一块海外领地,居然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已经让日后的城池初具了该有的规模。
而朱权更加不知道是,新洲之所以会发展的这般迅速,归根结底离不开皇孙殿下的大力支持。
没有大明源源不断送过来的物资,如今的新洲绝非现在这个样子。
不客气的说,这里现在拥有的规模,完全是皇孙朱雄英使用大明物资,硬生生堆出来的。
先前在甲板上想象的荒蛮景象荡然无存。
脚下的青石板路经海水冲刷得莹润光滑,缝隙间连杂草都寻不见半根,显然是日日有人打理。
路侧每隔十丈便立着一根朱漆木柱,柱顶托着琉璃盏,想来入夜后定然灯火通明。
更令人惊叹的是两侧的建筑,既有大明常见的歇山顶商铺,飞檐下悬着“福记粮行”“广和船具”的匾额;
又有带着异域风情的圆顶屋舍,墙面镶嵌着彩色石子拼成的海浪纹样。
“那是去年从忽鲁谟斯招来的工匠所建。” 郑和适时的声音在身侧响起,顺着他的目光望去,“殿下您瞧,那些圆顶屋冬暖夏凉,最宜储存丝绸瓷器,比咱们大明的仓库更防潮。”
朱权颔首,目光却被不远处的农田吸引。
田垄划分得整整齐齐,农夫们正用一种从未见过的曲辕犁耕地。
旁边还有几个赤膊的汉子推着木制水车,清澈的河水顺着木槽流入田中。
“这些农具……”
郑和语气里满是敬佩道:“都是皇孙殿下亲绘图样,在应天府打造后运来的。
就连这田里种的稻种,也是南洋寻来的占城稻改良品种,一年能收三季。
去年秋收时,单这一片地就收了三千石粮食,足够驻兵三月之用。”
一行人沿着主街前行,沿途不时有身着短打、头扎布巾的移民躬身行礼,口中齐呼“宁王千岁”。
朱权注意到这些移民中有汉人农户,有波斯商人,甚至还有几个卷发高鼻的西洋人,正围着一个大明工匠请教铁器锻造技艺。
郑和边走边介绍道:“新洲如今已有三万余人,一半是朝廷迁徙的流民,一半是自愿来此的商贾匠人,还有些是郑和前几次下西洋时收服的番兵眷属。
皇孙殿下有令,不论出身国别,只要愿遵大明律法,便可在此安家置业,免三年赋税。”
朱权心中愈发震撼。
他在北平见过边地开垦,往往数年才能成规模,可新洲短短时日竟有如此气象。
正思忖间,前方出现一片开阔地,数十名工匠正围着巨大的木架忙碌,地面上散落着青砖与木材,显然是一处新的建筑工地。
郑和停下脚步,抬手示意道:“这里便是为殿下准备的王府选址。”
朱权放眼望去,倒吸一口凉气。
这片选址背山面海,地势高爽,目测占地足有千亩开外。
按照地上插着的木牌标记,外城萧墙周长九里有余,内城宫城也有三里见方,比他在大明的王府还要宏大几分。
要知道,即便是开封周王府那样的重镇王城,也不过如此规模。
朱权的眉头渐渐蹙起,语气带着几分凝重道:“郑大人,新洲初建,百废待兴。
朝廷运来的物资虽丰,可多用于城防、农田与民生。
如此铺张修建王府,是否太过不妥?”
郑和早有准备,却并未立刻辩解,只是躬身道:“殿下有所不知,此处并非单纯的王府。请随下官到观景台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