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大明:七岁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 > 第四百七十四章 坚定

第四百七十四章 坚定

    朱权忍不住问道:“你们每日劳作,工钱如何?累不累?”

    那汉子闻言,直起身,用搭在脖子上的粗布巾擦了擦汗,粗布巾已经被汗水浸透,拧一把都能出水。

    他咧嘴一笑,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声音洪亮:“回殿下,我们每日能得五十文工钱,管两顿饭,饭里还能见到肉!

    若是加班冶炼,还能多得二十文,月底还有赏钱,能买些布料给家里人做新衣裳。

    家里的田地免三年赋税,孩子还能去皇家学院读书,不用交学费,先生还教识字、算数;

    这样的日子,在大明可是想都不敢想啊!

    以前打铁,一天累死累活才得十文钱,还总被矿主克扣,孩子连饭都吃不饱,哪敢想读书的事?”

    旁边另一个汉子也凑过来说道:“是啊殿下!我以前在应天府的铁匠铺当学徒,师傅还总打骂我。

    现在在这里,老工匠都愿意教我真本事,上个月我还炼出了一块上好的精钢,郑大人还赏了我一两银子呢!”

    朱权闻言,心中更是感慨。

    他在大明境内见过不少矿工和铁匠,大多是穷苦人家。

    穿着破烂的衣裳,吃着掺了沙子的粗粮,每日劳作十几个时辰,却只能勉强糊口,稍有不慎便会被地主或矿主欺压,甚至被打骂,孩子更是连学堂的门都进不去。

    而在新洲,这些工匠不仅能得足额工钱,还能吃上好饭,孩子能读书,难怪他们如此卖力,脸上满是笑容。

    “郑大人,这冶炼出的精钢,如何运回大明?海上风浪大,会不会损坏?”

    朱权又问道,心中仍有一丝担忧。

    郑和回道:“回殿下,我们在海边建了一座专用的码头,名为‘钢运码头’,码头的栈桥是用精钢和硬木搭建的,能承受万斤的重量。”

    他往海边的方向指了指,又道:“您看,从这里往南走三里地,便能看到码头了。

    精钢坯冷却后,会被工匠们切成规整的块状,然后运到码头,装入特制的木箱。

    木箱是用楠木做的,防水防潮,箱内还垫着厚厚的稻草,稻草都是晒干的,柔软又有弹性,能防止精钢坯在运输时碰撞损坏。

    每艘船都会配备专门的护卫,这些护卫都是从水师调来的精锐,熟悉海上的风浪,还能应对海盗,”

    郑和语气中满是自信,继续说道:“船上还装了罗盘和海图,都是皇孙殿下亲自审定的,能准确找到航线,不会迷路。

    上个月,我们已经运了五千斤精钢回大明皇城。

    皇孙殿下收到后,特意回信夸赞,说这些精钢正好用来打造新的战船和火炮,还说要再调些工匠来新洲,扩大冶炼工坊的规模呢!”

    朱权顺着郑和手指的方向望去,隐约能看到远处海边的码头,码头上矗立着几座巨大的吊塔,吊塔是用精钢打造的,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几艘战舰停靠在码头边,船帆是明黄色的,上面印着“大明水师”的字样,在海风里鼓得满满的,像一片片巨大的云。

    码头工人扛着精钢坯往船上运,木杠压得微微弯曲,却没人喊累,嘴里还哼着欢快的号子,号子声顺着风飘过来,带着满满的干劲。

    他忽然想起临行前皇孙对他说的话,那时皇孙坐在御书房的窗边,手里拿着一幅新洲的地图。

    阳光照在皇孙的脸上,显得格外认真:“王叔此去新洲,非为裂土封侯,实为大明开疆拓土。

    那里不是流放之地,是未来的西洋都会,是大明的根基所在。”

    彼时他尚有疑虑,觉得新洲不过是一处偏远的海外之地,难成大器。

    可此刻,看着眼前熊熊燃烧的土炉,看着工匠们脸上的笑容,看着那一块块泛着冷光的精钢坯,他心中的疑虑像是被炉火烧化的杂质,一点点消散了。

    新洲的煤炭与铁矿,是大明强盛的根基;

    冶炼出的精钢,是大明开疆拓土的利器;

    而这里的移民与工匠,是建设西洋都会的基石。

    皇孙的目光,早已超越了大明的疆域,看向了更广阔的西洋,看向了大明更长远的未来。

    朱权感慨道:“皇孙殿下远见卓识,臣先前竟未能领会,实在汗颜。”

    郑和躬身道:“殿下不必自责,当初臣刚到新洲时,也未能领会皇孙殿下的深意,只觉得此处偏远荒凉,难有作为。

    直到看到煤矿开采、铁矿冶炼,看到新洲一日日发展壮大,看到百姓们的日子越来越好,才明白殿下的良苦用心。

    如今新洲已有三万余人,城防、农田、工坊一应俱全,街上的商铺也越来越多,假以时日,定能成为皇孙殿下口中的西洋都会,成为大明在西洋的明灯。”

    朱权点了点头,目光再次投向那三座熊熊燃烧的土炉。

    炉口的火焰跳跃着,映在他的眼中,仿佛是新洲的希望之火,也仿佛是大明强盛的未来之火。

    他忽然觉得,自己此次前来新洲,并非是驻守一方,而是参与一场伟大的事业。

    一场为大明开拓未来、为百姓谋福祉的事业。

    朱权转过身,语气坚定道:“走,郑大人,我们回王府选址,再仔细商议一下王府与周围设施的建设。

    既然这新洲是大明的未来,是皇孙殿下寄予厚望之地;

    那我们便要将它建设得更好,修更宽的路,建更多的工坊,让更多百姓能在这里安居乐业,不辜负皇孙殿下的期望!”

    郑和闻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躬身应道:“是,殿下!

    臣这就陪您回去,还带了新洲的地图,上面标了几处适合建王府的地方,殿下可以仔细挑选。”

    一行人沿着来时的路返回,朱权的脚步比来时更加轻快,心中的迷茫早已被坚定取代。

    沿途的农田里,农夫们正在耕种,田里的水稻长势喜人,绿油油的一片;

    路边的商铺里,掌柜的正热情地招呼客人,货架上摆满了新洲特产的布料和铁器;

    工坊里传来的打铁声、机器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充满生机的乐曲。

    这些景象,在他眼中都有了不同的意义。

    它们不仅仅是新洲的日常,更是大明强盛的见证,是未来的希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